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毀一個孩子很簡單,父母只需要把他喜歡的東西,送給別人就夠了

孩童教育永遠是父母最關心的問題,但其實,父母也是在不斷試錯中把孩子撫育成人。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很容易摧毀他們。

父母是一面鏡子,孩子在鏡中如果能得到正確的反饋,那麼情緒就很容易得到疏解,會感受到自己和父母的情感相通,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

相反地,如果孩子在父母的身上找不到正確的反饋,直接被父母忽視,總是不理會或錯誤地回應,那孩子就會在長時間被忽視、不被理解的情況下,心生焦慮和壓抑情緒。

摧毀一個孩子很簡單,父母只需要把他喜歡的東西,送給別人就夠了
當孩子拿着心愛的玩具玩得起興時,有別的小朋友過來,父母通常會熱情地、直接將孩子的玩具交給對方玩,選擇忽視自己孩子的感受,覺得委屈一下也無妨,可孩子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

若孩子與年幼的兒童一起玩、發生矛盾時,很多父母會不分對錯,先直接指責自己的孩子。

因為自己的孩子年長一些,就必須做退讓,事後父母也沒有任何安撫。這樣會使孩子認為父母只喜歡年幼的孩子,只要年紀小就可以明目張膽地犯錯。

父母這樣一次又一次的責怪,會讓孩子的世界一步步地被摧毀。

孩子的自尊心需要被保護

成人習慣性地控制打壓孩子,自以為是在規範孩子的行為習慣,實則是摧毀孩子最致命的毒藥。

摧毀一個孩子很簡單,父母只需要把他喜歡的東西,送給別人就夠了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説:“如果家長摧毀孩子的自尊心,將孩子貶低到卑微的地位上,那麼孩子可能面臨的就是被毀掉的境遇。”

這樣的家長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是不行的,沒人賞識他,經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孩子”進行對比,希望能夠刺激到他們。

有些家長會把自己塑造成家庭的犧牲者,讓孩子從小就承受負罪感,而這些罪惡感可能會讓一個人以自暴自棄的方式度過一生。

還有些父母從來不與孩子商量溝通,只靠提高嗓音來要挾和恐嚇孩子,甚至在生活中受挫,也會直接將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達到情緒宣泄。

從來不顧自己孩子的感受,會當眾出孩子的醜。而這樣的父母一般是分為兩種的,一種是無知或有意為之。

摧毀一個孩子很簡單,父母只需要把他喜歡的東西,送給別人就夠了
挫折教育

有一類父母,從來不顧及自己孩子的感受,會在大庭廣眾揭短。其中,也分為無知和有意兩種。

很多家長受到老一輩“棍棒教育”的影響,由於教育水平及認知水平低的侷限,不懂教育的真正方法,只是一味推崇棍棒教育。只因為這樣直接,孩子也能變得温順,可行性高。

第二種父母,則很重視孩子的教育,但推崇的是“挫折教育”。他們一心被“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給矇蔽,認為“打擊”就是變相地激勵,卻完全曲解了真正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指孩子面對自然挫折的時候,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幫助和安撫,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有人愛的,父母會一直陪在他身邊,所有的壞事情都會消失的。

摧毀一個孩子很簡單,父母只需要把他喜歡的東西,送給別人就夠了
《爸爸去哪兒》第六季中,楊爍就是採用挫折教育的父母代表。每當孩子完成任務後,楊爍都會用嚴厲的表情提示孩子,或者是提出批評。

他想把自己塑造為一名“嚴父”,樹立起父親的威嚴,想讓孩子更好地被馴服以及順從,給兒子做好男子漢的表率。

但越是如此,楊雨辰膽怯的心理就越嚴重,他連牙疼都不敢和爸爸講,行動完全受心理限制。這的確使孩子聽話了,可也變得懦弱了;孩子被馴服了,可也被越推越遠了。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若習慣性無視孩子的感受,那無視就是摧毀孩子的“毒藥”。摧毀一個孩子的不只是貶低或謾罵,視若無睹才是最傷人的。

摧毀一個孩子很簡單,父母只需要把他喜歡的東西,送給別人就夠了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如果父母對待孩子都像陌生人一樣,他們的開心、難過都絲毫得不到關注,那麼又如何樹立安全感呢?

這種孩子難免變得缺愛,甚至會在生活中做出過激舉動,想以此來引起關注,尋求微弱的關心。

如果成人的強迫與打壓是摧毀前的明槍,那無視的冷暴力就是摧毀的暗箭。羅馬並非一日建成的,一個孩子被摧毀也是因為受到了父母日積月累的傷害。

雖然父母很難做到完美,但孩子的世界很簡單,也很好滿足。有時父母的一句誇讚和鼓勵,足夠讓孩子心甘情願地順從,要相信愛永遠能戰勝一切。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 allied disciplines》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15 字。

轉載請註明: 摧毀一個孩子很簡單,父母只需要把他喜歡的東西,送給別人就夠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