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當地時間3月1日晚發表了他就職以來首份國情諮文。他一開始就用極其煽情的語言向議員們講述烏克蘭危機,把眼前這場有着複雜歷史經緯的局部衝突定義為“民主與專制的鬥爭”。他用強烈的措辭譴責俄羅斯,並強調了對俄施加的全方位制裁,以及西方世界的團結。很多媒體注意到,在這場一個多小時的演説中,這是唯一獲得兩黨共同掌聲的地方。
在演説中,拜登總統把烏克蘭人民形容為對抗俄羅斯的“力量之牆”,這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冷戰中著名的柏林牆,以至於不得不懷疑,華盛頓是希望讓烏克蘭成為那道高牆嗎?這樣的講述聽上去充滿感染力,很符合美西方受眾的口味,特別是面對美國國會議員的時候。但這種引導不僅經不起推敲,而且對解決當前的危機毫無益處,甚至十分危險,它將世界拖向另一場冷戰甚至大規模熱戰的苗頭值得高度警惕。
這也清晰展示了在烏克蘭危機中的華盛頓視角:多元世界被簡化為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對決,而華盛頓越是表現出一定要大獲全勝的決心,對問題的解決就越是不利。因為它很可能意味着,只要華盛頓“不滿意”,無論聯合國和其他各方如何努力,這場衝突都難以走向軟着陸。然而將一個1700多萬平方公里、1.4億人口的俄羅斯逼成“世界孤島”,這是不可想象的,美國也不可能做到。如果華盛頓堅持要往這個方向強勁發力,將實質性加劇世界的分裂與對立。
國情諮文原本是美國總統向國會彙報工作成績和施政計劃的説明,而為了獲得議員們的支持,這樣的演説往往又有很強的表演性,這導致了它在特殊歷史時期更容易產生加劇衝突的客觀效果。比如“門羅主義”就是在一份極有煽動性的國情諮文中產生的,而里根總統也曾在其國情諮文中闡述“邪惡蘇維埃帝國”的政策主張。如今烏克蘭危機牽動全球格局,它是否會成為下一個國際格局轉換的分水嶺,現在仍有高度不確定性,3月1日的這份國情諮文則釋放了令人不安的信息。
有觀點認為,在烏克蘭危機之後,未來大國之間的夾縫地帶可能會成為出現局部衝突的“高危地區”。如果每一次的大國摩擦最終都變成徹底的意識形態對決,對結果的預期都是“戰勝對方”甚至“你死我活”,那麼世界將不會安寧。華盛頓宣稱“與烏克蘭人民站在一起”,如果這是他們的真心話,就請不要試圖將俄烏衝突演繹為“自由”與“專制”的生死之戰,不要以火上澆油的方式將一場地區衝突演變為“我們”與“他們”的終極博弈,更不要將烏克蘭變成分割東西方的那道牆。烏克蘭本應該是歐亞大陸上的一座橋樑,烏克蘭人民不應該是華盛頓意識形態和軍事擴張的犧牲品。
不過,佔這份國情諮文最大篇幅的內容,還是經濟民生話題,如疫情和通貨膨脹等。在這方面,全世界的人心都是相通的、訴求也是共同的。雖然當今世界還很不安寧,人類還面臨着許多嚴峻挑戰,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我們希望,所有國家特別是大國、強國,都能本着對世界負責任的態度,為促進和平與發展相向而行,而不是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