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6日報道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2月5日發表題為《加強大灣區的流動性將為香港年輕人開闢職業道路》的文章,作者是香港銀行學會行政總裁梁嘉麗。全文摘編如下:
雖然新冠疫情使跨境旅行陷入停滯,但大灣區的發展並沒有顯示出放緩的跡象。中國的外來投資2021年出現激增,今年前三個月新設外資企業10263家。
此外,10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公佈了19家可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的香港銀行名單。對於由香港、澳門和珠三角9個城市構成的大灣區來説,這些加快香港與內地市場融合的舉措是好消息。
將該地區打造成全世界下一個金融和創新中心的目標因其分佈在不同的關税區而變得複雜。早在此次疫情暴發之前,不同貨幣和法律框架就已經阻礙了資本、技術以及(最關鍵的)人員流動。
令人感到鼓舞的是,香港特區政府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承認有必要促進香港與廣東之間的人才流動。我們應該在這種勢頭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消除現有障礙。
允許大灣區加強流動性將惠及香港的年青一代,讓他們獲得更廣泛的職業發展道路和創業機會。他們還將能夠影響和發展該地區的工業,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增加大灣區的全球吸引力。
一旦形成人才的自由流動,對於從文化到金融的跨境服務業的需求必定會隨之增加。此類經濟活動將有助於釋放該地區真正的潛力,並且有助於疫情後復甦。
在這個過程中,一個關鍵步驟是在大灣區實現職業資格互認,這將確保工人的技能在最需要的地方獲得認可。創造更大的人才庫也會讓香港的管理者受益。
最終,該體系將促進廣東、香港和澳門之間的人力資源政策互惠。廣東的自貿區已經在推動職業資格和行業標準互認,大灣區的其他地區現在應該加以效仿。
當然,必須兼顧勞動力流動與勞動力支持。整個大灣區的社會福利一體化——比如通過打造更多無縫銜接的醫療保健和教育服務——是鼓勵香港和澳門年輕人在廣東尋求就業和創業機會的關鍵。
毫不奇怪,銀行和金融部門也在大灣區的發展中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銀行公會和香港銀行學會在一份聯合發佈的文件中表示,它們需要具備大灣區銀行業務知識的人才來支持該行業的增長。
作為對策,香港銀行學會啓動了相關認證計劃,以支持銀行業員工在客户需求、法律要求和市場運營方面對大灣區的瞭解。
人才的自由流動將是粵港澳大灣區取得成功的主要動力之一,有助於該地區在後疫情時代引領全球商業和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