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韓國使館發佈消息,中國駐韓國大使邢海明近日接受了韓國《首爾新聞》的專訪。針對兩國民間特別是年輕人之間對立情緒增加的問題,邢海明表示,溝通不暢或誤會是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隨着人文交流增多,兩國民眾間的誤解將逐漸消散。民意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影響,希望韓方同中方一道妥善管控敏感問題,避免波及民意感情。
今年8月24日是中韓建交30週年紀念日。邢海明向《首爾新聞》表示,他對30年來雙邊關係的跨越式發展感到滿意。兩國關係實現“三級跳”,正共同致力於成為實現共同發展、致力地區和平、攜手振興亞洲、促進世界繁榮的“四個夥伴”。
據中方統計,中韓兩國年貿易額突破3600億美元,相互投資達千億美元。疫情前中韓人員往來每年達1000萬人次,在對方國家有幾十萬乃至100萬常住人口,互為對方第一大留學生來源國。
《首爾新聞》記者向邢海明提到所謂“限韓令”。邢海明表示,他已經多次強調過“限韓令”並不存在,中方高度重視中韓人文交流合作,始終積極支持雙方文化產業等相關領域合作。他舉例説,現在很多中國影視作品在韓國廣受歡迎,比如《三十而已》等中國電視劇人氣都很高。前段時間,韓國電影《哦,文姬》和《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等電視劇也相繼在中國上映,引起積極反響。相信以中韓建交30週年和中韓文化交流年為契機,兩國文化交流會迎來新的更大發展。
《首爾新聞》記者提到,近期調查結果顯示韓國年輕人最討厭的國家是中國,中國年輕人的厭韓情緒也不容忽視。邢海明指出,現在一些調查特別是網絡調查常常有很大誤導性,無法準確反映民意,“我們問過一些在韓國的中國留學生,他們説,身邊的同學、老師、朋友都很友好,並沒有感到周邊有很大的厭華情緒。我們不能偏聽偏信。”
他坦言,近兩年中韓兩國民意確實有所下滑,甚至出現一些對立情緒,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是因疫情下人員來往受阻,雙方難以面對面溝通、交心。同時,薩德的餘波,雙方在歷史文化上的一些誤解和爭議等,也對兩國民意造成了一定影響。此外,也有部分媒體和網民故意煽風點火。
“但總的看,我認為中韓民意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溝通不暢或誤會導致的,是暫時的、情緒化的,雙方並沒有結構性的衝突。中韓兩國有着數千年的友好交往史,友好合作始終是主旋律,兩國民意感情有很深的基礎。”邢海明説,來韓後,他深深感受到韓國朋友的熱情和友好,兩國在疫情期間相扶相助的情誼也讓他深為感動。他堅信待疫情穩定後,兩國人民交往逐漸增多,民間感情一定會不斷恢復並加深。
中韓建交30週年之際,《首爾新聞》希望通過一些嘗試促進中韓兩國民間特別是年輕人之間的瞭解和交流,消除誤解。據介紹,在韓國國內,《首爾新聞》計劃組織韓國大學生為代表的年輕羣體每個月與中國專家圍繞不同領域進行座談會,並在6月至7月召開研討會,同兩國專家和政府官員深入探討,為消除韓國年輕人“反華情緒”提供解決方案。《首爾新聞》還希望在2023年與中國大學生等年輕羣體舉行研討會,探討如何消除“厭韓情緒”。
如何儘快消除兩國年輕人的反華、厭韓情緒?邢海明表示,中韓兩國共享東方文明,文化相通,擁有很多情感共鳴,這是兩國的堅實紐帶。兩國政府和各界正在以建交30週年和中韓文化交流年為契機,積極規劃和推動兩國人文交流,活躍兩國媒體、智庫、體育、藝術等各領域交流與合作。
邢海明説,相信隨着人文交流的增多,兩國民眾間的誤解將逐漸消散,彼此的瞭解和感情會越來越深。他也強調,民意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政治關係影響,希望韓方同中方一道妥善管控敏感問題,維護雙邊關係友好大局,避免一些敏感問題波及民意感情。希望包括《首爾新聞》在內的韓國媒體等各界友人一道努力,為增進兩國民間友好發揮積極作用。
來源:北京日報客户端
流程編輯:TF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