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捱打和很少捱打的孩子,步入社會後差距很大,家長別不當回事
小孩捱打是一件家常便飯的事,因為孩子在小的時候不懂事,常常闖禍,父母在氣頭上難免會打孩子。但是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是有差距的,事實證明,父母的“打”對孩子來説有着深遠的影響。
阿晨和小王是一家公司新招的實習生,雖然都是從重點大學畢業的,但是兩個人的性格卻很是不同。
有一回,組長拋下了任務給大家選,其實項目都不是很難,老組員有意讓阿晨和小王在這次機會上大放異彩,就沒主動舉手。自卑的人最怕空氣突然變安靜,阿晨手中的筆來回地轉,他心想:奇了怪,這次的項目明明不難,為什麼前輩們都不主動搶呢?是不是很難?他的手有好幾次都想舉起來,可是腦海的想法始終是,連前輩都不敢接,他憑什麼?
組長連續問了幾次,有點下不來台面,便把目光看向阿晨和小王。“那實在沒人選,我就點……”還沒等組長把話説完,小王便大膽地舉手。組長滿意地點頭,小王接過項目説:“既然等了那麼久,前輩們都沒選,那我就不客氣了。”
出了會議室,阿晨內心暗諷:連前輩都不敢選的項目,他居然這麼不客氣!我就在這裏等着他的笑話。自己比他優秀都沒吭聲呢。結果他被小王打臉了,小王在會議室裏講的PPT,獲得了一致的好評。大家臨走時,組長對阿晨説:“你的幹勁遠不如小王啊,都是同一批進來的,人家都拼下一個項目了!”阿晨喪氣地回應着,他鬱悶極了。
下班時,他聽見小王正在和家人打電話,句句都是鼓勵。他仰着天想要不要給媽媽打個電話,潛意識卻自嘲道:她除了打擊你,就是打你,説了又有什麼用?最後阿晨還是沒打電話。
小時候的阿晨,經常被媽媽暴揍。一次,媽媽打到阿晨的屁股都腫起來了,蹲在角落裏的阿晨有時候都懷疑自己是不是爸媽親生的。反觀小王,雖然有時候會被爸媽責罰,到最後,媽媽都會跟小王道歉,媽媽的事後服軟,總是被小王調侃。
在教育裏,責罰是必要的,但“度”是需要父母自己把控的。像阿晨這種情況,在生活中時有發生,孩子做錯了事,固然要罰,但有必要像阿晨的媽媽那麼誇張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事實上,常常被捱打的孩子和很少捱打的孩子,兩者的未來存在着很大的差別。因為前者不管是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創傷。
更重要的,經常捱打和很少捱打的孩子,步入社會後差距很大,家長別不當回事
1、常常捱打的孩子容易自卑,就入社會後縮手縮腳的,沒法抓住機遇,很難出人頭地
父母打孩子是常有的事,不過經常被打的孩子會陷入一種怪圈,他們會在心裏暗想,為什麼父母會這麼對我?是不是爸媽不喜歡我,為什麼別的孩子就不會被打呢?無疑媽媽這一種過分行為,會讓孩子一次次在內心否定自己的價值。
自卑會深入孩子的骨子裏,即使長大也是外表自信,但其實內在自卑,所以沒法挑戰高難度的事情,很難取得成功。
2、常常被打的孩子比常人更容易情緒化,步入社會後人際關係差,很難成大器。
經常被打的孩子會比常人敏感,由此帶來的問題就是經常性情緒化。因為孩子會感受大人在打自己時的那種同感,以及言語的辱罵。這時候的他們,雖然有着孩童般的面孔,可心裏卻是一隻刺蝟。一旦有人觸碰到孩子的逆鱗,他們就會豎起身上最硬的刺,以此來保護自己。
原生家庭可以帶給孩子一生的温暖,同樣也可以帶給孩子需要一生去修復的傷。長大後他們的人際關係通常不太好,成才的機會就會少很多。
到底是經常捱打的孩子更有出息,還是很少捱打的孩子有出息?通過以上兩點區別,答案顯而易見,當然是很少捱打的孩子更容易功成名就啦!
當父母與孩子有矛盾衝突,亦或是孩子闖禍時,家長們要遵守這幾個原則。
1、不要讓壞情緒左右對孩子的態度。
時常聽到父母對孩子説,你怎麼可以不尊重我?事實上,父母和孩子需要相互尊重,這種尊重就像天平,彼此的互動是支撐天平的平衡。如果父母對孩子態度惡劣,久而久之孩子是能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態度。無疑,最終孩子會疏遠父母。
2、不到萬不得己,不要對孩子動手。
可以罰就選擇不要打。打一次孩子,等同於自己把之前和孩子建立起來的信任以及友誼破壞的乾乾淨淨。細想起來,不覺得虧嗎?
3、即使責罰孩子,在事後也要和孩子道歉。
就算是為了孩子好,父母在懲罰了孩子之後,可以委婉的和孩子道歉,也可以直接道歉,方式由父母自己定奪。因為適時的讓步,能讓孩子察覺到父母對他的愛以及關切。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平安長大,到最後出人頭地,為自己爭光添彩,但遺憾的是,父母疏於對孩子的管教以及對教育有着錯誤的認知,在無形之中都傷害了孩子,所以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應該要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