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均預期壽命超過美國,這説明啥

最新的中美人均預期壽命數據顯示,中國人均預期壽命超過美國,達到77.3歲,而美國為77歲。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相關統計數據的增長,另外一方面也是美國自己出了問題。美國國家衞生統計中心23日發佈的數據顯示,與2019年相比,2020年美國人均預期壽命縮短1.8歲,死亡人數增加52萬。

這裏有必要説明一下什麼是“人均預期壽命”,這是一個是通過統計計算出來的變量,它不是一個客觀存在的指標(例如出生人數等),也不是簡單的算術平均值(死亡人年齡的均值)。如果用文字來描述,計算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方法就是:對同時出生的一批人進行長期追蹤調查,分別記下他們在各年齡段的死亡人數,直至最後一個人的壽命結束,然後根據這一批人活到不同年齡的人數來計算人口的平均壽命。也就是用樣本內這批人的平均壽命來假設一代人總體的平均壽命即為平均預期壽命。當然這種統計只能侷限於理論中,實際生活中要跟蹤同時出生的一批人的完整生命過程有很大的困難。所以在實際計算時,往往利用同一年各年齡段人口的死亡率水平,來代替同一代人在不同年齡的死亡率水平,然後計算出各年齡人口的平均生存人數,由此推算出這一年的人均預期壽命。因此,人均預期壽命與統計年度的各年齡段死亡率水平有關。只要人口中高齡老人增加,高齡年齡段老人死亡率降低,那麼計算得出的人均預期壽命一定會提高。

198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是67歲左右,美國當時是73歲,而近幾次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正是因為我國人口整體的死亡率、尤其是老年人死亡率顯著下降,人均預期壽命才得以顯著上升。數據上升背後是我國醫療衞生、營養保健、精神、物質、文化、心理、社會保障等方方面面的進步和發展。同樣道理,為什麼美國人的預期壽命在2020年下降了1.8歲?那是因為當年美國人死亡率尤其是老人死亡率與2019年相比有所上升。

相關數據顯示,新冠肺炎自2020年開始成為導致美國人死亡的新因素,是位列心臟病和癌症之後的第三大死因。2020年,美國死亡人數為330多萬人,較2019年增加近53萬,其中因新冠相關原因死亡人數為35萬多人,佔總死亡人數的10.4%。

新冠帶來的還不僅僅是直接死亡,除新冠之外,心臟病、意外傷害、中風、阿爾茨海默病、糖尿病等因素導致的死亡數量2020年均呈上升趨勢,原因是新冠的治療擠佔了醫療資源,其他疾病尤其是突發疾病得不到很好的救治,慢性疾病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這其中美國老年人口的死亡率上升是降低人口預期壽命的關鍵。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顯示,雖然各個年齡組的突破性病例發生率相似,但死亡率因年齡而異。未接種疫苗的老年人最有可能死於新冠,接種疫苗的80歲及以上人羣的死亡率仍高於未接種疫苗的50歲以下人羣。新冠病毒的影響再一次放大了社會羣體中“老年羣體最脆弱”的認知。因為同樣面對新冠病毒的威脅,老年人相比青壯年羣體呼吸系統本來就有更多的問題,也有更多慢性疾病,免疫力也相對更弱一些。

反之,我國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基本維持了極低的感染率及儘可能保持在最低水平的死亡率,也就保證了新冠疫情沒有提升2020年我國的死亡率統計。我國採取嚴格的防疫措施,其實就是要給最脆弱的老人、兒童、慢性病患者等羣體以最大的保護,從而也削弱了新冠疫情對人均預期壽命計算的影響。

保護好最脆弱羣體本來就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體現,正如羅爾斯的《正義論》中所描述的:正義的第一原則要求平等地分配基本權利和義務;正義的第二個原則是當社會和經濟出現不平等,只要其結果能給每一個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會成員帶來補償利益,它們就是正義的。我們看到,不僅僅是新冠疫情暴發這兩年,一直以來黨和國家都十分重視對老年羣體的保護,在醫療、健康、養老金、社會保障等政策上向老年羣體傾斜。在養老保險的高齡老人傾斜補貼、老齡補貼、高齡老人醫保補貼、護理保險等各個領域加大對老年人的保護,保證了老年羣體生活質量的提高,從而極大提高了老年人口的存活率,降低了死亡率,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間我國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也沒有受到多少影響。也正是因為社會最脆弱羣體受到保護,才使得廣大人民羣眾沒有了後顧之憂,實現了社會保障從保護到安全的本質要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未來中國人民的預期壽命還將繼續上升,這本身就是制度優勢帶給我們的自信。

(原題為《中國人均預期壽命超過美國,這説明啥?》 作者 胡乃軍 來源 環球時報)

舉報/反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98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超過美國,這説明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