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缸機大敗局:都是政策惹的禍?

撰稿人 | Koller

三缸機在中國市場正迎來一場似乎不可避免的失敗。

隨着全球油耗排放法規愈加嚴苛,各國政府對節能環保越發重視,整車和零部件正着眼於向輕量化發展。以動力總成而言,大方向就是“小排量化”,以1.0T、1.3T為代表的三缸發動機成為各大車企的研發重點。此外,還有“發動機啓停技術”(減少發動機運轉時間);閉缸技術(通過部分低負荷路況下關閉氣缸),來降低油耗和排放。

但是,在一系列為降低油耗而“求輕求簡求小”的技術中,三缸發動機卻顯得格外另類——由於其先天技術短板,加之此前在一批採用老式三缸機舊車型的不良影響下,給消費者留下了糟糕的印象和成見,殃及到了如今搭載三缸發動機車型的市場表現。

三缸機大敗局:都是政策惹的禍?

放眼望去,三缸機車型大部分都處於市場邊緣地位。三缸機現狀如何?它真的有原罪嗎?為什麼市場不認可,車企還要強推?

三缸機在中國舉步維艱

各大車企從2015年開始逐步醖釀啓動三缸機。但是在2017年以前,國內僅有每年三十款左右的三缸發動機車型上市。

從2018年開始,國內迎來了三缸機車型爆發式的增長期。2019年推出的三缸發動機車型達到了307款,相對於2018年的192款,增幅近60%。

三缸機大敗局:都是政策惹的禍?

(*數據來源:乘聯會)

但市場的壓力,終於讓拐點在2020年到來,如上表,三缸機車型在去年的推出速度有所放緩,1-9月僅有82款。

同時,主流車企的三缸機產品分佈非常不均衡。目前推出三缸機車型相對較多的,首先是吉利汽車,其次是長安福特、上汽通用,此外華晨寶馬、神龍汽車、東風本田等推出的產品都相對較多,成為三缸機陣營的主力。

三缸機大敗局:都是政策惹的禍?

(*數據來源:乘聯會)

與此同時,也有一些企業試探性地推出三缸發動機的產品,如長安汽車、天津一汽以及江淮汽車、奇瑞汽車、五菱汽車、比亞迪和上汽乘用車都有三缸發動機產品進入申報目錄,但數量非常有限。

從數據能看出,在三缸機的推出上,吉利和兩家美系車企,成為絕對的主力。但除了吉利之外,自主車企普遍明顯比合資企業態度更加謹慎。筆者認為這是由於自主車企比合資車企更懂中國市場、更瞭解中國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習慣,因此也非常清楚消費者對三缸發動機車型的成見和顧慮,在三缸機車型的推出上更加謹慎務實。

此外,還有一個客觀原因是,自主車企因為銷量主力側重於中小型車,加上新能源車型銷量佔比相對較高,在油耗限值和雙積分上的壓力,比合資車企要更小,推出三缸機產品的動機,沒有合資車企那麼迫切(下文有詳述)。

從三缸機車型市場份額來看,2020年也迎來了首次的下滑。如下圖,三缸機車型在2019年的市場份額為6.2%,2020年下滑到了5.7%。這也是三缸機開始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以來的首次下滑。

三缸機大敗局:都是政策惹的禍?

(*數據來源:乘聯會)

從上表中我們能發現,在三個不同的細分市場裏,三缸機的表現都不盡如人意。

豪華車市場裏,三缸機車型的份額從2017年的最高峯6.3%,一路下滑,2020年下降到3.4%,縮水近一半。可以看出;由於售價和品牌溢價較高,豪華車消費者對三缸機車型成見更深,心理上更難接受。短暫的嚐鮮過後,迅速被市場拋棄。

合資陣營,三缸機的份額從2019年高峯時的7.8%,2020年下滑到7.1%。隨着通用系2020年大規模上市四缸產品,長安福特近日有傳聞也將會上馬四缸版的福克斯,合資陣營的三缸機份額預計將進一步下滑。

自主陣營,三缸機車型的份額比2019年有所提升,但2020年也僅僅有4.5%左右,增長乏力。聯想到吉利這個三缸機大户,已經從去年年末開始,在2021款的繽越、繽瑞等新款車型上全部換裝四缸機,預計自主陣營今年的三缸機市場份額也將下滑。

從三缸機產品構成來看,主要分為兩類:

其一,發動機排量在1.2升以下,售價多為10萬級的經濟型車型,在售價和油耗上有較高性價比。如凌派1.0T、科魯澤1.0T。

其二,以英朗1.3T、科魯澤1.3T、繽越1.5T、寶馬X1 1.5T、福睿斯1.5L、領克03 1.5T、福克斯1.5L/1.5T為代表的三缸機車型,其排量均在1.2升以上。

推出車型數量大幅減少、市場份額顯著下滑,市場地位逐漸邊緣,這就是三缸機在中國市場的現狀。

誰是三缸機的背後推手?

為什麼明知市場不認可,車企也要強推三缸機?筆者認為,歸根到底,這恐怕是政策的鍋,逼着車企“趕鴨子上架”導致的結果。

2017年9月,《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簡稱“雙積分”政策)頒佈,目前已經對2016-2018年三個年度,進行了兩次積分考核,客觀上對推進乘用車整體油耗下降、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力。

但是,車企為了完成油耗限值和積分考核目標,除了大量推進渦輪增壓、缸內直噴、怠速啓停等多項節能技術外,不得不把“三缸機”也作為節能減排的重要技術手段。

從時間節點來看,雙積分考核從2016年開始,三缸機車型的大規模推出也是從2015、2016年開始,到2019年達到巔峯。這中間的因果關係很明顯。

但油耗限值和雙積分政策的實施,顯然超過了很多車企(特別是合資)的實際承受能力。

隨着油耗達標要求越來越嚴格,不達標的車企數量逐年增多。數據顯示, 2019年不達標企業達到86家,達標企業僅58家。2018年不達標75家,達標66家。達標越來越難了!

何謂達標和不達標?簡單科普一下。任何一輛乘用車,根據《乘用車燃料消耗量評價辦法和指標》,國家都規定了一個目標油耗值。簡單來説,就是根據車身重量,來規定一個油耗目標上限。

三缸機大敗局:都是政策惹的禍?

假設某車企本年度生產了1萬輛車,整車整備質量(CM)平均為1.5噸,那麼根據上表,該車企的平均油耗限值就為5.3L。如果該車企的實際油耗低於5.3L,每賣一輛車,就能產生CAFC正積分。超過限值,則產生負積分。

在油耗和積分表現上,自主車企遠遠好於合資。2019年自主品牌產量排名前十的車企中,共有8家油耗達標(包括豪情、長城、長安、上汽、一汽、奇瑞、廣汽、比亞迪)。兩家未達標(吉利汽車、東風小康)。

合資企業則表現較差,產量排名前十的車企裏,僅有兩家達標(廣汽豐田、一汽豐田),八家未達標(包括兩個大眾、日產、五菱、通用、兩個本田、北京現代)。

從積分分佈情況看,2019年的CAFC正積分主要來自自主車企,83家自主品牌生產乘用車623萬輛,產生正積分535.5萬分,佔正積分總量的83%,其中比亞迪一家就貢獻了160萬分。合資品牌的部分主要由特斯拉、華晨寶馬、豐田等車企提供。

而35家合資企業生產乘用車1379萬輛,產生負積分359萬分,佔負積分總量的70%。其中一汽大眾一家就貢獻了近55萬的負積分,高居榜首,上汽通用貢獻了51萬負積分。

產生了負積分怎麼辦?車企可以通過交易來進行抵償。按照行情,目前單個積分的交易價格為1200-2000元。50萬的負積分意味着你得拿出6億-10億的真金白銀。

一家車企一年的利潤有多少?有沒有10個億都難説。再加上合資車企推出新能源車的腳步較慢,享受不到新能源車帶來的正積分福利。不硬起頭皮推三缸機,車企還能怎麼辦?

這也解釋了上文所説的,為什麼自主車企在三缸機上的推廣上,沒有那麼激進。而合資車企反而成了三缸機的主力。

一方面是政策的咄咄逼人,一方面是市場接受度不高。三缸機,就在這種尷尬的雙重壓力中艱難生長。這其中,美系車企的感受應該是最深的。

你或許會問,為什麼大眾就不着急呢?南北大眾2019年合計產生了70多萬的負積分,也是負積分大户,也沒見大眾強推三缸機啊。

這一方面是大眾確實很懂中國市場,另一方面你要想想,為什麼大眾這麼積極的推進新能源戰略?從ID系列的加速國產、近幾年大眾的頻頻動作不難發現,大眾在華正在實現全產業鏈的新能源轉型。新能源對解決積分壓力是有決定性作用的。或許大眾能通過新能源轉型,繞過“三缸機”這個大坑?

此外,像長安福特這些美系車企,今年確定將國產純電動車Mach-E,也會有效改善自己的積分狀況。對三缸機的依賴,也沒有那麼強了。

從四缸機的大範圍回潮來看,這其實是車企在政策、市場的雙重壓力下,所做的一次迫不得已的調整。雖然有積分壓力,但車企的首要目標,還是要賣車,要達到相當的產銷規模,活下來才是第一位的。

三缸機真的那麼不堪嗎?

三缸機大敗局:都是政策惹的禍?

消費者之所以對三缸發動機先入為主地持懷疑和牴觸情緒,是因為三缸發動機的物理結構,決定了這種機械構型從誕生之初便在動力連續性和抖振特性方面,存在難以克服的短板。

無論其氣缸點火順序是1-3-2還是1-2-3,在曲軸旋轉720°時,均只有三個氣缸做功,分配給每個氣缸是240度;由於每個氣缸做功過程中,曲軸旋轉180°,這就意味着前一個氣缸到達下止點做功結束後,需要等待曲軸再旋轉60°,後一個氣缸才能運行到上止點繼續做功,因此出現了動力的空檔期。而三缸構型使得氣缸運轉左右不對稱,由此產生的慣性力矩無法抵消,帶來了明顯的振動。這一問題在五缸、七缸等奇數氣缸發動機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但凡事不能一概而論,三缸發動機並非在所有的轉速區間都難以控制振動。根據發動機專業工程資料介紹,來自垂直方向上的作用力以及旋轉力矩的不平衡可被稱作“一階振動”,對四缸機來説佔所有振動比重的70%;而曲軸帶動的活塞上下往復運動時產生的行程不同,也會帶來頻率達發動機輸出轉速兩倍的“二階振動”。這是四缸發動機所不能解決的。並且隨着排量變大/轉速提升帶來的缸徑變大或衝程變長,抖振效果更加明顯。

反倒是三缸機的三個氣缸的曲軸旋轉各自差120°,重心處於同一水平線上,連桿重心也保持在同一直線上,能夠有效抵消“二階振動”。因此,在世界知名的德國FEV發動機技術有限公司的一份報告裏所指出的:當發動機轉速超過2,500rpm時,三缸機的抖振幅度反而會低於四缸機(如下圖,紅色為四缸機抖振曲線,藍色為三缸機抖振曲線)。

三缸機大敗局:都是政策惹的禍?

此外,除了油耗優勢外,三缸機還能明顯改善低扭特性。與同排量、缸數更多的發動機相比,三缸機缸徑和衝程往往更大,在低轉速區間更容易達到較高的扭矩,再配合更小的渦輪遲滯,低扭表現更為出色。

寫在最後

客觀來説,同價位下,三缸機的技術含量往往更高,目前消費者對三缸機車型的牴觸和排斥態度,主要是基於過去對技術尚未完善的老舊三缸機車型,駕駛體驗不好的成見所致。

其實,三缸機車型的市場接受度與口碑問題,與三缸機本身的技術優劣勢關聯度已經越來越小,更多影響是在定價、消費者心理和先入為主的觀念上。“三缸機車型=廉價車型”已經成為消費者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觀念,短時間內很難改變。

如果消費者花8萬元買輛三缸機車型,很少會有非議;但是花十幾萬的價格買輛三缸機車型,消費者心理上就很難接受。三缸機其存在的問題和缺點是否會被輿論放大,與車型售價有直接關係。由於豪華品牌車型的價格一般來説最少也是20萬起步,豪華品牌消費者對三缸機車型成見更深、更為排斥。

另一方面,合資車企在三缸機的推進上要比自主車企激進,雖有油耗的壓力。但在推進三缸機項目立項的過程中,這些車企和預測機構只考慮到產業政策的影響(甚至有過度解讀之嫌),而較少考慮到消費者的消費心理——聽政策的話而非聽市場的話,走彎路似乎也是必然。如今四缸機回潮,可以視作一種車企的自我糾偏。

如今來看,油耗限值和積分政策已顯激進,未來對車企的壓力將越來越大。逼着車企想盡一切辦法來降低油耗。這一點有利有弊。畢竟,三缸機的失敗,給車企也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

而對車企來説,即使把責任都推給政策,也無濟於事。如何吸取這五年來三缸機車型推廣過程中的經驗教訓?車企如何在政策法規與消費者需求之間找到平衡?是對企業市場應變能力和管理者智慧的考驗。

在四缸機紛紛回潮的市場趨勢下,三缸機是否還有未來?跨國車企的新能源車戰略紛紛落地,是否進一步擠壓了三缸機的生存空間?我們將在《三缸車大敗局(下)》中,對此進行解析。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777 字。

轉載請註明: 三缸機大敗局:都是政策惹的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