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未來發展的趨勢是什麼?在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看來,城市競爭正轉變為都市圈競爭,甚至城市羣之間的競爭。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紅星新聞、澎湃新聞、南方都市報、北京青年報四大主流媒體強強聯手,共同推出“‘城’勢而上——探尋中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源”特別策劃,以一組深度觀察和一場線上論壇,為城市羣未來發展之路貢獻亮和光。
倪鵬飛長期關注中國城市發展,對都市圈和城市羣的發展變化有長期觀察。近日,他接受了紅星新聞獨家專訪,針對“都市圈未來競爭新趨勢”這個話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倪鵬飛
倪鵬飛指出,城市圈是空間聚散兩種力作用的結果,當前中國空間經濟正進入聚中有散的發展階段。倪鵬飛建議説,各都市圈應該加快多中心的規劃和佈局,加快基礎設施在都市圈範圍的延申和加密,加快公共服務的同權化和優質公共服務的外遷,加快產業鏈體系的一體化佈局,塑造都市圈為單元的住房體系,在都市圈尺度上實施新市民安居工程。
都市圈是聚散規律作用的結果和表現
“聚中有散是中國空間發展的重要階段性趨勢。”倪鵬飛表示,聚集力和擴散力決定着空間的演化,但在不同階段兩者地位和發揮作用不同。因而在城市化和工業化過程中空間經濟不斷演化:總體上是先聚集後擴散。先分散聚集,後集中聚集,再聚中有散。
聚集和擴散這兩種力量都具有重要意義。倪鵬飛指出,聚集能夠帶來規模報酬遞增,但過度聚集又帶來消極後果,比如規模不經濟;擴散更夠支持中心地區升級,消除中心地區的負外部性,讓周邊分享中心區的外溢效應,從而帶動邊緣區域的發展,實現共同繁榮。在對當今中國來説,聚散規律最重大的意義,是帶動中國更多的區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將全國帶向一元的全面現代化。
倪鵬飛介紹説,通過對全世界的實踐事實和文獻進行梳理,尤其是對中國近40年來城市和區域發展事實進行研判,他發現當前中國的空間經濟演化,在經歷了分散的聚集,集中的聚集這兩個階段後,現在進入了聚中有散的發展階段。主要表現為:總體聚集、局部擴散,高端聚集、低端擴散,成長聚集、成熟擴散。
“中國是江山千萬裏的巨型國家,聚散規律正在廣闊的區域、跨越山河阻隔發揮着關鍵作用。”倪鵬飛表示,這具體在現實中表現在四個尺度,城鄉融合中的巨型城市化地區崛起,區域中的中部崛起,城市中的二線城市崛起,以及都市圈城市羣的崛起。
倪鵬飛表示,首先,都市圈是四個聚散領域的一個。都市圈是一個多層嵌套的城市網絡體系,它不僅僅是核心的大城市和中心城區,都市圈是包含了社區、小城鎮、城市、副中心、中心的這樣一個網絡化的城市體系。都市圈的形成一方面是因為腹地大量人口的進一步聚集,比如説一個省會城市,可能是在過去和將來要聚集全省很多的人口。另一方面是中心城區向外擴散從而形成新建和聯合形成多個次中心和中小城鎮。
長江經濟帶正在都市圈的強勁烘托中正在崛起
倪鵬飛介紹説,目前全國都市圈已經形成了一種地理位置上呈弓弦箭之狀,總體上南強北弱的格局。弓,指的是沿海佈局的城市羣;弦,指的是南北京廣線或者更擴闊的區域,箭,指的是長江經濟帶。而南強北弱,則指的是南部特別強,有其表現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因為他們已經不僅僅是都市圈了,實際上他們已經在都市圈的基礎上發展出來更成熟的城市羣,甚至城市帶或巨型城市化地區的區域。
“現在南北分化正在加劇,並且有往南部蔓延的趨勢。”倪鵬飛強調,要阻止這種蔓延,重要的是守住長江防線,即北緯31°線特別重要。長江流域佔我國經濟的半壁江山,這個區域能夠保持持續的發展繁榮,就能有條件組織帶動中國經濟整體健康持續的發展,並且長遠的解決南北分化加劇的問題。
談到都市圈最突出的跡象,倪鵬飛表示,就是長江一線上的都市圈崛起。由此通過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的長期跟蹤觀察也發現:除上海、蘇州、杭州外,成都、重慶、武漢、長沙、合肥等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羣競爭力提升快速意味正在迅速崛起。
“基於聚散規律和競爭力變化,我們可喜地發現和預判,長江一線的都市圈崛起已經和正在帶動長江經濟帶的隆起。”倪鵬飛解釋説,即通過中心城市帶動城市羣、城市羣帶動巨型城市化地區,巨型城市化地區連成一片。所以,應該順應規律,構造高質量發展的長江防線。這不僅有必要而且也有了基礎。未來應在公共產品(包括軟件政策規劃和硬件基礎設施)適度超前佈局引導,發揮大都市圈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支持安慶和九江、宜昌等都市圈的形成和發展,促進長江經濟帶就會連為一體。
城市競爭正轉變為都市圈競爭,住房始終是都市圈內外競爭的關鍵變量
倪鵬飛告訴紅星新聞,首先競爭的範圍發生了變化。城市競爭正轉變為都市圈競爭,甚至城市羣之間的競爭。在這裏要提出一個概念——廣義比較優勢。
過去的時候,受交通技術約束,區域範圍相對較小且存在行政壁壘,城市比較有優勢限於行政轄區之內。如果自然經濟區的範圍如果擴大的話,城市的資源要素可能難以分享,比較優勢的空間範圍也就隨之擴大。現在由於信息技術和交通技術的發展,時間距離被大大壓縮,這個時候中心城市就可以和周邊城市共享資源,所以比較優勢的範圍就擴大了。因而原來是單個的城市的競爭,現在則轉型成為都市圈、城市羣之間的競爭。
其次,競爭的邏輯發生了變化。曾經早期的競爭,是廉價勞動力的競爭,因為有了廉價勞動力就能有鄉鎮企業,城鎮就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再往後發展的競爭,是吸引外資的競爭,因為有了外資就能建立產業,就能帶來税收,就能改善生活和吸引人口。
“現在,我們認為決定城市發展的關鍵要素髮生了變化,原來是資金、土地和簡單勞動,現在最需要的是人才。”倪鵬飛表示,科技創新是主要方面,人才人口是主要的。高端人才和人口,既是重要勞動力要素投入資源,又構成重要的市場需求。所以幾年前,各地都在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搶奪人才,後來變成人口也在增多,這都是地方競爭使然。現在競爭的邏輯已經轉變成:首先改善生活環境,然後吸引人才,然後吸引和發展產業,然後創造財富和税收,進而進入下一輪的循環。
上述這些變化加上中國城市化進入新階段使得住房更加重要。倪鵬飛引用了亞里士多德曾在2000多年前説一句過關於城市名言,他認為這句話現在可以説非常貼近中國當下的現實。“人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在城居住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倪鵬飛解釋説,這句話其實提示了城市化的兩個節點,在城市化的第一個階段,農村人口到城市裏來是為了謀生,是為了找個工作改變他在農村生活艱苦的狀況。到了第二個階段,人在城市不僅要找工作,還要居住在城市裏追求更美好的生活,這就意味着要進入城市化的下一個階段,從半城市化到完全成熟的城市化。
“生活有很多條件,最重要的條件就是住房。”倪鵬飛指出,雖然我國目前房地產市場進入總體飽和狀態,但是仍然存在着結構性短缺。也就是説,房地產在大都市圈地區還有非常大的潛力,這是目前社會基本的共識。事實上,住房由於是人們基本需求且具有多重屬性,住房問題無時無處不在影響着經濟、社會幾乎所有方面,影響到個人家庭,影響到企業,影響到政府。借鑑萬有引力定律,“萬有房力定律”也是成立的。對於不同的都市圈以及都市圈的不同區位,其土地的價格或者住房的價格不同,就有可能會影響到企業的選址和居民的選擇,就影響到這個區域裏的資源配置。而資源配置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其有效的程度和合理的程度又直接決定了這個都市圈與其他都市圈的競爭力狀況。
“住房影響無處不在,房價影響都市圈內外的競爭和資源配置,也是塑造都市圈的大拇指。住房影響都市圈競爭力的大小,也決定了都市圈是發展繁榮還是衰落。”
都市圈應加快多中心的規劃和一體化佈局
倪鵬飛指出,雖然聚集到一定程度,會發生擴散,但是在現實情況有時又與預判有出入。即,有些空間發展不是聚集到一定程度以後擴散,而是隻聚不散。目前中國區域經濟存在的幾個比較棘手的問題都與這有關。比如説,其表現為過度聚集,導致中心“吸血”周邊,也導致“城市病”;只分化不收斂進而導致過度分化;“一城獨大”導致區域失衡,
但是仔細分析,只聚不散有這樣一些原因。一方面可能有發展階段上的原因,比如這個城市可能還沒有到擴散的階段;另一方面也可能有政府政策安排和規劃上的問題,比如當市場要擴散的時候,公共服務尤其優質公共服務卻在向中心聚集,導致出現“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惡性循環;此外,還有可能是邊緣區域缺乏軟硬配套條件,導致它接不住擴散。
“所以我們要遵循發展規模,引導聚中有散。”倪鵬飛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最近上海五個新城建設、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等一系列操作非常讓人振奮,相信會拉開框架,擴大要素和產業容量,提升功能層級,值得期待。也是符合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在2015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建議的。此外,他也注意到,南京、成都、合肥等都在按照多中心的思路擴容提質。
倪鵬飛指出,所以各都市圈應該加快多中心的規劃和一體化佈局,加快基礎設施在都市圈範圍的延申和加密,加快公共服務的同權化和優質公共服務的外遷,加快產業鏈體系的一體化佈局,加快解決都市圈和城市羣尺度的土地指標交易問題,塑造都市圈為單元的住房體系,在都市圈尺度上實施新市民安居工程。
“聚中有散是可喜的現象和良好的機遇。”倪鵬飛指出,抓住這個機遇,引導好聚中有散,促進先進區域轉型升級,帶動更廣闊區域普遍繁榮,通過先富帶後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向全面現代化。
特別提示:
紅星新聞記者 嚴雨程 北京報道
編輯 劉宇鵬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