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黨領導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指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以英勇頑強的奮鬥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不但善於破壞一箇舊世界、也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決議》精神,深化對黨的歷史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的科學認識。
一、建立和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為國家迅速發展創造條件
新中國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來保衞國家安全,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各項權利,保證國家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説,根據我國具體情況,經過長期探索逐步形成的科學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對新中國國家政權的性質、任務、特徵等基本問題作出明確闡述,指出:“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革命取得全國勝利後,黨把這一原則付諸實踐,建立起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和新型國家的政治制度框架,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為新中國各項事業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證。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今北京)舉行。會議的任務是集中全國各族人民的意志,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制定中國人民自己的憲章,組織中國人民自己的中央政府。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在序言中明確規定:“中國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及其他愛國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政權,而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以工人階級為領導。”根據這一規定,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政權建立起來了。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後,黨對全國城鄉舊的基層政權進行徹底改造,按照人民民主原則建立起各級人民政府。到1951年,全國共成立29個省、1個民族自治區、8個省級行政公署、13個直轄市人民政府,140個省轄市人民政府及2283個縣人民政府,初步形成上下貫通、集中高效、具有高度組織動員能力的國家行政體系。人民民主政權成為真正得到人民擁護的、在全國範圍內有效行使權力的政權。
在當時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下,強有力的人民民主政權保證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順利進行。我們肅清國民黨反動派殘餘武裝力量和土匪,和平解放西藏,實現祖國大陸完全統一;鎮壓反革命,穩定社會秩序;進行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捍衞新中國的國家安全,團結帶領人民戰勝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顛覆破壞和武裝挑釁,贏得了和平穩定的建設環境。同時,人民政權還擔負起領導、組織經濟建設的職能,解放生產力,保護和發展生產力,推動實現“新舊社會兩重天”的深刻變革,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建設社會主義而奮鬥。翻身做主人的中國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身國家建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蹟。
與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相適應,我國其他政治制度也逐步建立起來。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就我國的政體、政黨制度、國家結構形式作出明確規定,指出新中國的政體,即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新中國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新中國的國家結構形式,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和在單一制國家中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召開,標誌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的確立。會議通過的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把上述各項政治制度用根本大法形式確定下來,我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體系構建起來了。
在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和相應的政治制度保障下,新中國沿着社會主義方向大踏步向前邁進。
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為我國一切進步和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是我們黨自創立時就確定的奮鬥目標。毛澤東同志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明確提出,中國革命分兩步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是走向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後,黨在鞏固人民政權、迅速醫治戰爭創傷的同時,自覺地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為將來向社會主義轉變準備條件。1952年底,隨着國民經濟恢復,大規模經濟建設任務提上日程,轉變的時機與條件成熟了。
經過反覆醖釀,黨中央決定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充分利用三年來所創造的經濟、政治條件,實行以多種過渡形式改造個體經濟和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具體政策,積極而又循序漸進地完成經濟上的社會主義革命任務,初步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和經濟制度。1953年黨正式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各項工作離開它,就要犯右傾或‘左’傾的錯誤。”
按照這條總路線指引的方向,黨探索並穩妥解決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具體途徑問題,有步驟地開展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通過制定和實施國民經濟發展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社會主義工業化也開始起步。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我們採取委託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託經銷代銷、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黨和政府在改造的不同階段,根據生產形勢和市場變化適時調整政策,着力統籌兼顧,全面安排,確保企業生產迅速提高,市場保持穩定。對個體農業,我們遵循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原則,創造了從臨時互助組和常年互助組,發展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再發展到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過渡形式。互助合作運動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當時許多統計材料顯示,合作社80%以上都增產增收。對於個體手工業的改造,也採取與農業類似的方法,一般經過手工業生產合作小組、手工業供銷生產合作社和手工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因地制宜,由低級到高級、由小到大、由簡單到複雜地進行。
總體來説,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是成功的。生產關係的急劇變革往往會在一段時間內引起對社會生產力的破壞。而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循序漸進地消滅私有制,保持了社會穩定,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受到了人民羣眾的普遍擁護。1956年,我國基本上完成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上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至此,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經濟制度都已經建立起來。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社會主義教育科學文化體制也基本形成。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在全國的指導思想地位得到確立和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逐步展開,社會主義的社會關係及道德風尚逐步確立。依據這一客觀歷史進程,黨的八大鄭重宣告:“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了。”這標誌着我國消滅了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壓迫制度,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任務。這一偉大的歷史性勝利,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三、開展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推進國家工業化,使中國擺脱落後狀態,走上富強之路,是中國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目標,也是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的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拉開了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序幕,我國工業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黨的八大提出,我們必須迅速改變國民經濟長期的落後狀態,首先要“在三個五年計劃或者再多一點的時間內,建成一個基本上完整的工業體系”。後來黨逐步認識到,提建立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比只提建立獨立的工業體系更為完整。1964年,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明確提出分兩步走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其中的第一步就是建成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在黨的帶領下,我國各族人民意氣風發投身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熱氣騰騰的社會主義建設。黨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以五年計劃來統籌力量,規劃經濟發展方向和目標。在不長的時間裏,我國社會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成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積累起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後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
工業方面,初步改變了歷史遺留下來的技術落後、畸形發展的狀況,建立起門類比較齊全、佈局趨向合理的生產體系,涉及冶金、汽車、機械、煤炭、石油、電力、通信、化學、國防等領域。工業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明顯增強。在遼闊的內地和少數民族地區,興建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許多新的工業部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迅速發展起來。主要產品的產量和生產能力大大增加,幾乎所有工業產品都比舊中國最高年產量有了成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長。從1964年開始的三線建設,提高了國家的國防能力,改善了我國國民經濟佈局。
鐵路、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初步形成了全國的路網骨架。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線路少、運輸能力低、佈局不合理的狀況有了明顯改變。除西藏外,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通了火車。全國絕大多數縣都通了公路。水運、空運和郵電事業也發展迅速,取得了長足進展。
農業方面,通過堅持不懈大規模興修水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培育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基本生產條件有了明顯改變,較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生產水平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上保證了人民吃飯穿衣的需要。這在當時被世界公認是一個奇蹟。
教育、科學、文化、衞生、體育事業方面,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構建起完整的教育體系,勞動者整體素質得到很大提高。“兩彈一星”等國防尖端科技不斷取得突破,成功爆炸原子彈、氫彈,試製併成功發射中遠程導彈和人造衞星,使全世界為之震驚。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幹力量大批成長起來。我國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大大延長,1949年僅為35歲,1975年提高到63.8歲。
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建立,使我們取得了舊中國幾百年、幾千年所沒有取得過的進步,實現了中國經濟的歷史性跨越,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極為深遠的歷史意義。它有效維護了國家主權和安全,為中國經濟獨立自主、持續發展提供了根本前提,為中國發展富強、中國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探索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
如何在生產力水平落後的國家建立、鞏固、發展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提供現成答案,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也沒有先例可循。毛澤東同志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鑑戒,提出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黨結合新的實際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了一系列獨創性理論成果。
關於社會主義革命,黨創造性地開闢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我們採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方針,創造一系列由初級到高級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形式,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艱難任務,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關於社會主義建設,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艱辛探索,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
在社會主義發展規律上,提出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可以分為不發達和比較發達兩個階段;揭示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規律,提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自我調整和完善,不斷得到解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在經濟建設上,制定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思想,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建設目標、兩步走的發展戰略;正確處理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的關係,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注意綜合平衡,統籌兼顧,適當安排各方面關係;堅持按勞分配和等價交換,尊重價值規律,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強調共同富裕,同時反對平均主義。
在政治建設上,提出“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的努力目標;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要求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在黨與民主黨派的關係上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堅持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建立和鞏固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在文化建設上,確立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強調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實行政治和經濟的統一、政治和技術的統一、又紅又專的方針;提出建設一支宏大的工人階級知識分子隊伍,向科學進軍,努力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上,提出必須加強國防,建設現代化正規化國防軍和發展現代化國防技術;強調國防建設要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保證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加強軍隊政治工作和革命化建設;實行積極防禦戰略,確保國家安全和建設成果。
在外交上,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導和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定維護國家獨立、主權、尊嚴;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種族主義,支持和援助世界被壓迫民族解放事業、新獨立國家建設事業和各國人民正義鬥爭;提出劃分三個世界的戰略,作出中國永遠不稱霸的莊嚴承諾。
在黨的自身建設上,提出執政條件下黨的建設的重大課題,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鞏固和加強黨的團結統一;要求全黨務必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開展整風整黨,加強黨內教育,反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和貪污浪費,堅決懲治腐敗,增強黨的純潔性;警惕和防止西方敵對勢力的“和平演變”;強調大力培養和提拔新生力量,造就革命事業接班人。
這些獨創性理論成果,系統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如何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對如何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可貴探索,以創造性的內容為馬克思主義寶庫增添了新的財富,為黨繼續探索並最終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打下了基礎,至今仍有重要指導作用。(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