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總會長袁武:東江之水越山來 滋養了香港工商業

中新社香港5月6日電 題:專訪中總會長袁武:東江之水越山來 滋養了香港工商業

中新社記者 史冰筠

中央3800萬元人民幣撥款,動員數萬人,僅用9個月時間完工,56年來不間斷地為香港供水。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袁武回憶起東深供水工程的歷史,感慨不已:“如果沒有東江水,香港民眾沒水吃,工商業也沒機會發展。”

更令袁武自豪的,是這個現時為香港提供近80%用水的工程,當年是由中總牽頭促成建設的。“中總對東江水來港的確有特殊的意義,商會對香港市民、工商業用水一直都很關注。”1956年時任中總的會董湯秉達、葉若林在《大公報》首次發表文章,表達打破依靠本地水資源的傳統思路的建議——引東江水供港。

1963年的旱災是東深供水工程快速推進的催化劑。“這是19世紀80年代以來最大的旱災,我記得那時候,4天供水4小時,供水時間居民早早就大排長龍,拿着所有能裝水的工具取水。取回來也要小心用,不要説洗澡了,好多(生活用水)都得重複使用。”中總作為與中國內地聯繫最緊密的商會,與港九工會聯合會分別向廣東省省長陳鬱求助,也向港英政府報告,以求從廣東取水,解燃眉之急。

而為了解決香港長久的水資源不足問題,中總正式向兩地政府提出了引東江水到港的建議。袁武表示,中總會長及副會長們當時前往廣東當面陳述設想後,廣東省委書記陶鑄一口答應,更表示可以免費供水。“廣東地區也缺水,國務院批准東江供水工程實實在在體現了國家對香港同胞的愛護和關心。”

“東江之水越山來。”袁武感慨,東江供水工程從東莞起,一直到深圳,全長83公里,要經過8級抽水,逐步提高46米引入深圳水庫,這是非常困難的。“國家在剛剛經歷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撥款3800萬元,動員了數萬人,這表明工人們基本是義務勞動。當時的相關技術也沒有很成熟,好多時候都要人力挖渠、搬運。但工程1964年中動工,9個月後就交付使用。”

袁武還回憶,作為牽頭者,中總在工程之初,發動香港工商界人士參與建設,在中總會長高卓雄帶領下,中總會董和會員都到深圳水庫、人工渠等工地每個月義務勞工一天。

香港工商業正是從六七十年代發展起來的。袁武説,若是沒有東深供水工程,就沒有香港經濟的進步。他提到,電影《七十二家房客》生動反映了那時候香港人一家八口就住在一張牀上的經濟落後場景。“人口增長需要食水,要發展工業,比如紡織業、印刷業,都要用大量的水,沒有水的話,就沒辦法生產。”

幾十年間,東深供水工程經過4次擴建,截至2020年底,廣東省通過東深供水工程累計向香港供水267億立方米,保障了香港70%至80%的用水需求。除了水,內地也自1962年起向香港每日開出有“港人生命線”之稱的三班專列火車,將來自全國的農副產品運到香港。

隨着香港迴歸、改革開放,香港和內地資源的流動交互就像供水工程一樣源源不絕。袁武認為,尤其是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下,區內城市可以進一步互通有無,併成為一個整體。“大灣區集合了‘紐約金融中心’、‘硅谷科技中心’、‘日本製造中心’,非常有競爭力。”

袁武表示,香港是全球第三的金融中心,承擔着吸引外資,開拓中國市場的作用,同時也利用人才、資金、法律等優勢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國家“十四五”規劃給香港的重要任務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與廣州、東莞、深圳又可以連成一個科技帶。香港融入大灣區是必然的選擇。”(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68 字。

轉載請註明: 專訪中總會長袁武:東江之水越山來 滋養了香港工商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