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被掩蓋的亞裔歧視

“我真的很震驚,也很憤怒。”這是49歲的韓裔美國人崔先生在看到亞特蘭大槍殺案時的第一感受。“必須將兇手繩之以法。”他對新京報記者表示。

當地時間3月16日,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地區三家按摩院發生槍擊事件,共造成8人死亡,其中6人為亞裔女性。21歲的白人男子羅伯特·亞倫·隆(Robert Arron Long)當天就被捕,他被控8項殺人罪和1項嚴重傷害罪。

新冠疫情之下,美國各地針對亞裔的暴力行為加劇,各種欺辱、謾罵、攻擊層出不窮。亞特蘭大的這次槍殺案則引爆焦點。過去幾天內,美國多地爆發了大規模的反亞裔歧視遊行,許多人高呼“停止仇恨亞裔”。

在美國,被掩蓋的亞裔歧視

反亞裔歧視集會。受訪者供圖

美國總統拜登18日下令所有聯邦政府機構降半旗,悼念亞特蘭大的遇害者。非裔、亞裔副總統哈里斯發聲譴責了亞特蘭大的暴力事件,還有許多亞裔政客、學者、民間團體也紛紛發聲,呼籲停止對亞裔的仇恨。

對於一向沉默的亞裔,這一次的發聲顯得尤為難得。但多名亞裔美國研究學者指出,美國的亞裔歧視由來已久、根深蒂固,亞裔在美國一直是“新移民、外來者”,此次亞特蘭大槍擊事件和隨之引發的大規模抗議能否改變美國亞裔歧視的狀況尚難判斷,而美國要徹底消除種族主義的“癌症”更是遙遙無期。

難判的仇恨犯罪

雖然8名遇害者中6名為亞裔女性,但目前亞特蘭大檢方尚未對隆發起仇恨犯罪訴訟。

美國法律政治學者、律師張軍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目前來看,隆殺人罪成立幾乎毫無疑問,他要麼會被判死刑,要麼會老死獄中。但目前的焦點在於,隆的罪行是否會被定性為仇恨犯罪(hate crime)。

去年之前,佐治亞州是美國僅有的四個沒有仇恨犯罪法案的州之一。但在“黑人命貴”運動浪潮下,佐治亞州於去年6月通過了仇恨犯罪法案。根據這項法案,如果嫌疑人被證實作案動機和受害人的種族、膚色、宗教信仰、祖籍國、性別、性傾向、心理或身體殘疾等有關,他將獲得額外的刑罰。

在亞特蘭大槍擊案中,8名受害者中7名為女性,6名為亞裔女性(4名韓裔、2名華裔)。輿論普遍認為,槍手的作案動機和種族、性別相關,這是一起針對亞裔女性的仇恨犯罪。

但隆本人否認他是針對亞裔羣體。據CNN報道,隆對亞特蘭大警方表示,他作案是因為有“性癮”,目的是為了消除按摩院內的“誘惑”。亞特蘭大警方在聲明中表示,將以殺人罪和嚴重傷害罪起訴隆,但未透露是否會以仇恨犯罪起訴隆。

張軍指出,亞特蘭大這起案件能否作為仇恨犯罪來處理,目前尚難下定論,因為官方還在調查這起案件。檢方在決定是否以仇恨犯罪起訴時,需要調查隆是否有種族歧視的前科,是否曾表現出歧視亞裔、不尊重女性的觀點或行為,如果證據是確鑿的,那麼會以仇恨犯罪來處理。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檢方也會比較謹慎。

這起案件最終是否會作為仇恨犯罪案件來處理,對於亞裔的抗爭具有很大的象徵意義。

張軍認為,亞特蘭大的這起事件至少起到了兩個方面的喚醒作用:一方面喚醒了美國的亞裔羣體,讓亞裔不再繼續做“啞裔”,而是站出來反抗、發出自己的聲音;另一方面則喚醒了美國的主流社會,讓美國主流社會關注到亞裔歧視的問題,共同反對亞裔歧視。

激增的反亞裔暴力犯罪

為什麼説這次抗議是一次“喚醒”?

因為在美國少數族裔反抗種族歧視的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因非裔遇害而掀起大規模抗議的浪潮。但同樣經常性遭受種族歧視和仇恨犯罪的亞裔,卻鮮少引發全社會的關注。

美國西北大學非裔美國人和亞裔美國人研究副教授妮塔莎·塔馬爾·莎瑪(Nitasha Tamar Sharma)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在美國,“種族”一詞某種程度上已經被一分為二——非黑即白。當提到“種族”這個詞時,大部分美國人想到的可能只有非裔黑人。也因此,提到種族歧視,大家關注到的都是非裔遭歧視,亞裔歧視則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

然而事實是,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一直存在。

美國著名華人民權活動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王靈智(Ling-chi Wang)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和非裔羣體一樣,亞裔或者説華裔羣體一直以來都是被壓迫、被噤聲的。但由於這個羣體規模沒有那麼大,他們沒有辦法對歧視和不公正進行大規模的反抗。而沉默和不反抗,某種程度上又助長了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

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以後,美國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案件更是大幅增加。加州大學聖貝納迪諾分校仇恨和極端主義研究中心此前發佈的報告顯示,過去一年,美國16個主要城市中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增加了150%,其中紐約市增長了833%。

反亞太裔歧視的美國非營利組織Stop AAPI Hate近期發佈的統計數據則顯示,從2020年3月19日至2021年2月28日,全美範圍內共報告3795起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

在這些報告的案件中,68.1%的受害者受到了言語騷擾和謾罵,11.1%的受害者遭受直接的人身攻擊。發生案件的場所包括商業場所、街道/人行道、公園、公共交通等公共場所,也有網絡等虛擬場所。

Stop AAPI Hate指出,這些還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很多或輕或重的仇恨犯罪並未上報。但這些數據顯示的是,疫情之下,全美範圍內的反亞裔情緒高漲。所以近段時間以來,走在大街上的泰裔老人被推倒後身亡、搭乘地鐵的菲律賓裔女性被掌摑、走在路上的華裔被謾罵“滾回你的國家去”等惡劣事件層出不窮。

直到3月16日的亞特蘭大槍擊案造成6名亞裔女性死亡,針對亞裔的暴力犯罪引發全美關注。

在美國,被掩蓋的亞裔歧視

反亞裔歧視集會。受訪者供圖

悠久的亞裔歧視歷史

“疫情之下針對亞裔的暴力、騷擾增加,是美國種族主義故事的延續。”《哈佛公報》3月24日直接指出。

美國的種族主義從1776年建國開始就一直存在着。王靈智稱,種族主義是美國“難以治癒的癌症”,這不僅體現在針對非裔黑人的種族歧視,也體現在對亞裔長久以來的歧視。

19世紀中期,大批中國勞工湧入美國。雖然他們在美國西部大開發中奉獻了自己的力量,卻被認為“搶了白人的工作”。針對亞裔的侮辱、謾罵、攻擊一直存在,美國政府甚至一度將排華寫入法律。

1871年,美國洛杉磯華人大屠殺事件曾震驚世界。當年的10月27日,數百名白人男性暴徒衝進洛杉磯唐人街,襲擊、搶劫並殺害當地華人居民,大約有19名華人移民遇害。騷亂過後,8名暴徒被判2-6年監禁,後又被全部釋放。

1882年,美國的反華情緒達到高潮。當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十年內禁止華人移民美國,否則將遭到監禁或驅逐。法案還剝奪了華人移民獲得美國公民身份的權利,讓已經在美國定居的華人也被孤立。這是美國第一部針對特定族羣的移民法案。

《排華法案》在1934年被廢除,但其在美國社會留下的影響力卻一直持續着。譬如在加州,華人禁止與白人通婚的規定一直到1948年才被廢止。除了排華之外,美國於1924年通過限制日本移民的法案,還有針對中東、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的移民限制法案。

莎瑪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相比於建國前就一直存在的非裔黑人,亞裔在美國人心中是一種不同的敍事——那就是,亞洲人永遠都是新移民,是外國人。亞裔美國人被視為文化外來者,而不是已經在這個國家有着上百年曆史的存在。

目前,亞裔美國人佔比大約為5.6%,在一些亞裔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和州逐漸有了更強的政治影響力。但是,美國社會對於亞洲人的刻板印象仍在,如亞洲人都是沉默、順從的,他們不參與政治行動及其他活動。所以,雖然長期遭受種族主義的侵害,但亞裔一直被忽視着。

王靈智指出,美國政府和媒體將華裔羣體塑造為“少數族裔楷模”,並以此譴責非裔美國人“懶惰”,不像華裔一樣願意學習、努力工作。但一個可悲的事實是,華裔美國人和非裔美國人一樣都遭受着白人社區和政府的不公對待,華裔和所有亞裔都是美國種族主義的受害者。

在美國,被掩蓋的亞裔歧視

反亞裔歧視集會。受訪者供圖

被“物化”的亞裔女性

在遭受歧視的亞裔羣體中,女性面臨的問題尤為嚴峻。

Stop AAPI Hate報告指出,在其統計的亞裔歧視案件中,女性受害人佔比超過2/3,遠高於男性。

亞特蘭大槍擊案也可見一斑。嫌疑人隆自稱,他在三家按摩院開槍的原因是他有“性癮”,要消滅來自按摩院的“誘惑”。分析人士指出,這事實上體現了一些人將亞裔女性和性工作者相關聯的心理。

莎瑪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美國社會一直以來都將亞裔女性視為性對象,覺得她們的存在就是為了滿足白人男性的慾望。這也有其歷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亞太地區建立軍事基地,導致很多地方形成了特殊的性經濟,迫使很多亞洲女性成為了被剝削的性工作者,尤其是韓國、越南等。

事實上,美國曆史上曾專門出台了針對中國女性的移民限制法案,也就是1875年通過的《佩吉法案》(Page Act)。該法案禁止中國女性移民進入美國,並將亞裔女性視為性工作者的代名詞。

由此發酵而來的則是,白人男性通常會給亞裔女性貼上“温柔、順從、有異國情調”等標籤。而在美國的影視作品中,亞裔女性則被刻畫為無能、脆弱的外國人,充滿異國風情的美女殺手,甚至是“郵購新娘”。

這些刻板印象在美國社會中一直延續着。即使亞裔女性的學歷在提高,但其面臨的職場“玻璃天花板”仍然非常明顯。還有很多亞裔女性只能做臨時性的、工資非常低的工作,疫情下失業率也要高於其他羣體。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亞裔美國人研究教授Elaine Kim認為,亞特蘭大槍擊案的槍手可能不僅有“性癮”,同時還有一種將亞裔女性視為性對象的幻想。因此,很多人認為,這起案件不僅是種族主義的表現,也是性別主義的體現。

美國問題的“替罪羊”

美國亞裔歧視的背後,是美國經常性地將亞裔作為國內問題的“替罪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大約有12萬在美國的日裔移民被集中拘留,其中有62%是具有美國國籍的美國公民。

上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陷入衰退,日本汽車行業崛起,一名美籍華裔在底特律被兩名失業汽車工人打死,原因是他們認為他是日本人。

正在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的鈴木告訴新京報記者,他在美國已經近20年,但沒有因為膚色遭到過歧視。不過,他的一些日裔教授1980年代至1990年代之初到美國學習時,曾面臨着種族歧視的問題,因為當時日本和美國之間有着嚴重的貿易衝突。

莎瑪認為,針對亞裔的暴力行為加劇,是美國反亞裔種族主義的一種具體呈現。這一點在新冠疫情期間變得尤為明顯:一方面,很多美國人將疫情歸罪為中國;另一方面疫情導致經濟動盪、失業率加劇,很多人將亞裔作為美國國內這些問題的替罪羊。

在波士頓居住多年的王先生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去年新冠疫情暴發不久後,美國國內針對亞裔的攻擊事件就經常出現。但之前的攻擊是比較零碎的,攻擊的對象大部分都是亞裔老年人,或者是收入較低、生活在比較邊緣地帶的一些亞裔。

“事實上,雖然亞洲多國移民都有遭受攻擊,但很明顯,他們真正的目標是華裔。”王先生認為。美國疫情暴發後,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多次稱新冠病毒為“中國病毒”,這使得很多美國人認為中國應該為美國的嚴重疫情負責。而在他們眼中,東亞裔的長相都是一樣的,所以會無差別地攻擊黃種人,很多人在攻擊時都會説“滾回你們中國去”。

王靈智也認為,一些美國人攻擊的目標很明確是華裔。美國對華人的擔憂和憎恨可以追溯到18世紀美國建國之初。此後幾百年間,這些擔憂和憎恨時不時會浮現出來,就像現在正在經歷的一樣。

“我認為,美國反華、反亞裔暴力升級的真正原因就是美國對中國發起的所謂‘新冷戰’,背後則是他們阻止中國崛起的決心。”王靈智表示,從2008年奧巴馬政府提出“重返亞洲”開始,美國就開始使用經濟、政治、軍事等手段來遏制中國崛起。尤其當中美雙方關係惡化時,華裔和其他亞裔就成為恐懼、不信任、仇恨的對象。

特朗普上台之後,這一情況尤其明顯。

王靈智指出,特朗普強調“讓美國再次偉大”、“美國優先”,事實上就是利用美國中產階級的恐懼、焦慮和不滿,然後通過媒體和社交平台煽動種族歧視,讓其他國家成為美國問題的“替罪羊”,而中國則是特朗普的頭號“替罪羊”,不管是貿易、經濟還是疫情,都歸罪於中國。

拜登的“譴責”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亞特蘭大槍擊案後,美國主流社會的譴責聲不斷。

美國總統拜登和副總統哈里斯19日到訪亞特蘭大,其間與亞太裔議員、亞裔社區領導人等舉行會面,以示對亞裔的支持。

拜登當天表示,“去年,太多亞裔美國人每天醒來,或是走在大街上時,都在擔心着自己和家人的安危……他們被攻擊、被騷擾、被指責、被當成替罪羊”。

有着亞裔和非裔血統的哈里斯當天也直言,“種族主義在美國是真實的且一直存在,仇外心理、性別歧視在美國也是真實且一直存在的……無論何時何地,我們將始終反對暴力、歧視和仇恨犯罪”。拜登政府還表示,將盡快通過《新冠仇恨犯罪法案》,以防止暴力事件繼續發生。

拜登在競選時就曾表示,他將組建一個最多樣化的內閣,提名了眾多非裔、拉丁裔部長人選。但是,他的內閣中還是缺少亞太裔代表。也是因此,伊利諾伊州泰裔參議員塔米·達克沃斯和夏威夷州日裔參議員廣野慶子此前曾表示,將在參議院表決時反對拜登的內閣提名。不過,在白宮宣佈增加一名亞太裔聯絡人後,兩人改變了態度。

王靈智認為,美國多方聲音譴責亞特蘭大的槍殺事件,抗議全美範圍內的種族暴力,這是好事。但是,若是不能解決根源上的問題——也就是中美之間的矛盾衝突,這些聲音很快會被弱化、被遺忘。

“美國兩黨在遏制中國上態度是一致的,他們攻擊中國的言論和遏制中國的做法帶動了美國國內的反華、反亞種族主義情緒,並進一步引發種族主義暴力襲擊。”王靈智説,譴責種族暴力歧視只是讓這些政客免除自己煽動種族敵對的責任,對於從根源上解決種族歧視問題沒有任何幫助。

亞裔不再當“啞裔”

在亞特蘭大槍殺亞裔事件發生後,美國多地爆發了反亞裔歧視遊行抗議。在剛過去的週末,亞特蘭大、紐約、芝加哥、舊金山、波士頓等地民眾走上街頭,高呼“停止仇恨亞裔”。

在美國,被掩蓋的亞裔歧視

反亞裔歧視集會。受訪者供圖

王先生參加了他所住小鎮舉辦的抗議活動。他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上週末,波士頓幾乎所有亞裔/華裔人口占比較大的鎮都舉行了活動,抗議亞特蘭的槍擊案、反對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我們還是希望大家能站出來發聲,讓全社會都意識到這個問題,這樣才能獲得更廣泛的支持。”

在美國已待了近20年的崔先生沒有參加上週末的抗議活動。但他表示,如果亞特蘭大槍擊案沒有得到合理的處理,他會參加後續的抗議活動,直到獲得正義。

在被問及此次大規模的反亞裔歧視抗議是否會改變美國的亞裔歧視時,崔先生表示,“我認為抗議是有作用的。因為如果我們持續保持發聲,譴責這種暴力行為,那麼亞裔的狀況會得到更多的關注,種族歧視將得到緩解”。

張軍則強調,如果此次事件能夠喚醒美國的亞裔羣體不再繼續做“啞裔”,而是能夠勇於發出自己的聲音,同時巧妙地聯合其他少數族裔甚至白人社羣,那麼即使不能一次性徹底解決亞裔歧視的問題,也可以壓制這種歧視,喚醒美國主流社會對亞裔族羣的關注,減少針對亞裔的暴力犯罪行為。

事實上,此次抗議浪潮中,很多亞裔羣體提出一個口號,那就是不要再當“啞裔”。要改變遭到歧視沉默以對、面對暴力不願上報、偶爾抗議也被忽略的狀況。

王靈智呼籲亞裔羣體團結起來,利用任何必要的手段站起來反擊。“保持沉默不僅僅是對種族主義的縱容,更會進一步鼓勵暴力和仇恨。”

但美國的種族主義問題能解決嗎?

張軍認為,這個問題一時半刻很難解決,“就像針對非裔的歧視,即使已經出現了第一位黑人總統,情況也沒有得到徹底的改變”,“在亞裔歧視問題上,目前還是需要喚醒亞裔、喚醒整個美國社會,之後在族羣的交融中尋找平衡”。

王靈智認為,種族主義根植於美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中,這是白人至上意識形態的必然結果。要徹底消除種族主義和白人至上的意識形態,美國首先得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歷史、文化和社會,撤銷那些深入到民族認同和意識中的東西,重新建構一個基於尊重、平等、正義的社會。

“我不知道種族主義是否可以徹底消除,但這應該是所有美國人的目標,也是所有美國人的責任。”

新京報記者 謝蓮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趙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439 字。

轉載請註明: 在美國,被掩蓋的亞裔歧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