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大學生歷時一個月搭5座橋樑模型

由 雋寶霞 發佈於 綜合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吳奕杜之瓊記者曹德偉)在中國大地上,有將近100萬座公路橋樑,他們跨越高山大川,連通城鎮村莊,成為了一座幅員遼闊的橋樑“博物館”。日前,江蘇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50餘名大學生歷時一個月,手工搭建出南京長江大橋、港珠澳大橋等五座橋樑模型,在感受“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成就中,用勞動作品致敬偉大祖國。

1/1000比例,木板、竹皮、尼龍繩、橡皮筋、膠水等材料搭建的橋樑模型一經展出,就收穫了一片讚譽。“南京長江大橋是梁橋代表,朝天門大橋是拱橋代表,楊浦大橋是斜拉橋代表,虎門大橋是懸索橋代表,港珠澳大橋則是建造強國代表……”介紹起自己搭建的橋樑模型,每個參與大學生都如數家珍。

在一個月的製作及安裝過程中,大學生們克服了模型尺寸精度把控,斜拉橋、懸索橋拉索鬆緊程度,構件施工建造影響橋樑質量和承載力等一系列難題,溝通協作製作出了一個個精美的橋樑模型。

“虎門大橋是完全由中國人設計施工監理和技術攻關的,我們也不會忘記虎門是民族英雄林則徐下令銷燬鴉片的地方。”工程管理專業2022級學生馮錦萍表示,在搭建模型的過程中最吸引她的還是虎門大橋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藴含的精神。

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模型小組的同學們從削竹片開始,從拼裝到成型,從挑選部件到完善模型,一步一關,一關一法,製作過程讓他們更加深切感受到大橋建設者的工匠精神。“模型搭建的過程告訴我們要在規矩中突破,在守正中創新,我也更加堅定了為工程事業奮鬥的決心。”負責搭建沉管隧道模型的高豪東説。

“快看,這個梁橋的變形大,好像快要破壞了,這個拱橋變形較小,這個斜拉橋和懸索橋幾乎沒有變形……”在模型加載環節,同學們演示了在相同荷載作用下橋樑、拱橋、斜拉橋、懸索橋的變形情況,對不同結構橋樑受力特性有了更加直觀的理解。

組織學生搭建橋樑模型,是江蘇大學“基於3D打印技術的橋樑創意設計與製作”勞動教育課的作業。任課教師張富賓介紹,“在回顧新中國橋樑建設史的過程中,我們希望學生感受到橋樑強國夢,對中國的美好未來充滿信心,用專業知識建造強國。”

學院黨委書記朱晏表示,學院將繼續結合專業特色開展“黨建+”主題活動,傳承紅色精神,以實際行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添磚加瓦。

(通訊員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