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真正厲害的人,都把這件事當成了“人生跳板”

由 端木泰華 發佈於 綜合

文 | 實用菌

01

人們每時每刻都在遺憾。

“我真的再也遇不到那樣對我好的人了,可能成為一輩子的遺憾了吧。”

“生活就是九分遺憾,一分驚喜,而往往那一分的驚喜卻遲遲不願來。”

“我在山頂看過日出,我在海邊看過日落,可能遺憾就是風景裏沒有你。”

人生最痛苦的兩件事:一是後悔,二是遺憾。

這兩者相比較,遺憾比後悔更讓人痛苦。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説,防止遺憾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寧願後悔。

“遇事不決,可問春風,春風不語,即隨本心。”

想做就去做吧。

02

很多時候,人們並不需要錯過一件多麼大的事情才會覺得遺憾,遺憾往往表現在一件件小事上。

一件件想做卻不敢做的小事。

那個上學時想站起來回答問題卻不敢站起來的你;

那個想認識新朋友卻不敢打招呼的你;

那個想表白卻害怕被拒絕的你;

那個想反擊卻害怕被報復的你……

一件件小事,積攢了大大的遺憾。

那種“我本該得到”、“我本可以”的感受會使人消耗巨大的能量。

也許,我們該想想,為什麼遺憾總是落在自己頭上。

總是遺憾來自於總是恐懼。

成年後的遺憾,本質都是童年的遺憾。

張愛玲在75歲時孤獨地去世,去世後一星期才被發現。

她在去世之前的近30年,都是一個人生活的。

她的兩任丈夫,一個是習慣性見異思遷的大渣男胡蘭成,一個是比她大29歲的德裔美籍劇作家賴雅。

在世人看來,關於愛情、關於陪伴,是張愛玲一生之中的遺憾。

這不得不談到她的父母,父母在她10歲時離婚,父親吃喝嫖賭、母親遠赴海外。

父母的愛、完整的家庭,對張愛玲來説,是空白的。

所以她成年之後失敗的、不同尋常的感情生活,也不難理解。

同樣的,我們生活中那些習慣於忍氣吞聲、畏畏縮縮的人,也許也是延續了父母之中某一方的角色。

如果父母雙方之間的關係是很明顯的一方強、一方弱,那麼孩子就很有可能不知道如何與人平等的相處。

從而就會延續父母之中弱勢一方的行為模式,總是在妥協,什麼都不敢做。

怕做不好,怕得不到好的評價。

好像只有自己變得完美以後,才能夠去開始實現自己的心中所想。

03

然而,這個世界沒有時間靜止的按鈕,“完美狀態”永遠不可能在機會來臨前、事情發生前實現。

一次次的顧慮,只會讓自己陷入“我不完美-不敢做-遺憾-低價值”的惡性循環。

一次次的不敢,只會讓那個小小的自我永遠的蜷縮在那裏。

第五季《吐槽大會》全新改版,以“審問式”採訪著稱的易立競走入大眾視野。

也許她的幾句話可以推動我們往前走一步:

“你想過逃離嗎?那為什麼現在還沒有出發,是不甘心還是無處可逃。

你有想做卻還沒做的事嗎?是因為懶,還是因為不敢。

你羨慕別人的生活嗎?你喜歡自己的生活嗎?”

她的提問句句扎心,卻能夠幫助我們深度思考。

生活是自己的,唯有勇敢的去感受碰撞、衝突,才能在往後的日子裏不留遺憾,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最近在看一檔女明星脱口秀節目《聽姐説》,發現了一位寶藏藝人,黃小蕾。

她是演員、主持人,當過老師、歌手,還出過書。

她的經歷就像她在節目中説的那句話一樣,“女人只要活得瀟灑,何必端莊優雅。”

我想,一個敢於瀟灑的人,一定不會留下太多遺憾。

她在演藝事業上沒有大紅大紫,但是自己想做的事都做過了。

追求過程,好的結果自然會來。

即使結果沒有那麼好,那也是沒有遺憾的。

04

曾經的遺憾就在那裏了,它無法消失。

我們應該讓曾經的遺憾成為未來表達自己、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動力。

遺憾是一種“失敗”的經驗。

一個人經歷了傷痛才能體會到什麼是對自己來説重要的東西、什麼是自己在乎的東西。

當一個人開始勇敢的表達自己,越活越舒展,他會感謝那些曾經的遺憾。

在未來面對更多遺憾的時候,也能夠坦然面對,因為自己爭取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