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觀察】喜見香港“朝北看”

  很多嘗試在深圳眺望香港的人都曾有過這樣的失望:沒有高樓大廈,沒有燈光璀璨,只有一片荒山野嶺。因為毗鄰深圳的是香港新界北部地區,由於各種原因長期未被開發,即便不住在這個區域的港人也需要申請方可進入。令人欣喜的是,這種荒涼沉寂的狀態將要被打破了。根據香港特區政府最新發布的施政報告,將發展新界北成為“北部都會區”,使其成為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

  北部都會區面積約300平方公里,覆蓋由西至東的深港口岸經濟帶,包括已發展的新市鎮和部分新發展項目。北部都會區擁有7個跨境陸路口岸,承擔香港境內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融入大灣區的功能。整個都會區發展完成後,住宅單位總數將超過90萬個,容納約250萬人居住,並提供65萬個職位。無論是相對於香港1100多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還是747萬多的人口數量,北部都會區都是一個“大手筆”規劃。

  “通”,是北部都會區發展規劃的一大特色。規劃中設計新建5條鐵路,分別對接深圳的前海、新皇崗口岸、羅湖、文錦渡等地。這些鐵路也將串聯起香港的不同市鎮,便利市民通勤。新界之名的來源是“新的租界”,當年英國殖民者強行租借新界地區,就是為了使香港島、九龍半島與內地之間有一個廣闊的隔離區,其作用就是“堵”,從來沒有想過開發新界。

  香港迴歸祖國後,由於反中亂港分子的掣肘和既得利益羣體的阻撓,香港特區政府對新界的開發舉步維艱。這樣就出現了兩大奇怪現象:一個是已經迴歸祖國的香港仍然把最接近內地的區域視為邊境區域,作為屠宰場、垃圾場、墳場等“厭惡設施”的首選地;一個是放着擁有豐富土地資源的新界不開發而任由房價飛漲,數十萬居民寄身“劏房”“籠屋”。這種積非成是、作繭自縛的觀念大行其道,造成了香港以港島北、九龍南為單一城市中心,逐步向外發展中小型衞星城鎮的模式,導致土地供應緊張,市鎮普遍發展水準較低,經濟活力層層遞減。

  從“堵”到“通”,從邊境區域到都會區,背後是香港發展理念的更新。北部都會區發展規劃是香港第一次從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戰略高度制定方案,第一次大規模突破傳統的“不干涉”管治思維,第一次用“跳出香港看香港”的眼光謀劃城市佈局。施政報告展現了鮮明的大局觀,闡明主動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前海方案、中央惠及香港青年政策。北部都會區發展規劃借鑑了內地的交通先行、產城融合、職住平衡、創新驅動、生態環保等理念,其中一個章節更直接命名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施政報告中提出“雙城三圈”概念,“三圈”為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三圈”跨越了深港兩地的界限——深圳灣、深圳河、大鵬灣,覆蓋了深港口岸經濟帶和深圳發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區,有利於深港兩地在經濟、基建、創科、民生和生態環保等領域開展緊密合作。

  北部都會區不僅是城市佈局的調整,還意味着香港發展能級的提升。與承擔國際金融中心功能的維港都會區不同,北部都會區肩負着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重任。香港正在興建的河套地區港深創科園佔地87公頃,北部都會區規劃將增加約150公頃土地作創科用途,構建新田科技城,發揮科技產業集羣效應,最終創造15萬個創科產業崗位。可以想見,北部都會區建成之日,就是香港更加充分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之時,就是香港重塑強勁競爭力之時,就是香港市民實現高質量安居樂業之時。

  與以往的施政報告相比,香港社會對這份大視野、大手筆的施政報告普遍評價頗高,很多人給出了“滿分”的評價。有不少研究人士在網上曬出多年前關於開發新界的建議,表達實現夙願的欣慰。市民討論的焦點只有一個——如何儘快落實!

  喜見香港“朝北看”,政通人和百業興。沐浴着新時代的東風,擺脱了舊觀念的束縛,找準了融入大局的路徑,香港正走在由亂及治、由治及興的光明大道上。(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亮)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94 字。

轉載請註明: 【香江觀察】喜見香港“朝北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