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葡媒文章:西方應該瞭解中國獨特道路

由 問成風 發佈於 綜合

參考消息網10月3日報道葡萄牙《公眾》日報網站10月1日發表題為《我們所不瞭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章,作者是安東尼奧·多斯桑托斯·凱羅斯。全文摘編如下:

數年前,美國參議院分析了數百項關於中國的研究,聽取了數十名專家的意見,對中國經濟的研究結果可以用美國橋港大學一名學者的結論來總結:“中國的成功改革催生了一個既非蘇聯,也非英美,同時不是東亞發展狀態的體系。以上3個要素在中國模式中兼而有之。”參議院得出的結論是,(美國)政府應大幅增加與中國的經濟和外交接觸。

如果説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了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歷史新經驗,那麼西方政治學的概念框架不足以理解新中國。這個國家的知識分子和領導人一直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

簡而言之,就是政府希望以市場作為經濟的決定因素,但並沒有賦予市場所有權力。政府將保證宏觀經濟的穩定,將繼續提供公共服務,將捍衞市場的公平競爭,將監控市場、維護市場秩序、促進可持續發展。當市場失靈時,政府將進行干預。

中國已經宣佈經濟進入新常態,增長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從投資生產要素轉向創新。這種新增長模式解釋了近年來中國低於兩位數的經濟增長率。

在次貸危機最嚴重的時候,英國《經濟學人》週刊等知名媒體曾預測,巨大的房地產泡沫將襲擊中國經濟,就像在美國一樣。然而,隨着數億農民工遷往城市,房地產行業得到發展。中國政府通過為企業家提供負擔得起的貸款等,先是平衡了市場,然後使供給大於需求。中國的全民社會保障制度除了西方的數項權利外,還包括住房權。

世界銀行使用的貧困線標準是每天1.9美元。但中國為自己設立了更高的標準。此外,當國際組織和各個國家普遍將脱貧簡化為收入增長時,中國提出了“兩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概念。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中國已在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生產總值方面超過美國,使8億公民擺脱極端貧困。如果沒有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世界將陷入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