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震後“重生”的都江堰古建築羣,背後有單霽翔的身影

由 弓四清 發佈於 綜合

 

向宇攝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 吳夢琳 向宇

“三年努力,終身難忘。”

2月20日,單霽翔又來到都江堰。這一次,他是作為浙江衞視《萬里走單騎——遺產裏的中國》嘉賓來到這裏,雖然都江堰只是整個節目中的一站,但對於單霽翔來説,都江堰這一站卻有別樣感情。

2008年 “5.12”汶川特大地震後,在全國文博人的集體智慧和共同努力下,二王廟、魚嘴、伏龍觀等古建古蹟才得以重獲新生。而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單霽翔,數十次來到這裏,他也正是都江堰古建築羣能夠迅速災後重建的關鍵人物之一。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的第7天,單霽翔一行6人組成國家文物局工作組趕赴四川災區。一下飛機,就直赴地震重災區都江堰。“之後可能有一半的時間都在這裏。”單霽翔説。

彼時,都江堰古建築羣嚴重受損,二王廟古建築中戲樓、廂房、52級梯步、照壁、三官殿、觀瀾亭、疏江亭、前山門等建築和圍牆全部垮塌;伏龍觀所有古建築的屋脊、屋面瓦全部損壞,木結構斷裂,建築嚴重傾斜,大部分古建築已成危房。文化遺產保護作為災後恢復重建的重要任務之一,被納入重建規劃。

“任務很艱鉅,但是不能拖。”單霽翔回憶,當時國家文物局組織了最精鋭的力量編制計劃,在災難發生不到60天內,國家文物局迅速組織完成了100多萬字的損失調查、搶救規劃、技術報告、設計方案的編制、評審和上報,這對指導災後文化遺產搶救保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同時,國家文物局積極協調,成立了由省內外文物保護專家組成的“四川汶川地震災後文物搶救維修保護工程專家組”,負責文物搶救維修保護規劃、方案技術指導、災後損失評估,以及規劃方案評審、工程預算審核等。其中古建築維修、文物保護、岩土工程等相關專業的專家,趕赴各地受災現場進行實地考察評估,提出檢查報告、採取應急措施,並對災後文物搶救維修保護提出指導性意見。

2008年6月30日,距“5·12”汶川大地震發生不到50天,在都江堰市舉行了“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古建築羣搶救保護工程”開工儀式。全國一流的文物保護工程隊伍在第一時間彙集到都江堰。作為地震災後啓動的第一個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程,都江堰古建築羣的搶救修復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三年後,都江堰古建築羣重新以美麗的姿態迎接着世界來客。“三年努力終身難忘。這三年應該説完成了抗震救災基本的文物保護和修繕工程。”

後來,單霽翔又多次來到都江堰,與都江堰結下難解之緣,後來,他為都江堰從故宮引種原來出自青城山的太平花,綻放在這裏。這一次,單霽翔帶着“布鞋男團”再回到都江堰,體驗過去的都江堰,也感受如今的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