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雲往事

編者按:本文來源創業邦專欄節點財經,作者威廉,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2014年底,伴隨着蘭新高鐵、南廣高鐵的相繼開通,我國高速鐵路營業里程數達到1.6萬公里,超過了世界其他所有國家裏程之和。但與此同時,“買票難”依然是一個讓無數人談之色變的話題。

問題出現在了平台上。在當時,距離12306網站上線已經過去整整四年的時間,然而這個由相關部門花重金打造的便民服務平台,因無法承受峯值時期大併發請求的集中轟炸,每到節假日便會進入宕機狀態,因此被很多網友戲稱為“世界上最爛的網站”。

2015年春運,當人們準備再度吐槽12306時,卻發現這個全國最繁忙的購票系統竟平穩度過了流量高峯。因為這一次,網站把車票查詢業務放到了阿里雲計算平台上,靠着彈性可伸縮的雲端分佈式計算能力,一舉解決了登錄難、扣費出錯、網站閃崩等歷史性難題。

助力2015年春運大考,阿里雲讓大家感受到雲計算作為一項新興技術的強大威力。而在此之前,不管是12306這種大型央企還是小型網絡初創公司,想要保證自家網站的穩定運營,都繞不開價格不菲的硬件服務器購置成本。不僅如此,在後續的運營中,這些硬件服務器的穩定性、易用性、擴展性等方面的表現都不盡如人意。

雲計算的好處在於,它能夠將計算資源的獲取方式從“買”轉“租”,互聯網公司可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取資源,不必對整個網站的業務架構做顛覆性改造就能做到“即插即用”,大大節省硬件成本的同時也獲得了更加安全穩定、更具海量信息的數據服務。

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下,中國雲計算產業如同高鐵建設一樣展示出了“中國速度”。除阿里雲外,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IT技術廠商、新型創業公司爭先加入雲計算大軍,騰訊雲、百度雲、金山雲、華為雲等各路玩家展開了激烈的市場競爭,一場新興的技術較量也由此展開。

/ 01 /

從阿里“去IOE”説開去

1997年的一天中午,一個名叫馮星君的香港人接到上司Larry Ellison的電話,電話那邊的意思是讓馮星君幫忙取消與當時我國一位重要領導人的見面,但原因讓人哭笑不得:Ellison在長城上玩得太開心了,不願回去。Ellison是美國Oracle公司的老闆,這家公司還有一個更加牛氣哄哄的中國名——甲骨文。

中國雲往事

Oracle公司(甲骨文中國)

在馮星君以辭職相逼之下,Ellison打消了這個荒唐的決定,但也足以表明,Oracle公司在當時已經傲慢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更可氣的是,這家數據庫軟件提供商,將在未來的十多年裏,同IBM、EMC公司一道,持續統治着中國政企IT市場。

彼時,中國IT互聯網進入最黃金的發展時期,而任何一家IT公司想要立住山頭,幾乎都離不開對“IOE”(IBM、Oracle、EMC)這三家公司的依賴。長期以來,它們分別在服務器、數據庫以及存儲設備方面佔據着絕對壟斷優勢,一起構成了一個覆蓋軟件到硬件的完整商用數據系統。

對於絕大多數公司而言,當時最主流的IT設施構建方式就是通過自行購買硬件和租用IDC機房,然而動輒幾百萬一台的小型機和儲存設備、幾十萬一年的數據服務,都讓無數企業望洋興嘆。除此之外,計算設備的後期維護以及運營成本也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在中國所有互聯網企業中,最先強烈感受到IOE掣肘的,是阿里巴巴。

2003年5月,淘寶網成立;10月,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寶”推出。隨着規模的擴大和用户數量的增加,阿里巴巴的技術系統變得越來越龐雜,很快就擁有了世界一流的Oracle數據庫DBA團隊和全球最大的Oracle集羣。

然而,當數據庫大到幾乎不具備擴展可能的時候,性能瓶頸和成本壓力便成了集團業務發展的難點。這時候,IOE架構已經無法滿足電商平台日常的秒殺類營銷推廣,而對於“雙十一”這樣的流量高峯,如何保證服務器不宕機都成了讓人頭痛的問題。

2008年9月 ,已在微軟亞洲技術研究院供職多年的王堅加入阿里,他向馬雲描述出一張雲計算的藍圖。王堅提出了在當時來看近乎瘋狂的“去IOE”計劃,即以廉價的PC服務器替代IBM小型機,以基於開源的自研數據庫替代Oracle數據庫,同時不再用EMC高端存儲設備。

中國雲往事

王堅(雲棲大會的視頻截圖)

對於阿里巴巴而言,馬雲非技術的身份一定程度上為公司“去IOE”和“上雲”計劃掃除了障礙,他力挺王堅,升任其為首席架構師。為表決心,馬雲還曾在集團年會上公開發言:“我每年給阿里雲投資10個億,投10年,做不出來再説,這是公司的戰略。”

就這樣,在集團內部的質疑聲中,王堅懷揣阿里雲的夢想上路了。在他看來,這是一場用服務顛覆傳統軟件硬件時代IT建設舊思維的革命。據説,這位阿里技術委員會主席的辦公室裏整牆貼滿“雲OS”效果圖,而辦公室旁的“鍾馗道-爭端解決室”更是時常整夜燈火通明。

可是從一開始,王堅團隊就阻力重重。當時亞馬遜,谷歌等國際巨頭的雲計算公司才剛剛成立,國內市場幾乎是一片空白,很多人質疑阿里雲項目純屬燒錢,一臉憨厚的王堅也被打上了“騙子”的標籤,許多工程師因為看不到阿里雲的未來,紛紛選擇離開。

除了阿里內部,外部看衰雲計算的聲音也是此起彼伏。2010年3月,在深圳舉行的中國IT領袖峯會上,百度CEO李彥宏曾直言: “雲計算這個東西不客氣一點講,它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騰訊CEO馬化騰也認為,雲計算是一個比較超前的概念,幾百幾千年後才可能實現……

或許是身為心理學博士的緣故,王堅最終抵住了“眾叛親離”的壓力。從2009年2月寫下第一行“飛天”系統代碼,到2010年4月阿里金融“牧羊犬”成功上線,再到2012年"雙十一"期間助力淘寶平台扛住191億的交易流量,阿里雲計算開始走出黑暗,漸漸迎來光明。

2013年5月,支付寶下架了阿里巴巴集團最後一台IBM小型機;8月,阿里雲飛天5K集羣成功上線;7月,淘寶平台最後一個Oracle數據庫下線,阿里集團IT架構基礎被徹底改變。在此之後,阿里開始對外大規模輸出雲服務,雲計算進入高速成長期。

2014年,阿里雲全年營收超過10億元,全球用户突破100萬;2015年,阿里因免費為12306提供技術支持保障春運購票,直接推倒了中國央企和政府大範圍採購公共雲計算服務的"多米諾骨牌";2016年,阿里雲發佈人工智能ET,正式進軍AI產業……

從“自救”到ToB,阿里雲打開了新的生意經,而放眼國內,雲計算市場已經如火如荼地發展了起來。

/ 02 /

跑馬圈地,巨頭的遊戲

如果按照嚴格的時間軸看,最先開花結果的阿里雲,並非最早扛起中國雲計算大旗的玩家。早在2007年,中國最大的IDC公司世紀互聯就成立了雲計算事業部(但最終不了了之,遺憾成為時代的看客),而在阿里雲開始發力的2010年前後,中國雲計算的牌桌上已經聚集了不少玩家。

這一時期,中國雲計算市場可以説已經進入到百家爭鳴的探索時期,各家公司都有着鮮明的行業特點,它們分別是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大廠、以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為代表的運營商軍團,以及以華為、浪潮為代表的傳統IT供應商陣營。

與阿里雲“臨危受命”不同,騰訊雲的誕生多少帶着幾分喜劇色彩,這源於當年一場火熱的互聯網“偷菜”事件。2009年,QQ農場遊戲大火,在自己的虛擬菜園裏耕種或者是去好友菜園裏“偷菜”,成了當時現象級的全民運動。為了支撐起上億人同時在線的數據需求,騰訊不得不採取緊急擴容,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就增加了4000台服務器。

中國雲往事

當年火熱的“偷菜”遊戲(QQ空間)

通過“偷菜”事件,QQ空間技術負責人湯道生認識到雲服務器的重要性。2011年,伴隨着“3Q”大戰的結束,騰訊開放雲正式上線,主要針對API、流量和賬號體系的開放;2013年,騰訊開放雲正式更名為QCloud,開始以體系化、專業化面向全社會開放。從此,這家把ToC基因刻入骨子裏的互聯網企業,開啓了不啻於二次創業的B端生意。

在BAT中,一向以技術公司著稱的百度,反而是最不重視雲計算的。IT領袖峯會之後,嘴上説不看好的馬化騰很快就立項研究雲計算,而提出“新瓶舊酒論”的李彥宏依然後知後覺,儘管他認為百度“天生就是一家雲計算公司”,但公司第一次提出“開放雲”的概念已是2013年,而真正確定雲計算戰略更是晚到了2016年。

百度在雲業務上的踟躕不前,與其當時偏重廣告變現的商業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如果説阿里雲、騰訊雲是技術與主業的高度捆綁,那麼百度雲業務更像是對AI、智能駕駛等業務的配套輔助,在佈局剛需上遠不如AT來得強烈。2016年,百度總裁張亞勤提出“ABC”(即AI、大數據和雲計算)的概念,顯然還處在雲業務技術的補課階段。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在爭先恐後的上雲大軍中,擁有着巨大基礎網絡資源優勢的電信運營商們成為實力強勁的一股力量。不同於互聯網大廠,由於三大運營商覆蓋了全國的通信骨幹網絡資源,所以一開始就對雲計算表現出極其靈敏的嗅覺。

資料顯示,中國移動早在2007年就開始了雲計算的研究和開發,並於2009年正式對外公佈“BigCloud—大雲”平台。2010年,中國電信啓動“星雲計劃”;2011年8月,天翼雲戰略規劃正式對外發布。2008年,中國聯通成立雲計算研究團隊;2013年,首次向全球發佈沃雲品牌和沃雲2.0雲計算基礎產品……

雖然三大運營商的共同目標都是“雲網融合”,但在最初在戰略推進上又各有不同。其中,中國電信側重於運營策略,深挖細分領域,在安全保障和全面定製化等方面具有優勢;中國移動更關注基於平台的服務能力建設,主要從自主研發、平台建設、服務能力雲化三方面佈局;中國聯通則是從構建生態入手,主攻網絡能力和數據中心資源覆蓋。

中國雲往事

2011年天翼雲計算戰略正式對外發布(中國電信 )

除了互聯網大廠和電信運營商,華為、浪潮、紫光等傳統大型ICT公司憑藉其過硬的技術傳統,以及對各垂直領域的長期深耕,在雲計算市場同樣實力不俗。由於具有長期服務企業和政府信息化的經驗,相對於消費互聯網場景的BAT,其能夠快速地滲透到企業的業務層。

具體來看,浪潮於2010年就宣佈由傳統的IT產品、方案提供商向雲計算、大數據運營服務商轉型的雲計算戰略1.0,這一時期,浪潮還推出了國內第一個“政務雲”概念。因為有着多年的企業信息化經驗,浪潮對政務雲市場的理解有着較強的優勢,所以公司以此為基點,逐步向“政務雲”+“企業雲”方向滲透。

華為可以説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公司2007年就開始涉足雲計算,可是到2010年才發佈以雲計算為核心的“雲帆計劃”,在此後的幾年裏,華為雲一直“停滯不前”,在業內的存在感並不強。直到2015年,華為才正式高調宣佈進入公有云市場,2017年雲業務部門Cloud BU正式成立。巨頭終歸是巨頭,依託多年在服務器、存儲等方面優勢,華為雲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是後話。

總之,在雲計算跑馬圈地的初立時期,各個大廠都嗅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除了以上的巨頭,諸如盛大雲、美團雲、中興雲、蘇寧雲、京東雲、360雲、金山雲、金蝶雲、新浪雲等也都相繼建立,試圖在風雲變幻的雲計算市場闖出一片天地。

/ 03 /

新秀崛起,資本進場

2009年1月,盛大網絡累計註冊用户數超8億,遊戲生意如日中天。這一年,盛大老闆陳天橋找到剛從騰訊離職的季昕華,希望他能加盟盛大研究雲計算平台:“我已經完成了‘King’的目標,下一個目標是成為‘King Maker’”,季昕華動心了。

當時的季昕華只有30歲,但在科技圈已是傳奇式人物。在此之前,他曾是一名互聯網“白帽黑客”,創辦過“阿拉上海”點評網、4E 網站、安全公司等,後被華為收編為“正規軍”,擔任華為的安全團隊負責人。2004年,在騰訊CTO張志東的邀請下,季昕華又轉戰鵝廠,成為眾多“馬化騰背後男人”中的一位。

多年以後,面對江河日下的盛大網絡,陳天橋想必定會感慨萬千。季昕華是毋庸置疑的計算機天才,在雲計算領域更是出類拔萃,但盛大雲最終沒能成為其作為“King Maker”的理想地——2012年,季昕華又從盛大離職,和好友莫顯峯、華琨一起創立了自己的雲計算公司UCloud。

中國雲往事

UCloud公司(官網)

在巨頭林立、神仙打架的雲計算世界裏,UCloud並不是一朵亮眼的雲,但卻代表了一股不容忽視的新興力量。

從宏觀形勢看,季昕華all in雲端,離不開其超出一般人的行業洞察力,從後來的結果看,他也的確賭對了中國雲計算發展的黃金十年。然而從盛大雲出走到UCloud創立,這位技術大神一路走來卻並非期待中那麼順利,因為從一開始,UCloud就陷入了巨頭的包圍之中。

作為未來IT行業的基礎設施,雲計算是一門重資產、長週期的生意,在一般人的認識裏,只有巨頭才有實力和資格去做,它們有集團資源的庇護,僅憑自家生態內的業務就能過得很好。相對而言,UCloud這樣的創業公司,無論是品牌知名度還是資金實力,都沒有明顯優勢。

據季昕華回憶,在UCloud成立初期,團隊既無背景又無資金,見過不下一千個天使投資人,但還是“知音難覓”。無奈,季昕華只得賣掉房子籌來400萬創業資金,公司才得以經營下去。

幸運的是,作為最早一批創業型雲計算公司,UCloud恰逢趕上了國內移動互聯網的集中爆發期,從2013年逐漸火熱的移動遊戲,到後來電商、O2O、在線直播、互聯網金融等移動互聯網的各個風口,基本上都沒有錯過。這是UCloud在巨頭圍剿中能夠發展下來的良好外部條件。

在UCloud創立前後,另外兩家需要提及的雲計算公司七牛雲和青雲(QingCloud)也都相繼成立。青雲的創始人名叫黃允松,之前在IBM中國軟件開發實驗室工作近10年;七牛雲的創始人兼CEO許式偉,與季昕華一樣有“出逃”盛大雲的經歷。

與UCloud相當的成立時間、相似的創始人背景、相同的市場環境,意味着這兩家公司與UCloud一樣會遇到資金窘境、巨頭壓力以及市場迷茫的困擾。如何在夾縫中獲得生存空間?這些獨立雲平台們選擇因地制宜進行差異化突圍。

首先,UCloud同巨頭們死磕公有云市場,把重心放在了遊戲領域的數據服務;青雲選擇公有云、私有云雙花齊開,從主攻金融到逐漸滲透到零售、能源、政務等領域;七牛雲的定位是打造一站式數據管理的雲平台,憑藉直播、短視頻的火熱成功“出圈”。

事實上,巨大市場前景的誘惑,吸引的創業公司遠不止以上幾家。例如,天雲科技、友友天宇、天潤融通、雲立方、天維信通、天睿共享、中雲網絡等在2011年就已入駐北京雲基地;而後,數夢工場、白山雲等後起之秀也先後成立。資本市場對雲計算的關注開始持續升高,經緯中國、啓明創投、IDG、元禾控股、中金甲子等投資機構接連入場,企業融資消息不斷。

以白山云為例,這家成立於2015年的年輕創業公司,由於趕上雲後市場的紅利期以及資本市場的爆發期,在雲計算領域迅速崛起。公司以數據內容為切入點,為企業客户提供中立的基礎設施、雲原生安全、開發者引擎等產品及服務,是國內領先的邊緣雲服務商。從2015年4月成立到2016年底,僅僅一年半的時間,白山雲就先後獲得阿爾法公社、融璽創投、火山石資本、銀河資本等多家機構的5輪融資,融資金額達數億元人民幣。

進入2017年,雲計算市場引起了資本的狂歡,僅當年上半年就有十多家公司獲得融資,規模超50億元,其中包括UCloud 9.6億元的D輪以及青雲10.8億元的D輪。2018年,金山雲獲得了7.2億美元的D輪融資,白山雲分別完成了3.3億元的C輪融資和2.4億元的C+輪融資,華雲數據獲得Pre-IPO輪10億元融資……漸漸地,中立雲平台出現了不少獨角獸企業,開始把目光瞄向了二級市場。

可以説,創業型公司的出現,讓大廠林立的雲計算市場有了新的可能,它起碼能證明,雲計算並非絕對的巨頭遊戲,基於中立、專注和靈活性優勢,中小型雲平台也完全可以生存下來。當然,在這個弱肉強食的商業社會里,任何雲計算平台都不能保證能獨善其身,因為一場更加激烈的戰爭已經開始打響。

/ 04 /

戰爭打響,二馬爭鋒

一邊是政策利好,一邊是市場風口,行業競爭也變得越來越激烈。2013年前後,國內各路雲計算玩家已經基本上集結完畢,互聯網大廠、傳統IT巨頭、三大電信運營商、創業新貴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而此時他們面前還有一個更強大的敵人:海外雲計算巨頭。

事實上,在中國公司跑馬圈地之時,美國科技巨頭已經在雲計算領域耕耘數年。1996年,Compaq公司(後被惠普收購)就提出了雲計算概念;2006年,亞馬遜推出AWS(彈性計算雲服務),標誌着雲計算作為新的商業模式正式誕生;到了阿里雲成立前的2008年,亞馬遜、谷歌、微軟等巨頭均已經架構起自己的雲服務平台。這其中,亞馬遜AWS更是行業絕對的引領者。

看到了中國市場的絕好前景,美國雲計算公司開始強勢入局。2013年5月,微軟宣佈其雲計算操作系統Windows Azure正式落地中國;2013年12月,亞馬遜AWS宣佈通過採用“前店後廠”模式進入中國市場;隨後,IBM宣佈將其最先進的雲架構技術SCE+引入中國……國內公司們開始感受到一股強烈的“列強入侵”壓力。

不過好在,外來的和尚並未念好經。一方面是“水土不服”,更大的原因在於“斯諾登事件”後國內的強監管政策,外資雲服務商要想獲得國內“牌照”困難重重,微軟、AWS、IBM們不得不選擇與國內IDC服務商合作的方式曲線入華。以微軟為例,Azure要想在中國開展雲服務,需要在美國服務器上構建一份後通過跳板機複製到中國的服務器上,最後才能啓動發佈流程。

總的來看,在國際市場無往不利的美國雲計算巨頭,在遙遠的東方碰了一鼻子灰,中國雲計算市場上的主角,依然是中國雲計算公司。並且讓太多人意外的是,國內雲玩家之間的較量,是以集體向海外雲計算公司降價示威的方式正式打響的。

中國雲往事

國內雲服務基礎產業圖譜(艾瑞諮詢)

2013年12月18日,在亞馬遜AWS宣佈向中國地區推出公有云計算平台的當天,國內雲計算公司進行了大規模促銷活動。先是阿里雲宣佈雲服務器ECS、關係型數據庫RDS、開放存儲OSS價格全面下調,最高降幅高達50%;緊跟着騰訊宣佈雲數據庫禮包免費送、註冊送千元代金券,帶寬、雲服務器等服務全場6折;金山雲當天上線“金山雲礦機”,用户註冊金山雲之後就可以租用“天蠍雲平台”實現零硬件、零電費以及全自動挖礦。

這一期間,阿里憑藉其在公有云上先聲奪人的優勢,以及雲市場爆發式增長的機遇,迅速登上中國雲計算市場金字塔的頂尖。阿里身後,騰訊、華為、中國電信、金山、百度等巨頭也窮追不捨,大有諸侯爭霸之勢。值得一提的是,入場並不算早的騰訊雲,因為龐大的產業生態以及在B端上的深耕,已經成為阿里雲最大的競爭對手。從2014年開始,降價搶市場是兩家平台競爭的主要套路,也是整個雲計算領域的經典名場面。

2014年3、4月份,阿里雲宣佈將雲服務器、雲儲存和雲數據庫價格全面大幅下調,其中11款降價的ECS雲服務器中最高幅度達30%,用户使用較多的0-500G一檔直減42%;5月,騰訊雲緊跟阿里雲步伐,宣佈雲服務器和數據庫全線降價,降幅高達53%,其中雲服務器更將低至3折。

2015年1月15日,阿里雲宣佈“不收一分錢”與12306合作,為12306系統承擔75%的流量,打下了業內最值錢的廣告;1月18日,騰訊雲在渠道夥伴大會上宣佈滴滴成為其代表性客户,並表示滴滴已經把業務遷移至騰訊雲,雲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成為滴滴在補貼大戰中勝出的重要因素。

2016年10月,阿里在杭州舉行的雲棲大會上宣佈,中國區雲產品價格全線下調,核心雲產品最高降幅達50%。據統計,整個2016年財年,阿里雲一共下調價格將近20次。為了給對手“還以顏色”,2016年11月,騰訊雲宣佈旗下四大核心產品全面調價,最大降幅3折,成為其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調價。

2017年3月的深圳雲棲大會上,阿里雲宣佈核心產品CDN再次降價,降幅最高可達35%,流量單價最低只需0.17元/GB,幾乎擊穿行業底線;11月的廣州雲棲大會上,阿里雲CDN價格又一次下調,其中,CDN降幅25%後,帶寬單價最低只需16.2元/Mbps/月。再看騰訊雲,2017年3月開出一分錢來競標廈門市信息中心外網雲服務,直接將對手置於焦慮尷尬的境地,11月29日,騰訊緊隨阿里雲身後,宣佈CDN價格再次降低47%……

中國雲往事

騰訊雲“一分錢”競標廈門市信息中心外網雲服務項目(中國採招網)

當年,王老吉與加多寶掐架,和其正倒下了;蘋果和三星大戰,諾基亞沒落了;美團和餓了麼競爭,百度外賣消失了……伴隨着阿里雲與騰訊雲的激戰,兩家公司逐漸站穩行業頭部。2018年資料顯示,阿里雲以40.5%的市場份額繼續保持其領先地位,騰訊雲緊追其後,市場份額佔據15.3%,併成為亞太市場增速第一的雲平台。而不管是電信運營商還是IT供應商的雲玩家,儘管各個實力不俗,但在價格戰的衝擊下都似乎淪為了配角。

/ 05 /

格局初定,強者恆強

美國學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在1968年提出過一種論斷:“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這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後經經濟學家、心理學家以及教育學家們的整理,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馬太效應”。

2020年1月,蘇寧官方發公告稱,因業務調整,蘇寧雲商城停止銷售服務,並將於4月底正式停止運營;緊接着,美團雲也對外發布公告,表示其公有云平台將於5月底停止對用户的服務與支持,並回收資源。

很明顯,國內雲計算市場已經走過了千帆競渡的混亂時代,伴隨着行業洗牌加速,阿里雲、騰訊雲等頭部玩家愈發強勢,而中小型雲服務商則是愈發艱難,在大浪淘沙中逐漸消弭。馬太效應之下,強者愈強,雲計算市場的集中度越來越高。

根據IDC在2019年發佈的跟蹤報告,2019上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達到54.2億美元,從IaaS+PaaS市場來看,阿里、騰訊、AWS、中國電信、華為分列前5名,共佔據74%的市場份額。根據Canalys最新發布的報告,2021年Q1,我國雲基礎設施服務支出達到60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5%,阿里雲、華為雲、騰訊雲與百度智能雲作為四大巨頭,共佔據國內超八成的份額。

中國雲往事

2021年Q1中國主要雲基礎設施服務支出市場份額(Canalys)

具體來看,阿里雲憑藉先發優勢,經過多年技術積累與市場拓展,率先跑通了商業化,在金融、製造、交通、醫療、政務、電信、能源等眾多領域均處於領先地位,市場份額連續5年穩居國內第一,合作伙伴業務連續三年增長超100%。2021年第一季度佔全國40%的市場份額,2018年成為全球三大公有云服務商,服務區域覆蓋中國、美國、歐洲、中東、澳大利亞、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而阿里雲的最大對手騰訊雲,近年來一直以接近全國20%的市場份額位列全國第二;2018年9月30日,騰訊召開第三次組織架構調整,雲業務被全面激活。但由於華為、百度等競爭對手的追趕,騰訊雲的市場份額被擠壓,目前已經被華為反超,居於全國第三位。根據Canalys最新數據,2021年第一季度騰訊雲佔全國的市場份額為13.7%。

再説華為雲,儘管起步較晚,其真正開始發力是在2017年雲業務部門Cloud BU成立之後,但因為背靠強大的集團力量,如今已經實現彎道超車。截至2020年底,華為雲上線超200個雲服務,覆蓋了laaS、PaaS、AI、IOT等各個領域。根據Canalys的最新數據,2021年第一季度華為雲佔全國的市場份額為19.7%,季度漲幅同比增長116%。

“新瓶舊酒論”一度成為業內笑談,但憑藉“雲智一體”的獨特競爭優勢,幾近淡出“BAT”陣營的百度在雲計算領域總算扳回一局。與華為雲一樣,百度雲也是一名“後來者”,差異化上,平台主推大數據分析和AI能力輸出,在智慧金融、智慧醫療、智能製造等領域表現突出。據IDC報告,2020年中國AI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24. 1 億元人民幣,百度智能雲處於該領域的第一。

面對大批競爭者,三大運營近年來也在着力通過“雲網融合”鞏固自身優勢。其中,中國電信天翼雲確立“2+4+31+X+O”的資源佈局,中國移動實施雲改戰略打造“N+31+X”的佈局,中國聯通升級沃雲戰略推出“31411+N工程”。總的來看,三家之中電信天翼雲表現相對突出,目前在國內混合雲市場、全球運營商雲市場以及IDC業務國內綜合排名均為第一。不過,在IT以及互聯網巨頭的衝擊下,運營商雲所佔份額並不太高,如何在5G時代實現業務突破,也成了三巨頭面臨的最大難題。

對於獨立雲公司而言,當下可謂有喜有憂。2020年1月,UCloud正式在上交所科創板掛牌上市,成為“中國雲計算第一股”;2021年3月,青雲科技宣佈正式登陸科創板,被稱為國內雲計算市場的“混合雲第一股”。不過從兩家公司的市場表現看,UCloud上市一年市值縮水近半;青雲科技因“毛利率低”“現金流緊張”問題而面臨諸多挑戰,未來發展形勢不容樂觀。

伴隨着市場格局的初步穩定,雲計算的發展進入了新一輪的技術轉折期。目前而言,底層IaaS和PaaS市場已經日漸成熟,而企業級SaaS服務市場則將迎來新的爆發式增長。作為雲服務中最上層、最直面用户的一環,SaaS賽道需求旺盛,其產品也逐漸多樣化和個性化 。如今,以用友、金蝶、微盟、有贊、銷售易等為代表的SaaS服務商在各細分領域已嶄露頭角,雲計算戰場上的新混戰也即將開始。

/ 06 /

結尾

從微機時代到互聯網時代,再到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科技公司正一步步追平與美國巨頭的差距。雲計算時代,我們在完成“自家建設”的同時,與國際巨頭也有了正面同台競技的資格與實力,

,我們且拭目以待。

節點財經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節點財經不對因使用本文章所採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488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雲往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