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于吉林延邊琿春的綏芬河,經綏芬河市、東寧市流入俄羅斯。在綏芬河入海口的東岸,坐落着俄羅斯遠東最重要的港口城市海參崴。它距離黑龍江綏芬河邊檢口岸僅190公里。
地理位置 四季分明
遠東的錫霍特山脈前伸入海,形成阿穆爾半島和葉甫根尼婭皇后羣島,海參崴位於阿穆爾半島的頂端。整個城市東、南、西三面由烏蘇裏灣、大彼得灣和阿穆爾灣環繞。海參崴環境幽靜,風景秀麗,是俄羅斯境內僅次於黑海和波羅的海的第三大度假勝地。
海參崴屬於温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全年四季分明,晝夜温差小。當地春季到來較早,夏季涼爽舒適,雨量適中,秋季天氣晴朗,陽光充足,冬季受高緯度偏北風和海洋東南風的影響,寒冷濕潤,降雪較多。
政治中心 遠東明珠
海參崴是俄羅斯邊疆區首府,主城區位於大彼得灣一部分的金角灣,海灣長約7公里,寬約2公里,深20到27米。每年12月至次年3月有100天至110天的結冰期。冬季在破冰船的幫助下,港口實現了常年通航。
海參崴是俄羅斯遠東地區第二大城市,也是遠東地區主要經濟、文化、科研中心之一,整個城市總面積331.16平方公里,人口100萬。當地人口中,白俄羅斯人佔97%,常住的中國人僅有數萬人。不論是民族利益還是政治考量,海參崴是俄羅斯在遠東地區不可或缺的政治樞紐。
經濟優勢 天然良港
海參崴對俄羅斯而言,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俄羅斯除東歐平原外,國家絕大多數地區位於50°N以北,尤其是西伯利亞地區,曾測得零下71℃的極限自然低温,有“世界氣候冷極”之稱。正因如此,儘管俄羅斯擁有3.76萬千米的海岸線,但大多數海岸線所在的海域冰期漫長、通航時間短。唯有北冰洋沿岸的摩爾曼斯克、大西洋波羅的海沿岸的聖彼得堡和遠東地區的海參崴能夠實現正常通航。
海參崴港口年吞吐能力1000萬噸,也是遠東最大的貿易港。當地漁業資源豐富,盛產沙丁魚、鰭魚、墨魚和鯡魚等,擁有完整漁業加工產業鏈,是遠東地區漁獲最多的城市。海參崴擁有成熟的修船、造船、漁產品加工機械製造、魚類加工和木材加工等行業,為城市的安定繁榮注入活力。
此外,全長9332公里的西伯利亞大鐵路,是貫穿俄羅斯東西兩端的鐵路幹線。鐵路始自莫斯科雅羅斯拉夫火車站,止步於海參崴,每年運輸貨物的價值超過60億美元。在海運和鐵路的帶動下,海參崴的經濟地位與日俱增。
軍事重鎮 意義非凡
海參崴不僅是個商業城市,還是個軍事重鎮。俄羅斯海軍的四大艦隊之一的太平洋艦隊司令部就設在海參崴。太平洋艦隊是僅次於北方艦隊的俄羅斯第二大艦隊,作戰地域從非洲東海岸延伸到美洲西海岸,輻射全球50%以上的水域。艦隊以海參崴為母港,體現俄羅斯對遠東的重視和關注。
事實上,俄羅斯雖在歐亞大陸東端海岸線漫長,但進入太平洋的只有三種選擇:白令海峽、堪察加半島的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和海參崴。白令海峽一側是阿拉斯加,出口橫卧着聖勞倫斯島,不遠處還有阿留申羣島,這些地盤都是美國的。而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地形複雜,當地不通鐵路,限制了俄羅斯海軍的戰鬥力。海參崴不僅海灣眾多,交通便利,又與戰略基地薩哈林島距離接近,是理想的軍事基地。
從戰略上看,海參崴地處中、俄、朝三國接壤地帶,區位優勢明顯。俄羅斯艦隊從母港前出日本海,40分鐘就能用水雷封鎖朝鮮海峽,對韓國釜山、日本佐世保的美軍構成直接威脅,並且對日本進行牽制,起到一石二鳥的效果。
此外,海參崴還能監視日本海上自衞隊和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動向,俄軍在當地設立大型監聽站,蒐集大量軍事情報,俄軍遠東情報局20%的情報來自於這裏。面對美軍167個多層次防禦基地,海參崴是俄羅斯在遠東的軍事重要門户,不容有失。
屈辱歷史 統治東方
其實,海參崴對中國同樣是關鍵。據文獻記載,唐朝附庸渤海國以率賓水(今綏芬河)為名,置率賓府,轄境包括綏芬河流域,海參崴也在其管轄範圍之內。遼朝時期,沿續率賓府行政格局。至金初,在當地設萬户,海陵王在位期間,改為節度使。
元朝建立後,依照前制,仍設恤品路,當地的“率賓馬”名噪一時,濱海地區經濟繁榮,富甲一方。朝廷還在綏芬河入海口建造了永明城,因當地海灣盛產海蔘,當地方言將山水彎曲之地叫做“崴”,“海參崴”由此得名。
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朝廷在奴兒干(今特林)建立都指揮使司,成為明朝在東北的最高行政機構。管轄範圍東抵庫頁島,西達斡難河,北枕外興安嶺,南接圖們江。轄區內建有400多座衞、所,用來屯駐軍隊,加強東北的統治。
進入清朝,海參崴歸吉林將軍管轄。16世紀,沙俄開始向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進行滲透和殖民,對滿清的龍興之地構成了威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七月,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規定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仍屬中國領土,這為後來的沙俄鯨吞遠東埋下了禍根。
十九世紀末,清政府內憂外患,日漸式微。1858年,沙俄藉機發難,與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璦琿條約》,宣佈包括海參崴在內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由中俄共管。兩年後,沙俄逼迫清政府簽署了《中俄北京條約》,割讓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40萬平方公里,海參崴也在其內。沙俄將海參崴更名為“符拉迪沃斯託克”,意為“統治東方”,野心圖謀昭然若揭。失去海參崴,意味着吉林省由沿海省變成了內陸省,鉗制了當地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
由於海參崴遠離俄羅斯政治和經濟中心,經濟發展遠落後於俄羅斯水平,而且當地人口稀少,投資回報率低。在俄羅斯經濟實力有限的情況下,與中國等鄰近國家加強合作勢在必行。中國東北地區經濟40多年的改革開放,在經濟、技術和資金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兩者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海參崴的發展突飛猛進。2019年12月26日,海參崴在當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中,位列第289名,進步明顯,成果喜人。
作者:計白當黑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楊 進 《海參崴再次觸動中俄神經》
【2】劉 迅 《回望海參崴》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