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掌握孩子打架的“度”,關鍵就一點。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綜合

1

有一次,我帶兒子在小區樓下的小遊樂場玩。那裏玩樂的設備不多,就一個滑滑梯和幾個搖搖椅。可是孩子們卻喜歡在那裏玩,因為小朋友多。

這次小傢伙像往常一樣在那玩滑滑梯,可是一個小男孩卻擋住他的出口。

這時兒子想站起來,小男孩的同伴過來一起跟他封堵。

那是一個跟小男孩差不多大的女孩,看上去要比兒子個頭小一些。

遇到兩人的堵截,他猛的站起來,然後衝了出來。

這時小女孩追了過去,直接揮着手打了過去,那個小男孩看到她動手了,也就幫着一起。

這次兒子也許是看他們小,就邊擋邊退。

我怕孩子們不知輕重,於是跑過去。

“不能打架啊!”

一聽到我的聲音,我看到兒子的手臂揮舞地更快了。

“停下來!他們比你小,就讓他們一點吧!”

“是他們先動的手。”

“爸爸看到了, 你剛剛保護了自己,沒有做錯。但是你不能太大力,會傷害到小弟弟妹妹。

看到大人來了,兩個小傢伙就繼續玩滑滑梯去了。

“你們兩個不能跟哥哥動手打架啊!他力氣很大,會打傷你們的。”

我也對先動手的小女孩説了。

夜色很暗,看不清孩子們的表情。

我知道他們都沒有放在心上。

當然,我也很淡定的面對了這起小小的打架衝突。

只是,當孩子打架,我們應該怎麼做?而平時又要做些什麼準備?

其實關鍵就一個:

別傷害別人,保護好自己。

如果父母能把這個觀念真正教給孩子,那就會少很多的衝突和校園欺凌了。

2

什麼樣的孩子,更具有攻擊性?

心理學家温尼科特認為,孩子天生有一種攻擊的衝動,在嬰兒期就已經具備。但是父母可以通過一些嚴格的要求和引導,可以讓孩子的行為不那麼野蠻,更具人性化。

可是有的孩子在嬰幼兒時期開始就被灌輸“絕不吃虧”的理念。

比如孩子走路不小心摔倒了,大人就跑到孩子面前,甚至還沒來得及扶起孩子,就在那使勁地跺地面。

“都是你不好,弄疼寶寶了。”

看到大人的表演,孩子也許覺得好玩,於是也用力跺地面。

走路被門或者牆碰到了,就要拍打門和牆。

地面、門、牆是沉默的,也是結實的,當然不會被孩子弄疼。

但是有一天,小夥伴不小心弄疼了他,他也會不由自主地拍打過去——因為是你的錯。

久而久之,孩子容易變成一個極端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我曾見過一個孩子,他媽媽説他沒有朋友,不知道為什麼。

有一次他跟幾個孩子在我們家那邊玩,我看到他真的就好像一隻刺蝟。

哪個孩子碰到了他,他馬上就扎過去:

“不要碰我!”

“你弄疼我了!”

“我不跟你玩了!”

這是他説的最多的話。

這樣的夥伴,可沒有人喜歡。

在一個集體裏,那些挑剔的人總是容易被邊緣化。

邊緣化的結果是造成一種高度的自戀或者自卑,往往也更易形成攻擊性人格。

因為他們要保護自己那脆弱敏感的心理。

3

要讓孩子學會不傷害他人,前提就是學會承擔。

一旦孩子學會了承擔,他將不會只把矛頭對準他人。

他會開始思考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合理,會不會傷害別人?

責任心會催生一種共情的心理。

當孩子能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時,很多的衝突就會消失。大孩子會對小傢伙謙讓一點,注重防守而不是攻擊。

記得有一次帶兒子在外邊買菜,老闆的小兒子應該兩歲的樣子,正是覺得自己天下第一的年齡,見到比自己高很多的哥哥也動手就是打。

當時兒子有點懵,沒有預料到小傢伙會動手,但是他還是擋着退開了。

因為我常常跟他説, “遇到比自己小的孩子,保護好自己,因為他們還不懂事。以為自己很厲害。”

4

當然,怎麼保護好自己,是爸爸媽媽們最操心的地方。

有媽媽跟我説,每次兒子在外邊跟其他孩子搶東西,有時就會被對方打,可是孩子就是不動手,木木的讓別人把玩具搶走。

然後就在自己面前鬧,要媽媽去拿回來。

當媽的就急了,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

還記得兒子第一次跟人打架,站在那不知道怎麼辦,接連被另一個孩子推搡着。

那天我沒有批評他,但是心裏還是不好受。

所以我覺得 要訓練他,要激發他的勇氣,還要教他應對的方法。

教會他如何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東西。

那些晚上,我們家就多了一項打架遊戲。

如今算來整整持續了一兩年,甚至還買了兒童用的拳擊手套,陪他練習防守和進攻。

我一直覺得男孩一定要有一點血性,不能總是綿綿的。

否則將來帶着老婆上街,真正遇到危險,要能保護好女人,而不能跑的比兔子還快。

所以當爸爸帶着兒子一起練習的時候,是非常好的,這也是父子間難得的甜蜜時光。

而且這不需要專業的水平,只需要花上半個小時的時間,加上一點點力氣和智慧。

首先 要約定好攻防的注意事項。

比如不能打臉、頭、胸口,也不能踢襠部;不能用牙齒咬、也不能用指甲。

這些規則非常重要,這樣就能讓孩子知道怎麼去保護自己,也能避免在玩鬧中傷害到夥伴。

當然, 爸爸要控制好力度和節奏。

不能傷害到孩子,又不能讓孩子覺得你故意讓着他。他們小小的鬥志其實很激昂的。

也要把握好節奏,不能總是讓他輸,否則會失去興趣。

當然也不能總是讓他贏。

而且你會發現在這輸贏之間,也能鍛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防守練習中,告訴孩子怎麼用手臂擋住對面的拳頭。

在這樣的遊戲中,孩子的勇氣和自信會增加,也知道該怎麼應對了。

所以,當他遇到兩個小傢伙同時對他動手的時候,也能不慌不忙地應付。不會傷害他們,也保護好了自己。

5

當然, 比起孩子們的打鬧,家長的教養和態度更重要。

因為孩子的世界和我們的不同,除了個別以欺負其他孩子為樂的熊孩子外,大部分孩子之間的衝突打鬧跟“欺負”沒有關係。

所以我們要放寬心來看。

孩子不會因為你沒有幫他打贏而變得懦弱,也不會因為沒有打贏而失去自信。

反而是父母極端的態度更容易給孩子造成了心理影響,或者一些不合理的干涉讓孩子不知所措。

有人説:“不能讓孩子被欺負,一次被欺負,次次被欺負,一定要幫他贏回來”。

我有一個朋友説自己公公有一次在外面幫孩子的忙。

因為孫子被對方打了臉,他也悄悄打了另一個孩子一巴掌,結果那個孩子回家告訴父母,然後調來監控——老人的確動手了。

他真的為孩子贏得了所謂的尊重和安全感嗎?

我看未必。

甚至有的父母對孩子惡言惡語地罵着,説孩子傻,總是吃虧。

甚至指着孩子的鼻子警告他下次要打回來。

這樣做的結果只會讓孩子更惶恐、更加地懦弱。

當孩子打架,你做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