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夢想成為工程師的香港青年趙偉一頭扎進大灣區,進入中國建築集團實習。在深圳前海蔘與一些工程項目後,他感覺踏入了一片新天地,“內地的建築工程領域廣闊,年輕人機會更多,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大項目的設計和建造;技術水平先進,很多重大項目不僅創造了經濟效益,也方便了老百姓的生活”。如今,23歲的趙偉已是見過不少世面的見習工程師,離自己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中國工程院院士肖緒文介紹,全球前10座高層建築中,中國佔有7席。在機場、高鐵站、橋樑隧道、體育場館等工程建造領域,中國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像趙偉一樣的香港青年,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在其中如魚得水般成長,既為“中國高度”添磚加瓦,也在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們會成為互通互聯的橋樑”
27歲的香港姑娘鄭媛文説的普通話帶點京腔,那是她在北京求學時學會的。2012年,鄭媛文考取了香港科技大學,同時還申請了中國人民大學,“親戚當時都覺得留在香港讀書就蠻好,可是媽媽鼓勵我去北京讀書。在她看來,祖國有一個光明的未來,所以我應該更多地瞭解我們的國家”。
在北京學習7年,鄭媛文結交了很多全國各地的朋友,也去上海、貴州、江蘇等多地探訪。“我的人生觀、世界觀幾乎被重塑了。”2019年碩士畢業時,恰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鄭媛文決心留在大灣區工作,在她看來,“這個規劃有堅實的基礎和無限的生命力”。
通過校園招聘,鄭媛文加入了中國建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建築國際”),這是港澳地區規模最大的工程承建商和駐港央企之一。作為“海之子”管培生的鄭媛文先後從事過人力資源、營銷規劃等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她又參與了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和香港亞洲博覽館社區治療設施的建設。
在工程建築等領域,很多香港青年都能得到廣闊的發展空間。“十四五”期間,中國建築國際計劃每年在香港新增招聘1000名員工,並特別面向香港青年人才實施“雙百計劃”,每年至少為香港大專院校畢業生提供100個大灣區就業崗位,每年至少為香港在校生提供100個大灣區實習及參觀交流機會,並在招聘和實習參觀的基礎上開展系統的人才培養和發展工作。
中國建築國際副總裁羅海川表示,受疫情影響,香港經濟及就業市場受到較大沖擊。為了讓香港青年實現職業抱負,找到參與祖國建設的路徑與平台,集團在今年年初有針對性地推出“雙百計劃”,率先釋放接收大量香港青年畢業生的信號。
在內地求學的經歷讓鄭媛文很快適應了深港兩地的生活和工作,“作為年輕人,我們要站得高、看得遠,勇敢地去擁抱大灣區的機遇。我覺得我們會成為一個橋樑——互通互聯的橋樑”。
跨過深圳河,那裏有更大的舞台
去大灣區,也是90後香港青年黃俊杰的計劃。從香港大學碩士畢業後,他在香港的建築行業工作了近10年。但工作時間越久,他越覺得“大灣區的發展機會是多於香港的”,跟身邊的年輕人一聊,發現大家都有類似的感覺。
2019年,中國建築國際在香港招聘,黃俊杰投了簡歷,之後順利入職,還參與了該集團承建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設計和建設。“當時最吸引我的應該是集團正在做的項目很多都是香港的標誌性建築,而且都是非常有挑戰性的項目。”
今年年初,中國建築國際推出“前海體驗計劃”,選派各年齡段的香港員工赴大灣區體驗工作和生活。黃俊杰心中的大灣區之夢再次被點亮,他主動申請到深圳工作。他告訴記者,每次到深圳都覺得這裏“一天一個樣”,幾乎每個區都在建設新的地鐵、商超和寫字樓。日新月異的“深圳速度”,給黃俊杰這樣的香港年輕人太多震撼。
沒過多久,他就來到中國建築國際在深圳中標的工程項目工作,成為一名技術負責人。深圳這座移民城市給他帶來了更多衝擊,“大家都來自四面八方,有更多開放和包容的氛圍,在這裏,年輕人有更多的機會、更大的舞台和更好的發揮空間”。
在深圳,黃俊杰迎來了全新的職業挑戰,但他發現,與政府部門、施工業主的溝通非常順暢。“他們非常開放包容,這也讓我感到更有信心,可以放手去幹。”
越來越多的香港年輕人被深圳、大灣區的獨特魅力吸引,他們跨過深圳河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機構願意提供這樣的機會。據中國建築國際行政總裁張海鵬介紹,“十四五”期間,集團計劃派遣1000名香港員工跨過深圳河,到內地工作生活,促進香港專業人才與大灣區融合發展。他希望,這樣可以為香港的美好明天提供動能。
羅海川表示,實施“千人過河”計劃最初的考慮是為香港年輕人提供持續有吸引力的平台,讓有潛質、有志向的香港專業人士和青年人才可以自願申請前往大灣區工作3-5年或短期輪崗交流,然後回到香港。“他們將成為高素質、視野開闊、瞭解國家發展大局的愛國愛港建設人才,形成對香港建造業發展有影響力的中堅力量。”
在大灣區,離夢想更近一步
看到黃俊杰在深圳河的另一邊施展抱負,朋友會向他打聽大灣區的工作機會和環境。最近,他們討論最多的是與深圳隔河相望的香港北部都會區。
前不久,香港特區政府提出將香港北部建設成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這片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將會是香港融入大灣區的最前沿。對此,黃俊杰有自己的判斷:“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香港年輕人選擇在北部都會區安家,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趙偉也有類似的看法,在他看來,北部都會區是香港年輕人未來的新去向,“青年如果對大灣區感到陌生或者不適應,可以到那裏發展,那裏離深圳更近,也會有無限的機遇”。
趙偉曾在香港飛機工程有限公司實習,參與飛機維修培訓,但香港的航空業受到疫情衝擊,不少航空工程師面臨失業危機,有的航空專業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而內地的航空業已逐步恢復運營,還新成立了一家大灣區航空公司,許多工作機會在向香港的從業者招手。
“中國建造天地廣闊,大有可為。”10月25日,肖緒文在“大國建造·築夢未來”校園報告會首場活動上説。在他看來,未來中國建造需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全方位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並在工程減碳用碳、清潔能源高效利用、新型裝配體系開發等方面,加強科技研發與實踐探索。對於香港青年而言,這都是機遇。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