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上汽不使用華為自動駕駛技術是擔心失去靈魂,上汽之魂是什麼

由 許愛花 發佈於 綜合

#老司機聊汽車品牌#

近日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稱將不使用華為的自動駕駛技術,如果使用則“上汽變成軀體、華為變成靈魂”,應當如何解讀這個觀點呢?

理論上傳統車企扮演基礎車輛的製造者,也就是所謂的“汽車軀體”製造者,有IT領域巨頭開發生態系統是一個很理想的模式;因為汽車製造體系與長期形成的慣性思維會缺乏創造力,能製造出優秀汽車的企業不見得能打造出理想的系統,這點可以參考長城、長安、吉利、比亞迪等自主品牌,知名合資品牌中的大眾、奧迪、寶馬、奔馳、豐田等品牌的車機系統的體驗也是相當平庸。

真正能做到將車輛融入物聯網終端實現萬物互聯,或者實現車輛高標準(輔助)自動駕駛的,往往是看似和汽車製造領域不搭噶的IT企業;畢竟智能汽車是智能系統的比拼,以電驅為核心的基礎硬件實際上已經達到了“過剩”的程度,這就像是智能手機,千元機的性能都可以相當不錯,所以最終比拼的就是系統。那麼上汽不考慮華為的自動駕駛技術,想要同時扮演兩個角色,這像什麼呢?——這就像富士康在代工的同時還要搶華為、小米、蘋果的活,現實嗎?

對於上汽等同類型車企,從主觀情懷上是不太看好的;商用車品牌撇開不談,上汽旗下有多少乘用車品牌,您知道嗎?

上汽大眾,斯柯達上汽通用,別克、雪佛蘭、凱迪拉克上汽通用五菱,寶駿這仨都是合資品牌(涵蓋合資自主品牌),其中比較有爭議的是五菱汽車,實際上五菱早在2000年之前就和信翔等外國公司合資,隨後與上汽和通用三方合資,它並不是個純粹的自主品牌。

這樣的合資模式打造的車是談不到“上汽之魂”的,因為它就是個代工廠的角色;車輛的生產工藝標準、車型規劃、技術應用等等核心方面都由外企來決定,車輛的品質高低也不是上汽可以決定的。至於品質如何相信也不難分析,斯柯達在失去大眾汽車的品牌光環之後,目前的市場表現連PSA都不如;大眾汽車自邁騰、途觀、帕薩特“偏置25?之後也是人設崩塌,在不同市場區別使用乾式雙離合和AT也是令人不齒,最近公佈停售燃油車時間表但把國內車市排除在外,這樣的苟延殘喘之術也看清了大眾汽車的未來,上汽大眾包括上汽奧迪都很尷尬了。

(上汽與一汽為奧迪的合資上演了各種劇情足夠狗血,為了爭一個必然沒落的品牌搞成這樣子實在很難堪)

上汽通用旗下的三個品牌水平如何呢?別克是一個在北美車市銷量極低的美系汽車品牌,如果沒有上汽通用別克的支撐怕是早已經消失;雪佛蘭品牌的優秀車型均未引進生產, 凱迪拉克品牌的轎車還不錯,SUV也是沒有什麼看點。其中別克雪佛蘭10萬以內的車輛沒有什麼品質可言,雪佛蘭15萬左右才有不錯的選項,而別克20萬級別的昂科威還在用乾式雙離合,這與大眾奧迪也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這些上汽旗下的合資品牌着實沒有什麼看點,德系汽車的失敗已經是必然,美系汽車如果不靠“以價換量”的模式怕結果也會相同;這些外國汽車品牌已經在苟延殘喘,上汽能從它們這找到什麼“魂之術”嗎?

這個問題其實比較尷尬,因為上汽的三個自主品牌多比較特殊。

名爵-英系品牌大通-英系品牌榮威-仿英系品牌MG不用贅述,大通原為英國商用車公司旗下的系列;榮威的原型是羅浮,當年收購羅浮名爵時因福特先行收購但並不放羅浮的商標使用權,最終只能模仿出一個連車標輪廓都很像的榮威汽車了。

然而這些品牌的使用的技術並不是英系,因為名爵之前被南汽收購節點的技術水平實在是沒有什麼好借鑑了;所以使用的技術主要是來自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支持——稱之為“洋落”比較合適,比如15E4E發動機的原型機就是LFV,20L4E發動機也是通用技術;但是在通用已經連LTG系統都淘汰,開始使用LSY變缸2.0T發動機的階段中,上汽這仨品牌還是20L4E系列;好在通用沒有升級LFV,上汽打造出了高功率的15C4E還算不錯,但在同排量發動機中還是有更高標準的選項。

變速箱的水平如何呢?榮威、名爵、大通使用的乾式或濕式雙離合,五菱寶駿早期使用的AMT機械自動變速器,這都是上汽與通用聯合研發的成果,可見大眾汽車實在是沒有什麼可取了;然而通用目前只剩下昂科威還在用乾式雙離合,原因是這種變速器的可靠性和使用體驗都是非常差的,於是連入門級的三缸科沃茲、英朗等車都用了6AT,然而上汽自主品牌還是隻能以實際水平不夠理想的上汽通用雙離合為主。

少數使用的6AT的車型,選擇的品牌是邦奇,這似乎也是有些尷尬——貌似沒有看到什麼技術靈魂。至於品控水平就不多聊了,至少曾經相當的一段時間內,異響、頓挫等問題是常見的;如果在路上看到有些尾燈只輛一個的車,基本不是大眾通用就是名爵榮威,零部件的水平着實不高。

這是個比較尷尬的問題,如果關注混合動力汽車比較早的話,應當瞭解其EDU就是08年開始使用的BYD-F3DM綠混系統;當時一些無關緊要的部分研發人員的跳槽,打造了EDU系統,然而在DM升級到2.03.0的階段,以並聯式插電混動實現超高性能、並改寫了汽車性能標準之後,上汽還在研究EDU。而隨後DM系列重新用回DM-i(綠混升級)系統,以打造價格低廉的節油混動車的階段,EDU還是EDU……

混動技術沒有什麼好討論,不過有一點倒是很有趣;曾經因榮威MG的插電混動汽車毫無競爭力,為了保護這兩個品牌只能動一些“歪手段”。比如油箱容積低於超過多少升則不符合上海新能源汽車牌照的要求,恰巧榮威MG的插混汽車的油箱容積符合標準,您乾脆説除了上汽旗下的品牌、其他區域的新能源汽車都不該上牌——這多好理解。

純電驅動領域就不討論了,上汽似乎與英飛凌合資公司有合作,比亞迪有自研芯片、動力電池、電機,這場對決從來都不是實力均衡的。而在燃油動力汽車陣營中,長城、長安、吉利,甚至包括廣汽乘用車都有相當的研發成果,打造的SUV、越野車、轎車、MPV、皮卡都有不錯的銷量,其中目前除轎車以外,剩餘四大車型的銷量冠軍都是來自這些品牌的優秀國產汽車,而且涵蓋中高端車。

這才是真正的“好汽車軀體”應該有的表現,上汽的MG曾經還是掛着“英裔”的名頭“賣狗肉”,大通改名“邁克薩斯”的節點就令人有些反感了,但不能否認V90確實是一輛不錯的輕客;榮威就不評價了,榮威RX8以外沒有值得分析的車。

結語:長城汽車、長安汽車、吉利汽車,這三個品牌哪個説不使用華為汽車的自動駕駛技術是因為“怕被奪SOUL”都能理解,因為人家的“汽車軀體”確實造的不錯;比亞迪開放的Dilink系統加上強大的“造硬件”的實力也可以這樣説,因為華為的部分技術和比亞迪的技術是極其相似的。

然而上汽有什麼資格這麼説呢?在內燃機、變速箱、三電技術的兩大領域,貌似是看不到什麼先進技術儲備的;基礎沒有打好想要跨界搞科技,結果會怎樣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上汽和阿里倒是有戰略合作,阿里就能給上汽靈魂了?還是先造好車吧。

天和MCN發佈,保留版權保護權利

喜歡我們的內容請點贊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