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面對烏克蘭難民,歐盟這次不一樣

由 戚國慶 發佈於 綜合

  【記者連線】

光明日報駐維也納記者 焦授松

因俄烏衝突持續,連日來大量烏克蘭難民湧入歐洲,引發各方關注。據多家媒體披露,截至3月6日已有超過150萬名烏克蘭難民湧入歐洲。接納難民最多的國家是波蘭,已接納100萬名難民,其次是羅馬尼亞、摩爾多瓦、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等烏克蘭鄰國,接納難民數量達十幾萬到二十多萬不等。德國、捷克、奧地利等國也分別安置了數萬名難民。分析人士指出,這將是二戰以來歐洲規模最大的一次難民潮,歐洲正面臨着2015年難民潮後另一場大規模難民危機的考驗。

  歐盟對烏克蘭難民敞開懷抱

3月3日,歐盟成員國就如何接納難民達成共識,將通過“臨時保護指示”計劃為烏克蘭難民提供臨時保護。根據這項計劃,歐盟允許烏克蘭難民在任意一個歐盟成員國申請臨時保護身份,申請成功者將取得臨時居留證,並獲得就業、醫療、教育等權利及其他社會福利。難民臨時保護身份有效期限為一年,後續政策視情況由歐盟成員國共同決定,最多可再延長兩年。這項“臨時保護指示”原本是為應對20世紀90年代南斯拉夫解體引發的難民潮而制定的,並於2001年通過,然而,此後該計劃從未真正實施過。歐盟此番重新激活該計劃後,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菲利普·格蘭迪表示歡迎,稱其“史無前例”。歐盟內政事務專員伊爾瓦·約翰森表示,這是一項“歷史性”的臨時保護協議,但他同時也提醒歐盟“不應該天真”,“烏克蘭的百萬難民勢必會對我們的社會帶來挑戰”。

即便如此,烏克蘭及歐盟國家在應對本次難民潮的起初階段仍然受到了涉嫌種族歧視的批評。來自數十個國家的第三國公民,包括來自非洲、印度、巴基斯坦及中東國家的移民工人和留學生等,在試圖離開烏克蘭進入歐盟時遭遇了區別對待。部分第三國公民對媒體稱,他們被拒絕進入烏克蘭境內的防空洞,邊防人員阻止他們越過邊境,或者把他們推到隊伍的後面,許多人被迫在寒冷的天氣中長時間等待。

對此,國際移民組織總幹事安東尼奧·維托里諾發表聲明,對有關試圖逃離烏克蘭的第三國國民遭受歧視、暴力和仇外心理的報道感到震驚,呼籲各國調查這一問題並立即加以解決。多位聯合國人權專家也對逃離烏克蘭的非白人面臨的種族主義威脅和仇外待遇表示嚴重關切。為此,歐盟國家及時調整政策,多個國家宣佈將不分國籍接收烏克蘭難民。

  對待烏克蘭和中東難民呈現不同景象

有媒體分析稱,本次難民潮與近年來敍利亞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引發的難民危機有着諸多不同之處。首先,烏克蘭與歐盟國家陸地接壤,經濟、社會等方面聯繫緊密,很多烏克蘭難民都有親戚或朋友在歐盟境內生活,因此大部分難民目前只是臨時前往歐盟境內投靠親友躲避戰火,預計俄烏衝突結束後還會返回烏克蘭。而來自中東地區的難民則多以移民歐洲為目標,大多會申請歐盟的政治庇護,對政府救助的依賴很大,還面臨社會融入等諸多後續問題,成員國安置起來十分煩瑣。

其次,對於歐洲人來説情感上更容易接受烏克蘭難民。波蘭華沙大學偏見研究中心2021年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超過90%的受訪者願意接受烏克蘭人作為同事和鄰居。烏克蘭人被他們稱作“斯拉夫兄弟”,歷史上的共同經歷讓他們在情感上更為親密。面對當前的烏克蘭局勢,東歐國家的共同歷史記憶被喚醒,這也正是當前歐洲各國空前團結的重要原因之一。相比之下,來自中東的穆斯林難民與歐洲人有着巨大的文化差異,而且歐洲人也擔憂極端思想的傳播會給歐洲帶來恐怖主義威脅。

上述原因導致了歐盟及其成員國在對待烏克蘭和中東難民時呈現出不同的景象:2021年,當來自阿富汗、伊拉克和敍利亞的難民試圖跨越白俄羅斯邊境的森林進入波蘭時,波蘭在邊界上修建了鐵絲網和柵欄。波蘭國防部長布瓦什恰克稱,對中東難民的開放政策導致了西歐的恐怖襲擊,波蘭內政部長卡明斯基更是將這些難民稱為“遊客”或“潛在的恐怖分子”。

而在本次難民潮中,歐盟國家展現出了團結一致的姿態。波蘭政府在全國範圍內設置了30多個安置中心,並簡化了邊境檢查手續,僅3月5日一天就幫助近13萬名烏克蘭難民順利入境。波蘭人開着私家車前往邊境,舉着寫有他們居住城市的牌子主動迎接難民。在波蘭東南部城市普熱梅希爾,該市市長在俄烏衝突爆發後的第三天就請民眾不要再運送救援物資,因為收到的物品已經多到放不下。波蘭總統杜達還將兩處總統官邸騰出來作為難民安置點。在波蘭等與烏克蘭接壤的歐盟國家,入境的烏克蘭難民如果沒有可以投靠的朋友或親戚,可以留在安置中心並能得到食物和醫療服務。匈牙利和羅馬尼亞正在向難民發放食品、衣物和現金津貼,當地學校也為難民兒童分配入學名額。捷克已啓動應對難民潮的計劃,簡化難民申請特殊類型簽證的程序。距離烏克蘭更遠的德國、奧地利同樣實施了相應的計劃迎接烏克蘭難民。

  歐盟統一難民政策仍是問號

2015年歐洲難民危機中,波蘭、匈牙利等部分中東歐國家曾以“難民攤派”不公、擔心難民難以融入本國社會等問題為由,拒絕接納尋求庇護的穆斯林難民,最終的結果是德國承擔了絕大部分來自敍利亞的難民,並間接導致大量非法移民以偷渡的形式湧入地中海國家。而歐盟推動建立的“綜合、可持續的移民和難民管理體系”也一直停滯不前,歐盟至今未能建立一個統一有效的難民分配機制。從法律上講,難民首次入境的國家應負責處理庇護申請,這使得波蘭、匈牙利和奧地利等處於歐盟邊境或保守政黨執政的國家一度拒絕接收難民。

德國內政部長南希·費澤爾日前樂觀地宣稱,此次接收烏克蘭難民,歐盟成員國表現出了高效與果敢,這是歐盟難民政策“範式的轉變”。但歐洲的輿論對此卻有着不同的觀點。德國《時代》週刊稱,儘管歐盟現在正在使許多以前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成為可能,但大多數歐盟官員仍認為,目前的情況只是例外,並不能代表歐盟的移民政策出現轉變。

保加利亞總理基里爾·佩特科夫説:“這些不是我們習慣中認為的難民,他們受過教育,沒有‘不清楚的過去’,也不是可能的恐怖分子。”奧地利總理卡爾·內哈默説,這些人“不是典型的難民,而是需要鄰居保護的歐洲人”。因此,這次烏克蘭難民潮能否推動歐盟出台協調一致的難民政策,仍需打上一個問號。

  (光明日報維也納3月11日電)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2日 11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