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全黨全國人民艱苦卓絕的努力,我們打贏了脱貧攻堅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現在,已經到了紮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在這一過程中,作為創造社會財富的各類市場主體通過誠實合法經營、鋭意改革創新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為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促進共同富裕的新發展階段,黨中央提出,要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規範收入分配秩序,進一步擴大中等收入羣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羣體收入,合理調節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這其中,一個重要政策導向是鼓勵高收入人羣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既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同時也強調先富帶後富、幫後富。但有些企業經營者也擔心,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會不會影響創造社會財富的積極性;有的甚至認為這是“劫富濟貧”,這是完全錯誤的。
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們講求一視同仁。必須認識到,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我們説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促進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這其中的人民自然也包括各類所有制的企業經營者和企業家。各類市場主體既要繼續為社會創造財富,也要在企業高質量發展中實現更加富裕,彰顯企業的社會價值和企業經營者的人生價值。所以,黨中央強調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要牢固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要大力發揮公有制經濟在促進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大力提倡企業家精神。
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們要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們堅定不移的改革方向。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仍然是現階段我國的基本分配形式。我們要充分承認企業經營者在資源稟賦上的天然差距,進一步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但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妥善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無論是針對國有企業還是民營經濟,我們都反對基於要素稟賦的差距、行業發展的優劣、政策把握的先後等歷史和現實因素而產生的行政壟斷和自然壟斷,不要讓社會形成“尋租經濟”和“食利階層”、社會發展的結果只是少數人富裕的不良局面。我們更不能提倡靠偏門致富,絕不允許違法違規獲得暴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因資本壟斷至今依然沒有能解決收入不平等問題,以至於造成一些國家貧富分化,中產階層塌陷,甚至導致社會撕裂、政治極化、民粹主義氾濫等,這具有令人警醒的深刻教訓。在我們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要堅決防止兩極分化,防止資本的無序擴張,這樣才能保證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社會和諧安定和長治久安。
一個善治良治的社會必然是一箇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社會。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需要形成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在促進共同富裕的分配製度設計上,我們要健全以税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機制,強化税收調節,合理調節城鄉、區域、不同羣體間分配關係。鼓勵勤勞致富,多勞多得,保護合法收入,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羣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羣體收入,合理調節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在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同時,更加着眼於先富帶後富、幫後富,這就要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調節作用,積極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鼓勵更多的優秀企業和有作為的企業經營成功者自覺自願地將創造的財富回報社會。
縱觀國內外許多成功的優秀企業,它們在自己的企業願景中,都十分強調追求卓越、利他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其實質就是:企業發展了,在為社會創造豐富的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也更多地承擔起社會責任,在推進社會經濟富裕中弘揚集體主義價值和充分彰顯感恩社會回報社會的現代理念。這既是共同富裕所追求的“人民羣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本質內涵,能夠將財富回報社會也是各類市場主體最大的社會價值所在。
胡敏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