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6|退煤之後,法德如何看待核能?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COP26)期間,不少國家作出了雄心勃勃的承諾來減少未來對煤炭的使用。東道主英國和其他一些歐洲國家對此尤為積極。目前已有波蘭、加拿大、智利等四十多國表示將在2030到2040年期間逐步淘汰煤電。
英國方面宣稱,總共將會有19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作出在未來10到20年內退煤的承諾。英國能源事務高官誇西·科瓦滕11月3日表示,隨着這些國家向前邁進一步,全球退煤已經“指日可待”。
11月4日,COP26主席夏爾馬(Alok Sharma)在大會上宣佈了新的全球清潔能源轉型聲明,承諾主要經濟體到2030年,其他國家到2040年結束煤炭投資、擴大清潔能源規模、實現公正轉型並逐步淘汰煤炭。
在能源轉型方面,歐洲國家的動作頻繁。歐洲中央銀行、歐洲投資銀行早已宣佈不再對化石能源進行投資。截至去年,歐洲已有15個國家宣佈退煤計劃,目前煤炭在歐洲能源結構中佔比僅為14%。
法、德兩大經濟體則是外界關注的重點,法國早在2004年就關閉了境內的最後一座煤礦,目前煤炭在其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佔比僅為3%。德國作為傳統煤電大國,也逐步採取措施淘汰煤電,預計到2038年實現完全退煤。
逐步縮減乃至淘汰煤電已成為格拉斯哥參會各方的共識,這使得另一個重要的能源支柱核能正受到更多關注。在歐洲等工業化國家,退煤之後,去核的呼聲也高漲起來,但同時,一部分能源界、政界和學界人士公開為核能辯護,指出去煤之後核能的不可替代性,乃至將核電上升到維護能源主權的戰略高度。
法國:大選背景下核電迸發第二春?
由於因疫情推遲了一年的格拉斯哥氣候峯會的舉辦,法國國內對於能源問題的討論變得熱烈起來。由於法國已基本完成退煤,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轉移到了核電上。2022年總統選舉臨近,不少候選人都已表達了對核能的看法。
法國雖然傳統上是核電大國,對核電的質疑音量也一直較大。在目前的法國政壇,綠黨、社會黨和極左翼領導人讓-呂克-梅朗雄領導的“不屈法國”運動均主張逐漸減小核電份額,直至最終關閉所有核電站。
梅朗雄曾一直堅持在2030年前退出核能,甚至還在今年3月表示法國“還可以做得更快”。但他近期稍稍改變了口風,些許軟化了立場。11月3日,“不屈法國”的媒體協調官Quatennes對外詳細闡述了該黨的最新能源主張,大幅後推了退核時間點。
Quatennes表示,一旦梅朗雄在明年的大選中獲勝,將致力於實現在2045年以前讓法國退出核能,而不是此前提出的2030年。
在退核時間表上,“不屈法國”本是左翼政黨中較為激進的一個。社會黨總統候選人伊達爾戈此前表示,自己沒有制定一個明確的日程表,即便是綠黨候選人雅尼克·賈多也只是提出要在2045到2050年之間關閉法國境內所有的核電站。
綠黨籍里爾市議員馬埃爾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關閉核電站問題上,“不屈法國”和綠黨的觀點比較接近,均認為法國必須在保證能源合理供應的前提下儘快實現“去核”。
“賈多和梅朗雄的總體目標是一致的,接下來二三十年內法國必須關掉所有的核電站。”馬埃爾説,“而這與全面退煤的目標並不矛盾,除了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投入,法國人還必須減小能源消費。”
“在很多綠黨成員看來,經濟增長不是第一位的。”馬埃爾説。“因此政府捍衞核電經濟效益的説辭如‘想要經濟增長那麼不可避免要建更多核電站’是無效的,我們認為這沒有考慮到社會可以主動縮小能源消費的可能性。”
但法國政府為核電經濟效益辯護的説辭近來的確得到了一份重磅報告的背書。10月25日,法國“電力運輸網絡”(Réseau de Transport d'Electricité)發佈了一份歷時兩年多完成的長篇報告,在法國業界引發較大反響。這份名為“2050能源展望”的報告詳細描述了幾個能源轉型中可能出現的情景,均以法國大幅減小化石能源消費、增加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最終實現2050年碳中和為前提。
其向法國政府提出的主要論點和建議是,為實現氣候目標,提高能源利用率乃至一定程度上減小總的能源消費是不可避免的;為減小化石能源的使用,必須大幅增加電力消費;以依靠電能為主加速實現法國“再工業化”;電力來源主要將依靠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二者缺一不可,從經濟角度看有必要增加新的反應堆,併為舊反應堆延壽。
儘管“不屈法國”和綠黨均試圖將去核塑造為2022年總統選舉的關鍵議題,馬克龍政府實際上正在往相反的方向前進,再度加大了對核能的投入。
10月12日,馬克龍在商界領袖和年輕企業家論壇上宣佈了一項斥資300億歐元的投資計劃,旨在推動法國“再工業化”,核能成為該計劃的一大重點。根據路透社當日報道,馬克龍表示,法國將投資80億歐元用於工業脱碳,重點是實現核反應堆小型化和核廢料管理。他認為,法國的核能力是生產“綠色氫能”的重要資產,該計劃的目標是到2030年建立兩個“超級工廠”來生產綠色氫能。
在10月底的一場專訪中,馬克龍“共和國前進”運動的發言人莫德·布里瓊直截了當地表示,法國今後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可再生能源,另一條腿就是核電。莫德認為堅持核電的最關鍵原因有三個,分別是應對氣候變化、保證能源自主和完成法國的“再工業化”。在馬克龍陣營看來,核能已經成為法國乃至歐洲確保“戰略自主”的一大保障,從而具有了地緣政治意義。
在法國輿論中,這種“兩條腿走路”的想法依然得到了大部分民意的支持。據法國《回聲報》近日完成的民調,53%的法國公眾認為應該同時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電,還有10%的人甚至贊同停止發展太陽能和風能,專心發展核電;而僅有37%的受訪者同意綠黨的看法,即逐漸去核,完全轉向可再生能源。
德國:退煤和去核下的轉型陣痛
從1974年的中東石油危機開始,德國政府一度大力支持核電發展,從1969年到2011年,德國境內一共建成了36座核反應堆(含實驗堆),其中正在運行的有17座,核能發電比例佔全國總髮電量的22.4%。
德國對核電的180度轉彎始於10年以前。在2011年前,總理默克爾本人對核電持積極看法,遲至2010年9月她還批准將40億歐元資金用於更新核電站設備。但半年之後,日本福島發生的核事故徹底改變了德國社會對核能的態度。
2011年3月,福島核事故發生後不到兩週,默克爾就宣佈將馬上關閉8個正在運行中的核電站,而德國全國也將在2022年以前淘汰核電。與之同步進行的,則是德國輿論場內同樣呼聲很高的退煤計劃。
德媒分析稱,預計到2022年底,德國將關閉其最後的810萬千瓦核電。到2023年,約有640萬千瓦煤電產能將被關閉。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已在德國電力消費中的份額達到51%,超過傳統能源。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會達到70%。
截止到2020年,德國全國近25%的電力依然來自煤炭,德國官方目前的煤炭淘汰方案要求在2038年前關閉所有的燃煤電廠。德能源智庫Agora Energiewende則認為,完成目標的時間或許將提前到來,德國可以做到在2030年前淘汰所有的燃煤電廠。由於碳中和時間表在國際輿論壓力下提前,以及國內對核電的反對,德國政府不得不加快同時淘汰煤炭和核電的速度。
為了同時推進去核和退煤的能源轉型,德國聯邦政府正在為持續增長的電價和供應缺口買單。對此,德國聯邦審計局發出警告,稱如果這種情況維持下去,德國將陷入困境,包括面臨成本失控和電力短缺的威脅。
目前德國能源消費超過一半依賴進口,雖然國內的可再生能源裝機比例不斷提高,但德國公眾對能源安全的擔憂依然與日俱增,擔心未來將不得不繼續依賴進口電力。近日,以供應短缺、價格上漲為主要特徵的能源危機正在歐洲發酵,德國也受到了波及。據當地媒體報道,德國批發電價近日創下10年新高。
本輪能源價格上漲主要還是天然氣定價波動導致,與德國的國內因素關係不大。COP26政策主題副主任西蒙·夏普此前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歐洲能源價格上升與可再生能源無關,而是與化石燃料的價格,尤其是天然氣價格的波動有關,根本原因是歐洲的冬天比往常更長、更寒冷,消耗了大量天然氣儲備。
用電荒也引發了對德國能源轉型策略的討論,在德國國內也有聲音提出是否“步子邁得太大”,另一部分主張激進能源轉型的聲音則認為,天然氣危機反而可以“倒逼”德國和歐盟加速實現依靠清潔能源的轉型。
德國《世界報》評論稱,但從長遠來看,隨着德國繼續執行頗具雄心的退煤計劃,同時核電也退出歷史舞台,勢必難以減小對天然氣和進口電力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