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氣象台消息,目前冷空氣對我國陸地的影響基本結束,11日起,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的氣温將呈現回升的趨勢。不過,受冷空氣影響,我國東海南部及南海海域風力較大,中央氣象台繼續發佈海上大風黃色預警。
內蒙古通遼提前供熱
遼寧鐵嶺迎近25年來最早降雪
據央視新聞,9日,東北地區多地迎來了今年下半年的第一場雪。從9日開始,內蒙古通遼市出現大風、降雪天氣。最大風力超過10級,最大積雪深度超過12釐米。城區多處主幹道,出現行道樹斷枝、倒伏現象。當地市政部門第一時間組織道路養護人員進行搶險作業。
長白山萬達國際度假區的雪景。新華社發
為應對低温雨雪天氣,從9日起,通遼市主城區提前開栓供熱,保障羣眾供暖。
受東北冷渦影響,遼寧省大部地區出現中雨到大雨,9日19時左右鐵嶺市大部地區轉為雨夾雪或濕雪,根據當地氣象部門統計,此次降雪過程出現時間較常年偏早近20天,為近25年來最早。
冷空氣9日還給我國華北、黃淮等地帶來大風。9日,山西大部分地區陣風達到7到9級。山西省氣象台發佈霜凍橙色預警。在山西呂梁,本輪降温幅度在6~8℃,局地達到12℃以上。
在湖北神農架,9日最低氣温降至零下3℃,神農頂出現霧凇景觀。晶瑩剔透的霧凇綴滿枝頭,宛如童話世界。
拉尼娜事件仍將持續
或影響我國冬季氣候
據央視新聞,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結果顯示,赤道中東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在進一步持續,預計會延續到2022/2023年冬季。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拉尼娜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温異常偏冷的現象,通過大氣環流影響全球氣候。1951年至今發生了15次拉尼娜事件,1986年以前拉尼娜事件的當年,我國冬季均為冷冬,但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後拉尼娜事件當年出現暖冬的頻率增加。
一般情況下,發生拉尼娜事件後的冬季(當年12月至次年2月),冬季氣温異常的主要特徵為:全國大部地區氣温較常年同期偏低,尤其是華北北部、東北南部、華南大部、西南地區東部和北部、西北地區大部等地。拉尼娜事件發生後我國冬季降水主要表現為:大範圍降水偏少,尤其是東北東部、長江中下游沿江、西南地區南部、新疆北部等地;西南地區北部、西北地區東部等地降水偏多。
需要關注的是,拉尼娜事件只是影響我國秋冬季氣候重要因素之一,冬季氣候北極海冰、歐亞積雪等因素的影響,同時大氣環流系統內部自然變率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國家氣候中心將在10月下旬開展冬季氣候大會商,及時提供最新預測意見和服務信息。
新一輪拉尼娜的影響力是否會比過去兩輪的影響力更大?據中國新聞週刊,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鄭飛表示,目前還無法判斷。一方面,歷史上發生連續三年拉尼娜事件的樣例較少,無法給出統計上的定論;另一方面,此次拉尼娜事件強度將處於中等強度的範疇,後續如何發展和影響我國氣候,仍需不斷地滾動預測,才可以增強其可信度。
專家:強寒潮事件有增強趨勢
據中國新聞週刊,在剛剛過去的夏天,北半球各地出現了罕見的高温熱浪天氣。我國大部分地區也被高温籠罩,多地持續出現40℃以上高温。全球變暖,為何還會有強寒潮?
多個專家表示,強寒潮與全球變暖並不矛盾。正是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氣候更加不穩定,夏季暴雨、高温熱浪、乾旱、洪澇,冬季的極端低温、寒潮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增加、強度增強。例如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我國接連遭受極端寒潮的影響,出現大面積降温,多地出現了極端低温。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趙亮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從頻率的統計上看,近20年來,我國冬季寒潮天數整體上呈下降趨勢,但時空差異很大。空間上,寒潮天數減少主要發生在南方,但北方尤其東北地區寒潮日數並未減少。時間上,冬季前半段強寒潮的頻次較多,寒潮減少主要集中在冬季後半段(2月)。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8年以來,我國東部冬季最冷期,即每年最強寒潮事件的平均最低氣温比1980年代和1990年代更低,也就是説,強寒潮事件有增強趨勢。
“隨着全球氣候異常的持續,冬季北半球發生極寒(寒潮)事件貌似已是‘家常便飯’。但是發生在哪裏,什麼時間發生,是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大氣所姚遙副研究員則表示,温室氣體的持續增加使得地球變得越來越暖,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圈層已經變得越來越不穩定。以北半球來説,冬季極渦會更容易變得不穩定,在有利的大氣環流系統的引導下,冷空氣會更加容易和頻繁地突破西風急流屏障,從而輸送至中低緯度地區,引起極寒(寒潮)天氣。
(每日經濟新聞、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