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尾蛇,美國文化的複雜符號

【環球時報記者 孟憶文】3月12日至14日,美國得克薩斯州斯威特沃特市舉辦了一年一度的圍捕響尾蛇慶典。在這個全球最大的響尾蛇圍捕活動上,數萬條蛇在人們的歡呼聲中被斬首、剝皮,場面十分血腥。一些民眾將該活動視為當地的文化遺產,但動物保護者卻呼籲禁止這樣殘忍的殺戮。其實在美國曆史上,響尾蛇是一種特殊且複雜的文化符號。在獨立戰爭之前,這種善於反擊的動物代表着北美殖民地對英國的反抗。不過在現實中,這種危險的動物又處於“人人喊打”的境地,大量被虐殺。響尾蛇在文化上和現實中的“冰火兩重天”遭遇令人唏噓。

“響尾蛇小姐”選美吸引眼球

今年春天,美國得州的響尾蛇沒能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在美國新冠肺炎疫情依舊嚴重的情況下,得州3月10日放鬆了疫情防控措施,允許商業活動完全開放。這讓今年的響尾蛇圍捕活動得以繼續進行。

斯威特沃特市的圍捕響尾蛇慶典是得州的年度盛事,今年是該市連續第63次舉辦該活動。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今年的活動依舊吸引了上萬人蔘加。要知道斯威特沃特市的人口也才1萬出頭,可見這一活動的火爆。

事實上,並非只有斯威特沃特舉辦圍捕響尾蛇的活動。美國中西部、南部的多個州都有這樣的風俗。響尾蛇是美國最常見的毒蛇,歐洲移民初到北美墾荒時,經常有人和牲畜被咬傷或咬死,因此從18世紀開始,美國一些地區開始舉辦圍捕響尾蛇的活動。人們發明了各種“引蛇出洞”的方法,包括向蛇洞裏灌汽油。

從一定程度上説,捕殺響尾蛇活動是北美殖民史、拓荒史的縮影。不過,隨着社會的發展,這一活動從起初的防禦目的,逐漸演變成有組織、有規模的娛樂慶典。在各地中,斯威特沃特市的圍捕響尾蛇慶典最為知名。

慶典活動內容“豐富”,有響尾蛇捕獵賽、烹飪賽、大胃王比賽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響尾蛇小姐”選美比賽,也叫“耍蛇小姐”選美大賽,當地16歲至19歲的女孩都可以參加。與其他選美不同,這一賽事除了比相貌和裝扮外,更注重比拼“勇氣”。選手需要用刀斬下蛇頭,並將蛇剝皮,以此證明她們的英勇。這個選美的經典畫面就是一名妙齡少女手持長叉挑起被斬殺的響尾蛇。

爭議頗多

圍捕響尾蛇慶典現場可謂恐怖與血腥並存。據統計,每年舉行活動時,斯威特沃特市會捕捉兩噸多的蛇。評審們會測量它們的重量和長度,之後將毒液取出。這些蛇大部分都會被斬首。經過處理的蛇肉會被製作成各種食物分發給現場觀眾,剩下的蛇皮會被出售,或是製成裝飾品。

活動現場到處可見蛇血。在牆壁上,滿是帶血的手印。這都是參與者將響尾蛇剝皮後,在牆上留下的“勝利”標誌。當一條又一條的響尾蛇被斬首時,圍觀的羣眾,包括兒童,會不斷髮出尖叫和笑聲。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這項活動飽受爭議。批評人士認為,這種殘忍的屠宰現場對未成年人沒有什麼教育意義。不過主辦方認為,通過這類活動能夠讓青少年識別毒蛇,並克服人們對蛇的恐懼。此外,這一慶典早已成為當地重要的經濟來源,每年能創造大約830萬美元的收益。

很多人以得州等地區響尾蛇“氾濫成災”為由,每年舉行圍捕這種動物的活動。不過官方數據顯示,美國每年因被蛇咬傷而死亡的人數不足5人,其中還包括那些拒絕就醫以及被自己養的毒蛇咬傷的人。此外,使用汽油捕捉響尾蛇不但讓響尾蛇數量下降,而且也污染了周邊的土地和地下水,還有350多種野生動植物受到影響。一些地區已經着手改變。佐治亞州克拉克斯頓市從2012年起停止舉辦圍捕響尾蛇活動,取而代之的是“響尾蛇和野生動物慶典”,讓民眾瞭解響尾蛇的安全常識和習性。

複雜的文化符號

響尾蛇是北美殖民地時代文化的代表。1751年,美國國父之一本傑明·富蘭克林提出了一個頗具諷刺意味的建議:殖民地可以在英國各地分發響尾蛇,以此“報答”英國將罪犯運送到北美大陸。1754年,富蘭克林在《賓夕法尼亞公報》發表了一幅名為“加入或死亡”的政治漫畫,在畫中將北美各殖民地描繪成碎成幾段的蛇,以此象徵各個殖民地的分裂狀態。他還同時發表了文章,呼籲各殖民地聯合起來對抗外敵。之後美國軍事將領克里斯托弗·加茲登設計了著名的“加茲登旗”:旗幟以黃色為底,上面盤曲着一條響尾蛇,旁邊配有文字“別踩我”。這面旗幟被認為是美國最早的國旗之一。《旗幟:美國傳記》的作者、歷史學家馬克·勒普森認為,這條警告敵人不要挑釁的蛇,象徵了北美殖民地英國統治的反對,以及對獨立革命的支持。

不過隨着美國社會的發展,這個響尾蛇圖案逐漸有了新的含義。在20世紀70年代時,它成為自由意志主義者支持小政府和個人權利的象徵。2001年“9·11”恐怖襲擊發生之後,加上後來茶黨的興起,這幅圖案被用來表達敢於反抗和蔑視外界的“精神”。截至2018年,阿拉巴馬等10個州允許司機使用這幅圖案做車牌。不過後來,這個圖案又成為種族歧視、極右翼和擁槍主義的代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25 字。

轉載請註明: 響尾蛇,美國文化的複雜符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