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動歷盒育兒袁老師
“過度保護”跟“過度養育”一樣,是個很尷尬的詞,因為每提到這樣的概念,總會有許多家長表達反對意見,他們認為,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利益,讓他們免受來自各方面的危險,現在外面的危險實在太多了。
這些年輕父母們的想法其實可以理解,在網絡和新聞媒體中,也經常會出現各種對孩子不利的外部風險,比如傷害、車禍、溺水甚至被綁架等,這些事件嚇壞了爸爸媽媽們。現在每個家庭只有一兩個孩子,他們無法承擔任何可能的風險,
然而,我也注意到一個令人不安的趨勢,那些叛逆、暴力、離家出走甚至墮落的問題青少年,不像過去一樣,基本上出自狀況不好的家庭,反而越來越多地來自條件優越,父母都很關心孩子的家庭,這些孩子都是從小衣食無憂,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在過度保護中長大的“掌上明珠”。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發現他們都有個共性,就是父母從小就給他們提供了“過度保護”,任何可能出現危險的行為,都會成為這些父母們的禁忌,比如獨自一人上街、用刀片做手工、使用爐具做菜,或者有一點點受傷風險的運動等。如果在媒體裏或者身邊發生了類似的傷害,他們馬上就會自我證明,他們的做法是完全正確的。面對這樣的父母們,我們又很難去苛求或者指責他們,沒有人比他們更愛自己的孩子了。
然而,殊不知,父母們以為為孩子規避了風險,實際上卻可能對孩子的社會心理發展造成意想不到的傷害。
俄羅斯發展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曾提出“最近發展區”的理論。“最近發展區”是指一個人在適當監督下能做什麼和潛在能做什麼之間的邊界。這些區域是獲得新經驗發生的區間,提供了可管理的挑戰量。
如果父母禁止孩子爬樹,勸阻孩子不要獨自上街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結果就是孩子在“最近發展區”的下線就被迫停止了新經驗的獲取。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經歷,那些現在看來有點危險的行為,恰恰是我們記憶當中最深刻和成長感最強的一刻,就是這些經歷促成了我們豐富的人生和實用的生存技能。如果我們不敢讓孩子獨自上街,那麼,你準備等他成長到什麼時候才允許他獨自上街?在你的教育下,孩子會本能地對外面的世界充滿恐懼和無能感,從而讓他們失去了本應該早就獲得的社會能力。
當他們有一天發現自己其實是被父母束縛了的時候,就會出現叛逆等反彈效應。
我們應該從孩子的角度,來思考他們的魯莽和危險行為。孩子試圖通過這些行為達到什麼目的?對於那些經常抱怨自己孩子性格孤僻的父母,其實這可能是“過度保護”的另一個後果,我們應該思考孩子害怕什麼,他們對家門之外的風險感知是什麼,以及這些恐懼的來源。對於一個經常做出“危險行為”的孩子,我們應該反思,這種“問題”行為在孩子心目中實際上可能是一種體驗風險和責任的方式,以及伴隨着他們的能力和地位成長的感覺。
在當代,把孩子困在家裏,客觀上並不是一件安全策略,可能孩子的肉體可以減少傷害,但是,他們在互聯網上會受到各種不良誘惑,一點兒也不比現實社會少,這樣的案例實在太多了。
所以,與其因為擔心安全問題“過度保護”,不如問問自己,在孩子的“最近發展區”,我們能為孩子提供什麼樣的幫助,給予恰當的安全措施,讓他們能夠不斷拓寬自己的能力發展範圍。也許,這才是最大的保護。
(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立刪)
我是動歷盒育兒袁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及兒童正念教養專家,感像作文創建人,專注於3-12歲孩子的家庭教育,擁有教育類版權245項、幾百個原創產品以及感像作文、兒童正念冥想等幾十個線上原創課程。歡迎關注,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