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連川小學航拍圖。 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小球員在訓練中。 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中連川鄉,坐落於黃土梁峁溝壑地帶。這片海拔2300多米的偏僻山區,有一羣令當地人驕傲的足球少年——中連川小學的幾十名山裏娃,將足球踢出了大山,用足球編織了夢想。
山裏娃踢足球,能行
中連川小學是一所典型的農村寄宿制小學。由於當地人口稀少,加之很多適齡兒童隨父母進城上學,學校學生只有百十人左右。
“以前沒有足球場,幾十平方米的土場地,擺兩塊磚頭就是球門。”站在操場中間,中連川小學校長馬安武回憶起十幾年前帶領中連川鄉的孩子踢足球的場景——塵土飛揚、男孩女孩們穿着布鞋在坑坑窪窪的球場上奔跑。
儘管條件惡劣、沒有專業的訓練場地,可一踢起足球,孩子們就有了使不完的勁兒、止不住的快樂。
孩子們的笑臉給了馬安武信心和底氣。2012年8月,馬安武經過多方聯繫和社會各界的幫助,在中連川鄉建起了第一支足球隊。球隊成立後,馬安武親自上陣當教練,為了彌補專業短板,他經常抽時間惡補足球專業知識。
早晨和放學後帶領小球員訓練;大課間組織40分鐘的分組比賽;藉助寄宿制學校的優勢,和孩子們在晚上一起看球賽……經過不到一年的“非專業”訓練,中連川小學足球隊便已踢得有模有樣。在一場友誼賽中,球隊以9∶3的大比分戰勝了蘭州市市區一所小學球隊。
看着個頭普遍比城裏孩子矮的山裏娃擁抱着慶祝勝利,馬安武知道,這條路走對了。
“我們就是想借助足球,讓孩子們成為自信、陽光的逐夢人。”馬安武説,“山裏娃踢足球,能行!”
如今,在中連川小學內處處都有足球的元素——牆上寫着“足下生風”,宿舍門口擺滿了球鞋、教室的手工畫下堆滿了足球……中連川小學裏的足球場,是榆中縣歷史上第一塊人工草坪球場。如今,這樣的球場在榆中縣已有120塊。
迄今為止,學校已經有30多名孩子被省內外體校及足球特色學校選拔錄取、繼續深造;10餘名隊員進入雲南足協、成都足協、陝西省隊等專業隊,繼續追逐足球夢想;8名優秀隊員先後赴英國集訓深造……
孩子們更自信開朗了
足球不僅給大山裏的孩子帶來了快樂,也改變了他們的人生,改變了山區民眾的教育觀念。
馬安武説,剛開始足球訓練時,學校一些任課教師和家長認為踢足球會影響學習,甚至動員和阻止孩子參加足球訓練。為此,他經常和老師交流,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動態。絕大多數孩子踢球后學習更優秀了,待人更有禮貌了,身體更棒了,人也更陽光了。
“踢足球強身健體是最基本的出發點,提高踢球技術並塑造良好的性格、品質是核心所在。”馬安武説。
中連川小學足球教練蔣丹丹,是學校唯一一名女教練。她説,許多孩子接觸足球后性格有了很大變化,特別是許多不愛説話、不愛學習、性格比較孤僻的女孩子接觸到這項團隊運動後,變得自信、開朗了。
如今,中連川小學的足球隊中有了更多“鏗鏘小玫瑰”,她們把中國女足球員王霜、王珊珊當成自己的偶像,把進入國家隊當做自己的夢想。她們每天堅持訓練,無論是零下20攝氏度的嚴寒,還是吹得人睜不開眼的風沙。
“現在校園足球發展越來越好,山裏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機會、更廣的平台,每次看到他們在畢業後能夠繼續足球理想,就是我最高興的時候。”馬安武説,今後他希望能進一步延續中連川小學的足球文化底藴,讓中連川小學變成一個足球特色學校和足球基地。
校園足球發展的縮影
張楚喬曾是中央電視台體育頻道新聞部特別節目組導演。幾年前,他製作的一期關於中連川小學的專題片,讓大山裏的足球少年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推動各界愛心力量幫助中連川小學建設教學樓和綠茵場。
能不能把中連川小學的故事搬上大銀幕?張楚喬以總監製的身份,帶領出品團隊以中連川小學為原型,歷時6年,拍攝了校園足球公益電影《足球·少年》。
張楚喬説,影片講述了位於中國西北山區的石灣小學面臨撤併,校長馬連成不忍看到孩子們因學校撤併而翻山越嶺求學。為此,馬連成請來了足球隊員秦哲指導學校足球隊。在大家的努力下,足球少年曆經重重困難踢出了名堂、實現了足球夢想,成為足球特色學校的石灣小學也得以繼續開辦。
“中連川小學的故事是中國校園足球發展的一個縮影。”張楚喬説,“我希望《足球·少年》這部電影中每一幀關於山區體育教育的畫面,都能被大家看到。”
時任蘭州市文聯主席的汪小平,也被中連川小學的故事和張楚喬對山區孩子的執着所感動。從修改了十幾次的劇本到往返周折的拍攝,整個團隊為電影付出了許多心血。
“他們踢球時那純潔的眼神以及對勝利的渴望讓我非常感動。我是個球迷,也愛踢球,我想為我們這些黃土高坡的娃娃們做些事。”汪小平説。
走出大山,走進更大的熒幕、走向更大的球場,足球少年的故事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