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吳弭創歷史,美國亞裔女性當選公職為何如此少見?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綜合

中新網11月24日電 美國僑報網報道,上週,吳弭(Michelle Wu)正式宣誓就任波士頓市長,成為首位擔任這一職位的有色人種女性,打破了波士頓市長選舉中白人男性長期壟斷的歷史局面。

據《華盛頓郵報》11月23日報道,在今年的政府公職選舉中表現搶眼的亞裔令許多學者開始探究,如何令美國人口的多樣性在政治職位上得到充分體現,如何才能令更多亞裔女性、非裔女性或拉丁裔女性當選公職。

對此,南加州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克里斯蒂安·菲利普斯(Christian Dyogi Phillips)研究發現,吳弭及波士頓前代理市長金·詹尼(Kim Janey)所代表的亞裔和非裔女性比有色人種男性、白人女性和白人男性參與政治的機會更少。

不斷壯大的羣體,停滯不前的代表性

亞裔是全美人口增長最快的族裔,分佈範圍也十分廣大。然而,亞裔女性卻很少入選地方學校董事會、州立法部門乃至國會擔任公職。吳弭是全美100個最大城市中僅有的3位亞裔女市長之一。而在全美7383名現任州議員中,只有56名亞裔女性。在亞裔女性當選公職的少數情況下,她們往往會在諸如波士頓這樣種族多元化的社區中勝選。此外,這類社區通常更傾向民主黨,且社區內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移民社區正不斷壯大。

有色人種女性擔任公職途徑欠缺且不穩定

近幾十年來,儘管支持亞裔女性的羣體不斷髮展,但亞裔女性和其他羣體在政壇的代表性仍然不足。

菲利普斯教授對1996年至2015年間5.7萬次普選中候選人的種族和性別身份數據進行調研,同時對500多名現任州議員、幾十個州政治圈的捐贈者、顧問和候選人進行訪談後發現,在美國的選舉政治中,有兩種相互疊加的壓力因素能夠決定花落誰家:

首先,全美範圍內,大多數州和聯邦政府的選區都以白人人口為主,這些選區的代表也普遍是白人男性。在1996年至2015年的州議會選舉中,只有不到3%的白人人口占多數的選區最終選擇有色人種作為政治代表。因此,政治候選人——以及支持他們的捐贈者和組織往往認為,只有有限數量的地區能夠真正為有色人種提供勝選的機會。

與此同時,即便是在有色人種勝選機會最大的選區,男性也比女性更加能贏得青睞。相較男性,這些選區的政客對女性的政治活動和社區經歷較為輕視,因此,有色人種女性獲得競選公職所需的資源也相對較少。

在這樣雙重壓力的作用下,許多有才華的潛在候選人爭奪着格外稀少的政治席位,像吳弭這樣的有色人種女性通往政壇的道路則更加艱難,佈滿了潛在的陷阱和障礙。

改變亞裔女性參政處境需重新審視候選人標準

儘管亞裔女性與其他邊緣化種族生活在類似的社區,但數據顯示,亞裔女性的選票通常少得多,來自外部和內部的政治壓力以不同的方式擠壓着有色人種女性的政治前景。

眼下,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已經結束,州立法部門正在繪製新的選區地圖,以確定這些地區是否延續着白人佔多數人口的趨勢。由於共和黨控制着大多數州的立法部門,並且希望儘可能減少選舉民主黨為領導人的地區數量,因此大部分選區仍然以白人為主導的結果可能不會改變。

然而,如果捐贈者、顧問、政黨官員、組織領導人和候選人想要打破現在的競選模式,他們可以重新考量候選人的評估標準——雖然亞裔女性,拉丁裔和非裔女性候選人通常不被支持競選公職,但一旦參選,她們的成功率極高。

吳弭在競選中強調,波士頓的城市政治可以變得更加廣泛和包容,她甚至通過使用三種語言發表演講和競選視頻來強調這一點。她的當選為亞裔女性做出了表率,希望看到更多此類機會的人也可以此為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