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個夢想,就是讓大家都吃上我們種的棗。”
這是茶陵縣棗市鎮洞頭村一個姐妹團的“夢想宣言”,這是她們“組團出道”、乘風破浪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們是洞頭村21組人,三人雖沒有血緣關係,但關係甚好,一直以姐妹相稱。大姐周小姣,今年55歲,常年在外務工;二姐羅秋蘭,今年54歲,早年因家中發生變故戴上了“貧困帽子”;三妹譚八香,今年53歲,一直靠在家打零工維持生計。
在農村,到她們這樣的年紀,原本已步入含飴弄孫、安享天倫之樂的階段。可因為種棗致富的夢想,她們組成了一個異姓姐妹團隊,開始了“逆天改命”、一波三折的追夢之旅。
梅花香自苦寒來
這一切都要從2016年底説起,那年洞頭村以恢復棗市之名,鼓勵村民積極利用自家荒廢土地種植棗樹,重現當年千畝棗園的風光。
三姐妹聽到消息後竟然一拍即合,長期在外務工的大姐周小姣,更表示“不能讓土地荒廢在我們這代人手裏”。於是三人便興致勃勃地各自回家商量種酥脆棗的事,誰知還沒開始,就遇攔路虎。
“你們三個女人,年紀也不小了,又沒什麼經驗。”
“這活又苦又累,咱們又沒有社會關係,肯定會賠錢,還是別搞了。”
才脱貧的二姐羅秋蘭更是遭到了家裏的極力反對,“要是失敗了,咱家不得重新返貧麼?”
本以為會得到家人的支持,結果三姐妹差點被淹沒在質疑聲中。可是窮怕了的三姐妹早已下定決心種棗樹、建棗園。
村裏的李書記,在聽説三姐妹家的情況後急忙上門做思想工作。“現在鎮上出台了獎勵政策,凡是種植棗樹50畝以上,將給予一定補助。另外,村裏也會牽頭組織大家一起種棗樹,風險自然就會被分攤了。在家種棗樹,自己當老闆,不比你們在外面打工好些?”聽了李書記的話,家裏人半信半疑,想着她們撞了南牆後自然就會放棄,便不再阻攔了。
不久,村裏便組織大家去祁東學習鮮棗種植技術,回村後隨即進行土壤檢驗,開展種植培訓,整個村裏乾的是熱火朝天。看到這番景象,三姐妹的家人疑慮頓消,不禁感嘆到“原來她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創業的路上還有政府保駕護航”。
可是,創業致富的路上荊棘密佈,三人才過家人關,資金短缺的問題隨之而來。
苗木、地租、整地、肥料……這些都是棗園前期必不可少的開銷,是筆不小的數目,可是三姐妹們除了大姐周小姣在温州打工時有點積蓄,其他兩人早就沒有穩定收入,二姐羅秋蘭更是才脱貧。
但是她們始終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鐵了心”要把棗園建起來,於是東拼西湊,把自己養老的錢也搭上了。
2017年,她們三人聯合本村貧困户共籌資20多萬元,以每畝每年100元租用荒山種植酥脆棗,拉開了人生新的篇章。
愛棗如命的狠心婆婆
雖説三姐妹在平日裏沒少研究種棗知識、學習種棗技術,可在實際過程中,她們還是遇到了許多困難。正當她們犯難時,村裏給大家請來了祁東嫁接、剪枝專家,指導農民種樹,也幫着三姐妹解決了技術難題。
嫁接一學會,這下她們可樂壞了,掛果的時間又可以縮短了。為了能更好地照顧這些棗樹,減少前期不必要的投入,三姐妹每天泡在棗園裏14個小時,本不白皙的三人,曬得更是黝黑。
晨曦朝露去,披星戴月歸。三人日復一日地早出晚歸,每回想親親小孫女們,才發現她們早已進入夢鄉,更別提有時間去照顧她們了。家人經常開玩笑,“可能再這麼下去,她們都不認識你們了”。然而三姐妹卻笑着説,“也是年紀大了,身體跟不上了,不然我們都恨不得住在園裏。可能在這方面我們是個狠心的婆婆吧,不過以後孩子們會理解我們的。”
就這樣春來夏往,65畝地,4000株樹苗,三姐妹們用汗水澆灌收穫,棗園苗木成活率高達80%。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儘管棗樹通過嫁接後,掛果的時間會縮短至三年。可是,掛果前期只有投入並無產出,短期效益差。這燒的可是真金白銀啊,長此以往三姐妹可抗不住。
為了解決這種見效慢的局面,她們急忙向隔壁村的種植大户賀躍新取經。就在此時,村裏請來的技術指導,建議大家在新開棗園中實行間作套種,以達到以短養長的目的。
在多方學習後,三姐妹便決定在樹下套種了棉花、辣椒、西瓜等作物,間作套種後的棗園,短期經濟效益非常可觀,前期投資壓力也大大減少了。這回三姐妹皺起的眉頭開始漸漸舒緩開來,笑容又重新回到了她們的臉上。
為了更好地幫助大家,村裏也因勢利導,2019年牽頭成立專業合作社,由村負責果園規劃、土地翻耕平整、拓寬硬化進出道路、通水架電,爭取國家產業項目支持等工作,這下大家幹得更加起勁了。
授之以魚,授之以漁
過五關斬六將,解決了資金技術問題後,三姐妹好不容易熬到了掛果,誰知天公不作美,天天下雨,讓不少棗子都裂開了,這可急哭了三姐妹。
棗子的價格和品相有很大關係,一旦開裂,不僅品相會受影響,棗子也容易腐爛,更別提賣上好價錢了……
合作社中有經驗的果農提醒三姐妹,得馬上將成熟的果子下樹。可是,下樹後的銷售問題又擺在了三姐妹的眼前,沒經驗和渠道,棗子怎麼才能銷出去呢?雖説,棗園的棗又甜又脆,深受親戚朋友們的喜歡,可是光靠散賣,遠遠不能挽回損失。
正在三姐妹發愁時,鎮政府在瞭解到果農們遇到了銷售難題後,立即制定幫扶方案,向上聯繫新聞媒體,為大家造勢宣傳,向下號召機關幹部助農扶貧,購買棗子。在經過一番宣傳熱潮後,三姐妹棗園的名氣逐漸打響,從之前一天只能賣幾斤,到現在已經完成了2000斤的銷量。
然而三姐妹並沒有坐享其成,她們明白光靠政府的幫助可不是長久之計。在一次創業培訓中,她們偶然發現目前不少人會通過網絡購買水果,自家的棗子這麼甜肯定能吸引很多人購買。於是三姐妹急忙號召家中年輕人,通過建立微信羣,為今年酥脆棗拓展銷路。大姐周小姣説,“現在我也在學習互聯網知識,我們要把棗子產業做成‘互聯網+’,要讓更多的人能吃到我們種的棗”。
隨着棗園的規模越來越大,為了進一步推進棗市鎮棗子產業建設標準化、發展規模化、品牌特色化,去年棗市鎮積極引進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產學研基地落户棗市,同時開始着力“產業果園+休閒觀光+生態文化旅遊”建設,推動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希望復興棗文化、發展棗產業、打造棗品牌,讓“棗市”名副其實。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夢在路上,路在腳下,前進道路上,有機遇也有挑戰,有困難更有希望。在脱貧致富的路上,三姐妹歷經千辛萬苦,憑藉着不等不靠不要的思想,用雙手改變生活,勤勞致富,仿若三朵金花,綻放在脱貧致富的棗園中。
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脱貧攻堅奔小康,離不開像羅秋蘭、周小姣、譚八香這樣的平凡人物,她們以平凡人的身份書寫了不平凡的脱貧故事;她們以自身乘風破浪終獲成功的經歷再次證明,“只有激發內生動力,才能讓脱貧可持續、致富有幹勁”。她們的追夢之旅啓示着每一個人,只要在追夢路上敢想敢幹,無數“不可能”終將成為“可能”。
【來源:茶陵縣人民政府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