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宗友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
金錢是政治的母乳。這句話用在當下的美國,尤為貼切。前不久,一則“十億規模”的政治獻金新聞,刷爆了美國媒體,再度引發世人對美國獻金政治的關注。據美國《紐約時報》揭露,一位此前“默默無聞”的電子製造業大亨巴里·賽德,去年以股票捐贈形式,向著名保守派律師和政治活動家萊昂納多·利奧領導的右翼政治團體“大理石自由信託基金”一次性捐贈16億美元,刷新了美國非盈利機構單筆政治捐贈紀錄。
美國政治中的獻金政治,美國選舉與金錢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一直為人詬病。美國媒體和選舉監督團體,也一直在揭露金錢政治對美國政治、美國選舉的腐蝕性影響,美國立法部門甚至還出台過不少限制選舉獻金的法律,但是,收效甚微。實際上,本世紀以來,金錢與政治的聯姻,非但沒有逆轉,相反有愈演愈烈之勢。這背後既有美國選舉制度本身的問題,也有美國政府部門對獻金政治的睜眼閉眼,甚至變相鼓勵的因素。
首先,美國的選舉制度離不開金錢的哺育。在美國選舉權尚未普及的共和國早期和19世紀,選舉就離不開金錢的滋養。政客們為了贏得選舉勝利,時常通過提供免費午餐、優惠券等“小恩小惠”,吸引選民支持;同時承諾勝選後的“政治分肥”,吸引“金主”慷慨解囊,緩解選舉資金壓力。
隨着選舉權在20世紀的普及和選舉變成一項全民“政治運動”,選舉的資金要求更是水漲船高,政客對政治獻金的需求也更為迫切。兩年一小選、四年一大選的選舉週期,就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美國政客的頭上。不少政客從上任之初,就考慮如何籌錢,如何儘快與金主們建立聯繫,源源不斷獲得資金支持,為競選服務。
其次,選舉法律為獻金政治“留有餘地”。儘管早在1907年美國就通過了首個規範選舉獻金的聯邦法律《提爾曼法》,此後,美國國會又先後通過了一系列限制選舉獻金的法律。然而,這些法律在限制、收緊對參選人的直接政治捐資的同時,卻為個人、公司和機構向政治團體(政黨、政治行動委員會等)、工會和非盈利機構捐資打開方便之門,允許向後者提供不受限額的捐資。這些變相支持或影響選舉的資金,被稱為“軟錢”。這就為金主影響選舉和政客網羅政治獻金提供了特別通道。
通過向政治團體、工會和非盈利機構不受限制地捐款,金主可以實現繞開法律限制,影響選舉和輿論的政治目的。政客則可以通過形形色色的“政治行動委員會”,接受大量“軟錢”捐贈。“大理石自由信託基金”就是倡導共和黨保守主義政策理念、反對民主黨選舉權改革和最高法院自由化傾向的非盈利機構。
最後,政治極化也助推了美國的獻金政治。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政治極化顯著加劇。特別是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在税收、社會福利、墮胎、移民、性別、平權、警察執法和選舉權等國內政策上的對立尤為尖鋭,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兩黨為了鞏固本黨勢力、打擊削弱對手、贏得選民和輿論支持,都競相投入鉅額資金進行遊説和輿論動員,進一步推高了競選中的資金需求和對政治獻金的渴求。
據統計,2020年,15個政治上最活躍的支持民主黨的非盈利機構,總共投入了15億美元,為民主黨搖旗吶喊;而支持共和黨的15個最活躍政治團體則花費了9億美元,鼓吹共和黨的政策議程。“大理石自由信託基金”主席利奧聲稱,鑑於民主黨政治團體的高度活躍,“現在正是保守派運動需要與喬治·索羅斯、漢斯約格·懷斯、阿拉貝拉顧問以及其他左派慈善家並駕齊驅的支持者的時候,針鋒相對捍衞我們的憲法和理念。”
愈演愈烈的獻金政治,讓美國選舉充滿了銅臭味,玷污了其引以為傲的民主和選舉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