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7月14日,時任日本首相岸信介正在準備第二天的內閣總辭職。然而,當他走出首相官邸時,一名反對者突然衝上前,掏出登山刀猛刺岸信介。岸信介身受重傷,但經搶救後性命無礙。次日,按照原定安排,日本內閣總辭職,岸信介在醫院裏結束了自己的首相生涯。
岸信介遇刺(圖源:網絡)
62年後,又是7月,岸信介的外孫、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這次,他沒有像自己的外公那樣逃出生天。
一
安倍遇刺,震驚世界。作為日本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安倍已退休兩年,為什麼還會被刺殺?對日本政壇而言,安倍遇刺身亡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實際上,安倍雖然卸去了首相職位,卻“退而不休”,仍活躍在日本政壇。出事前,他還是日本國會眾議院議員,是自民黨內最大派閥“清和會”的首領,他的一言一行,仍在政壇擁有巨大影響力。不説別的,單説首相人選一事,自2年前安倍因病辭去首相一職後,其繼任者無論菅義偉或是現任的岸田文雄,如果沒有安倍的支持,都不可能上位。
在很大程度上,安倍仍是日本保守勢力的精神領袖。這不僅因為他長期執政,還因為他特殊的家世:外公岸信介是前首相,外公的弟弟佐藤榮作也是前首相,爺爺是議員,父親是自民黨幹事長……他自己39歲當選眾議員,46歲擔任官房副長官,49歲擔任自民黨幹事長,52歲首次擔任首相,被稱為“保守派的王子”。
岸信介家族合影,中間小男孩為安倍晉三(圖源:網絡)
日本的精英階層講究家族出身,“政官財”界上層自成圈子,政壇尤為如此。安倍在“血統”上無可挑剔,在政見上極為“堅定”。這樣的政治人物,很難完全通過後天培養,而是主客觀多種因素再加上一些機緣巧合的結果。正是由於這種稀缺性,即使在2007年以並不體面的形式(因潰瘍性大腸炎突然辭職)離開政壇後,安倍仍能得到一批保守派的忠實追隨,最終於2012年重登相位。
縱觀日本政壇,在保守派勢力中,還沒有第二個人能夠取代安倍的位置。
況且安倍只有67歲,這在日本政壇不算高齡。如果時機合適,他完全具備第三次出任首相的可能,這種“可能性”本身就會鞏固和加強他在日本政壇的地位,現任岸田政權或今後的繼任政權始終難以擺脱安倍的影響。
然而這一切在7月8日上午戛然而止。
安倍遇刺(圖源:央視新聞)
二
沒有了安倍的日本政壇會發生什麼?島叔推算,大致有如下可能:
一是保守派的分化組合。由於安倍的強勢存在,保守派的下一代領導人中,暫時還沒有能夠“服眾”之人,像安倍這樣“世代三公”且本身又有一定政治能力的人物更是難尋。羣龍無首,保守派恐怕會出現一輪分化組合。
尤需注意的是,此前,安倍雖然在政治方向上推動右轉,但出於對政策“時度效”的考慮,還要不時約束一下高市早苗等相對激進的右翼勢力。安倍死後,這些右翼中的“激進派”是否會單獨成羣?沒有了保守派作為整體的“拖累”,激進勢力會不會變得更激進,甚至走向極端?
二是政官界的“洗牌”。安倍之死,留下了巨大的影響力真空。自2012年以來,日本政官兩界的很多事情,比如重要人事、運行體制、分利機制等,都是在安倍主導下安排的。由於安倍退下來後的強大影響力,繼任者或是“蕭規曹隨”,或是出於各種忌憚,並沒有過多觸動舊有安排。如今安倍不在了,原本被他壓制的黨內矛盾和齟齬,很可能會浮上水面。一輪政官界大洗牌恐難避免。
2020年8月安倍卸任首相後,日本人開始討論“後安倍時代”,但從某種意義上説,真正的“後安倍時代”或許得從7月8日的這兩聲槍響開始。
三是日本的政策前景。安倍在政治、經濟、外交、安保領域都有比較明確的想法和實踐,他的遇刺,讓日本的政策前景多了一些變數。以修憲議題為例,如此重大的議題,只有兼具政治資源、政治能力和政治意圖的人,方能推動實現。安倍是比較有能力接近這一目標的領導人,而其他人呢?或是有想法但缺資源能力,或是有資源能力但缺強烈動機。如果保守派要推動修憲,可能要耗費更多時間,投入更多資源。
以安保為例,安倍是進一步提高防衞費的有力支持者,甚至是最重要的支持者,而且他的弟弟岸信夫是現任防衞大臣。安倍死後,岸信夫是否還有能力和資源去推動預期的防衞費快速增長?
安倍遇刺現場,嫌犯被制服(圖源:網絡)
三
以上都是“可能性”,再説説“確定性”。
比如,安倍執政期間,儘管祭出了“安倍三支箭”等一系列政策,卻未能改變日本面臨的根本問題——高齡少子化、產業空洞化和嚴重的政府財政困難,國家發展走勢仍舊低迷。在他死後,這一趨勢同樣難以改變。
自今年2月俄烏衝突升級以來,日元匯率一路狂跌,日本經濟的中期前景進一步看淡,日本製造業的核心產業——汽車製造業,也因在新能源車時代選錯了發展方向而處境艱難。如果日本人引以為傲的汽車製造業進一步失去昔日優勢,日本在世界經濟版圖中的地位恐將進一步下降。安倍一直夢想日本“奪回昔日榮光”,但這點遺願不知何時能實現。
那麼,安倍遇刺,對中日關係會有怎樣影響?
島叔覺得,在當代中日關係史中,安倍執政的8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但安倍遇刺這一事件本身,並不會對中日關係大勢產生明顯影響。日本的對華政策之所以是當前模樣,外有美日同盟因素,內有日本精英層和部分社會民眾對華的認知偏差,還有真真切切的利益集團影響。
對日本而言,面對百年變局,本應選擇與鄰共進之路,但在一些政客的帶領和推動下,仍在十字路口徘徊,甚至不時走入歧途,真可謂“時也,運也,命也”。
文/華山流水
編輯/九段
來源:微信公眾號“俠客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