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推動“純韓文化”?一大批漢字將從韓國法律中被刪除!

由 顓孫佳悦 發佈於 綜合

韓國似乎在文化上有一種執念,一定要刻意突出其獨特性。

就拿從2020年開始的“純韓文化”政策為例,近日韓國又開始了一項具體落地該政策的行動。據媒體報道,韓國法務部4日宣佈,將漢字改為韓文的四項法律(《登記特別會計法》《民事訴訟費用法》《不動產登記特別措施法》和《小額案件審判法》)的修正案當天在國務會議上獲得通過。根據修改後的法案,人們日常生活中較少用到的“收俸”(即收税)和“懈怠”(即無故逾期不履行職責)等詞將改用韓語表達,從而幫助人們理解其含義。

按照這些新的法律規定,一些漢字將從韓國法律中刪除。不過,此次法務部還同時留了一個解釋性的規定:“法律條文如果僅使用韓語難以理解或容易引發歧義,那麼應該在韓文後加括號,括號內標記漢字,比如(訴)(歲入)(算定)(反對給付)等”,這個規定其實反映出了韓國在文化方面的糾結心態。

一方面,韓國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漢字在韓國的使用相當廣泛。就以最為基本的姓名為例, 每一個韓國人都必須要有自己的漢字姓名,這就是我們覺得韓國人的名字和中國人名字幾乎沒有什麼差別的重要原因,而且韓國官方還有專門頒佈的漢字姓名庫,每年都還在往這個漢字字庫中增加新的字,以滿足韓國民眾取名需要,目前該字庫的字數已經超過了8000。而且韓國對漢字的掌握也已經成為了一些硬性要求,在教育中都有所體現。從這一點就不難看出,韓國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現在也依然如此。

另一方面,韓國又特別想要證明自己的獨特性和存在感,以至於經常做出一些讓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議的事情,比如之前的端午申遺等,現在又準備在一些領域刪除一些漢字,這些動作其實並沒有多大實際意義,可能只是一種態度的體現。

事實上,文化本就是一個寬泛的存在,如果將格局放大,起源於哪個地方並不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重點在於讓民眾生活得更好,韓國或許可以轉換一下思路,就不會陷入這種尷尬的糾結心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