一些地方對於環境治理態度敷衍,根源何在?

  5月17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集中通報第五批8起典型案例,不少環境違規違法事實令公眾觸目驚心。此前,已先後通報了四批共32起典型案例。一系列典型案例直指督察中發現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及其背後的不作為、慢作為,不擔當、不碰硬,甚至敷衍應對、弄虛作假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明顯改善,但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綜觀這40起典型案例,有不少是在此前歷次督察中被點過名的“老面孔”。早在第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時,就指出河南一些地方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滯後、垃圾填埋場污染問題突出。此次督察發現,新鄉等市對垃圾填埋場管理不到位,導致垃圾填埋場污染隱患依然突出。

  在中央三令五申高壓態勢之下,仍然邊整治邊反彈,敷衍整改,其主觀根源究竟何在?三種不良心態值得關注。

  袒護心理。面對當地支柱企業時,一些地方政府主觀上不想動真碰硬,遇到問題繞着走。環保檢查時專挑沒問題或問題少的企業,遇到上級檢查時,甚至還要求這些企業“儘量拖住檢查組”,給問題企業打掩護。

  法不責眾心理。在不少地方幹部看來,面對環保督察,沒有一個地方敢説自己經得住嚴查。既然個個都有問題,就不必太擔心督察真的會“打擊一片”,萬一“砸中”自己,也只能自認倒黴,運氣不好。再者説,環保督察發現問題固然要問責,而完不成上級要求的各項經濟指標同樣也要被問責,督察不常有,考核天天見,“兩害相權取其輕”,生態環保問題就這樣被一拖再拖。

  畏難心理。部分基層政府和相關執法人員明知某些企業存在環保問題,但如果嚴肅查處,輕則停產整改,重則關停取締。這樣做,在解決生態問題的同時,反而製造出更多難題。不僅來自經濟增長、社會就業、財政收入等方面的壓力陡增,還會得罪企業。有的基層幹部透露:“老闆們能量很大,3個大老闆合起夥來,放倒個縣長輕輕鬆鬆的。”

一些地方對於環境治理態度敷衍,根源何在?

  廣西昭平桂江國家濕地公園內取水口附近的垃圾帶 高敬 攝

  在幾輪生態環境督察中,發現問題,只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下一步如何避免重陷邊整治邊反彈的怪圈?

  首先要把好銷號關。正如專家學者建議,儘快出台關於整改銷號的操作細則和標準,規範各地銷號驗收工作,形成督察閉環。確保銷號工作全過程公開透明,在各地政府網站之外,搭建信息披露平台,便於社會輿論監督,強化問責。

  同時,鑑於一些生態環保問題解決難度較大,僅靠一紙禁令難以解決,迫切需要多層級多部門協同配合。以採煤為例,原煤中有10%到30%的煤矸石,隨着技術進步,在坑口發展以煤矸石為主的低熱值煤發電等循環經濟成為可能。然而,低熱值發電等項目的“路條”並不好拿,循環經濟普遍面臨“循環、不經濟”的困擾,亟須突破部門間壁壘,合力攻堅。

  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僅靠短期突擊式檢查是不能治本的。生態環境督察風暴過後,亟待尋求長效機制、治本之策。如何不斷提高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如何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如何構建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的制度機制?以上系列之問無疑是40起生態環境督察案件考問出來的深層次考題,需要在相關頂層設計中解答,在基層實踐中探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29 字。

轉載請註明: 一些地方對於環境治理態度敷衍,根源何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