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滾滾黃河,由東明縣入魯,在墾利區入海,驚濤澎湃着,掀起萬丈狂瀾,一幅宏偉的藍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正緩緩鋪展開來。為講好山東黃河流域的發展故事,凝聚保護黃河的山東力量,鳳凰網山東將挑選山東9市沿黃區縣,集中報道沿黃區縣在“讓母親河成為幸福河”的探索,為山東走在前凝聚智慧,也為沿黃區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本期推出濱州市惠民縣篇。在黃河流經的濱州四區縣中,既有能源製造業強縣,也有服務業為主導的中心城區,惠民是獨特的,在做好生態保護的前提下,以苗木、食用菌等為代表的農業產業加速邁向現代化,帶動富民強縣,這讓黃河之濱的“老渤海精神”誕生地,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了“惠民智慧”。
大河濤濤,聲不斷。黃河每年攜帶着億噸泥沙緩緩注入渤海,給沿線的區縣帶來豐富的“寶藏”。
借黃河“饋贈”,有的區縣崛起為能源重鎮,有的區縣成為文化旅遊大縣,惠民縣則以農業現代化破題——打造“糧食+蔬菜、食用菌、畜牧”的“1+3”特色產業體系,以苗木產業助力富民興縣,因地制宜探索出了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可行之路。
歷史上聲名赫赫的孫武故里、渤海革命老區,在大河時代正彰顯實力……
生態黃河,苗木惠民
從青藏高原遠道而來的黃河水,裹挾着泥沙在渤海凹陷處沉積形成沖積平原——黃河三角洲,這裏是小麥的“天堂”,也是能源要地,更是山東的“儲備”土地。
身處黃河三角洲腹地的惠民享受着“母親河”的“祝福”——惠民因孫子而聞名,歷為州、府、郡、縣治所,素有“魯北首邑”之稱,也曾是渤海革命老區機關駐地,孕育產生了著名的老渤海精神。
在“黃河時代”,這份底藴化為了幹勁,讓惠民縣迎來了發展新機遇。
2020年10月,惠民成功舉辦第九屆黃河三角洲(濱州•惠民)綠化苗木交易博覽會,沿黃流域九省專家領導齊聚惠民,皂户李鎮苗木產業成功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
作為苗木屆的盛會,惠民為何能夠連續舉辦9屆?這既和惠民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一些舉措有關,也有其境內獨特的苗木產業直連。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惠民縣皂户李鎮前找李村引進種植了八里莊楊,作為當時惠民第一個引進苗木種植的村莊,這是惠民綠化苗木種植的發源地,從此揭開了惠民苗木產業發展的序幕。
皂户李鎮黨委委員、副鎮長王秀傑表示,當地一直把苗木產業當做主導產業來抓,通過建市場、舉辦苗木博覽會、加強土地流轉、多元化種植等措施,讓苗木產業成為特色富民產業。
以發源地前找李村為例,截止目前,該村從事苗木銷售的有150人,在外流轉土地種植苗木25000畝,苗木大户年收入達300萬元,該村實現苗木年銷售額過億元,羣眾人均純收入超2萬元,生活日益富裕。
通過多年的努力,惠民形成了以苗木繁育、林下經濟、園林設計、園林機械、數據信息、鄉村旅遊為主要內容的產業體系。全縣標準化、規模化種植基地近百處,苗木從業人員超4萬人,年產苗木約1億株,產值超20億元,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白蠟、國槐生產基地和綠化苗木交易市場。
“除了線下的實體交易市場,我們在信息化方面也做了許多工作”,王秀傑舉例當地通過打造了苗聯通等手機APP,北方白蠟網等網站,讓苗木價格、存量以及供求信息一清二楚,“我們還努力在抖音等平台做苗木直播,有企業一年成交量達到2000萬元,效益非常可觀”。
這遠沒有結束,作為沿黃生態保護的重要力量,惠民苗木也充分發揮了作用。
惠民圍繞高標準打造沿黃生態廊道和黃河生態經濟帶,實施黃河淤背區綠化提升工程,新建林帶2100畝,全面提升46公里沿黃森林風情帶面貌。黃河下游著名的險工地段白龍灣,惠民縣黃河河務局對沿岸進行了綠化和美化建有生態林、防護林,僅苗木品種就達35種之多,這裏也成為惠民人的風景區。
並且惠民不斷擦亮黃河三角洲苗木產業品牌,以黃河文化推動苗木產業內涵不斷豐富,突出苗木產業提檔升級,與北京林業大學共建黃河流域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綠化苗木研究所,推動建設惠民縣黃河下游白蠟、國槐林草種質資源庫……
一棵棵綠色苗木在黃河三角洲成長,小小的苗木,富民興縣的大產業,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生態農業示範縣、省級園林城市等榮譽先後落户惠民,生態與發展齊飛。
產業“突圍”,富民興縣
九曲黃河萬里沙,黃河在惠民縣境內流程46.28公里,給沿岸帶來了豐富的水土資源,這讓惠民在發展農業領域有獨特的優勢,借勢成為產糧大縣、農副產品生產大縣。
天上是無人機,地下是無人車,惠民縣現代農業產業園裏病蟲害防治完全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在產業園的食用菌扶貧示範園裏,146個食用菌温室大棚全部安裝了窄帶物聯網生產智能控制系統,物聯網監控平台的大屏上報警記錄、數據表格、視頻監視、發菌車間、氣象站等實時數據清晰可見。
食用菌培植實現智能化,這對自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種植食用菌的惠民人而言是一種“跨越”,告別了以往“散小”模式,節省人工的同時,畝均效益也得到提升。
“惠民縣是農業大縣,近年來我們堅持新發展理念,把食用菌產業作為強農富民產業”,惠民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壽光表示,通過實行園區引領,推廣設施栽培,培育形成了齊發果蔬、冠銘菌業、農業產業園食用菌生產示範園等生產示範基地和香菇、銀耳、平菇、金針菇、白靈菇、黑木耳等12個品種,形成了7個食用菌重點生產鎮。
並且,惠民以科創支撐、智慧數字賦能,與中國農科院山東農科院的院所對接,合作開展了香菇新品種區域試驗等一系列的實驗。與四川農科院合作,引進了玉木耳、粉木耳等珍稀品種,其中粉木耳將進一步優化調整惠民食用菌產業結構,提升惠民食用菌產品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是沿黃區縣推進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食用菌產業發展是惠民農業現代化的“突圍”的一個“窗口”。
如今,食用菌產業已成為惠民重點培植的農業主導產業之一,食用菌種植面積已達995萬平方米,年產量達到16.8萬噸,帶動10餘萬人就業,在助力當地人致富增收、產業興旺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等領域起到了巨大支撐作用。
惠民縣也因為“小蘑菇”大產業,先後被國家、省級有關部門授予“中國食用菌特產基地”“全國食用菌產業化建設示範縣”“全國食用菌文化產業建設先進縣”等榮譽稱號,成功舉辦2021年山東泰山科技論壇—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
有此基礎,又有當地的繩網產業發展做參考——惠民是全國最大的化纖繩網生產基地,全縣繩網產業市場份額佔全國總量的80%以上,全縣塑料繩網生產及加工業户達到7000多個,產能規模200萬噸,產值220億元,形成了集原材料供應、研發設計、成品加工、品牌培育、市場銷售、應用服務等於一體的現代化基地集羣體系,食用菌產業的現代化之路還在加速“奔跑”,並引領了惠民農業的其他領域。
突出特色、放大優勢、深挖潛力,惠民以三產融合為路徑,以糧食安全為根本,打造形成了“糧食+蔬菜、食用菌、畜牧”的“1+3”特色產業體系,實現了瓜菜與食用菌週年栽培,四季供應。
在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同時,惠民推出縣域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惠民原耕”,並且培育壯大精深加工龍頭企業,惠民縣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初加工轉化率已達到20.5%,年產值41.4億元,其中食用菌、花木主導產業產值26.7億元。
長在黃河岸邊的“小菌菇”,牽動着惠民農業“大跨越”的現代化路。
厚重的歷史,往往伴隨着悠久的農業,特別是黃河流經的區域。當前,我們已進入新時代現代化強國建設當中,黃河沿岸的農業發展也迎來新契機。
浩浩蕩蕩的黃河,滋潤着惠民這片紅色熱土,惠民人民栽植的生態綠化樹木,宛如一條條“綠色飄帶”灑落在河邊,一河之隔的產業園裏粉色的菌菇正在成長……“實力惠民”正以農業為突破口,讓黃河安瀾,也讓“母親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鳳凰網山東 劉培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