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森碟過12歲的生日,田亮在微博曬出照片,並配文:
每個爸爸都是這樣,一邊盼望着孩子長大,一邊又捨不得孩子那麼快長大。
其中最讓我動容的是照片裏的那一排證書。
這些證書不是什麼才藝證明,也不是獲獎證書,而是捐贈證書。
原來森碟用自己的壓歲錢,還有平時做家務賺取的錢,捐贈了圖書館一角,還為基金會捐款。
真是一個可愛又善良懂事的女孩子。
在生活中,森碟經常做一些家務,有時田亮剛起牀,就看見森碟帶着弟弟在陽台掃地;
有時攝影棚節目錄制結束,森碟也會幫工作人員一起打掃地上的垃圾。
還記得當時上節目時,她才五歲,就能拎菜、洗菜、挖土……
如今12歲的森碟,已經長成一個大姑娘,從小做家務的習慣,一直讓她自覺保持高度自律。
不但功課優秀,還熱衷於健身、小提琴、衝浪、打網球等,真是多才多藝!
網友驚呼:田亮,你到底怎麼養的女兒?
田亮之前分享過,希望孩子能夠在做家務中,體會到勞動的快樂,學到生活的技能,還能體會到父母的不易,何樂而不為呢?
田亮這招育兒術,真的太“心機”了!
1、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調查發現:
相比不會做家務的孩子,會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27倍。
27倍是什麼概念?
你孩子數學不及格,孩子同學回回考滿分。
同樣的學習時間,別人家的孩子僅僅因為做家務,就把你的孩子甩在身後。
芒果台綜藝《少年説》中,一個男孩喊話媽媽:“你能不再逼迫我做家務了嗎?”
媽媽一口拒絕:
為了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引導孩子做家務是必要的。
但有調查顯示,中國小學生每天勞動時間只有12分鐘。
對比美國小學生平均每天勞動時間1.2小時,韓國小學生0.7小時,中國的孩子生活在一個缺乏獨立生存條件的環境裏。
中國家長總覺得,孩子還小,家務離他們還很遠,但沒有一個孩子,是一夜之間就變得很愛做家務的。
只要父母引導得當,家務也可以是一種遊戲,孩子適當做家務不但不會耽誤學習,還能挖掘更多的自我成長樂趣。
霍思燕的兒子嗯哼,小小年紀就很有做家務的主動性。
他想幫媽媽做“果汁”,直接把水果丟進清水裏,以為“果汁”就做好了,自信滿滿端給霍思燕。
霍思燕喝了一口沒味道的清水,誇讚“好喝”。
這句誇獎讓嗯哼動力十足,他繼續“做果汁”,翻來覆去的鼓搗、嘗試。
直到嗯哼差不多嘗試膩了,霍思燕才引導他使用榨汁機。
成功做出果汁的那一瞬間,嗯哼的表情彷彿艱難探索未知的勇士,終於發現了寶藏一般,充滿了驚喜和感動。
在霍思燕的引導下,嗯哼把做家務當成一件有趣的事。
吃完飯後,他自覺幫媽媽收碗、倒垃圾、擦桌子,表情十足投入,一點也沒表現出不樂意。
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説過:
“一個人不做家事,他今後怎麼做天下事,他今天連碗都不洗,他怎麼能知道爸媽的辛苦,所以孩子一定要在家裏做家務。”
一個能夠自覺做家務的孩子,將來也能順利獨立生存。
想讓孩子未來贏在起跑線上,喜歡上做家務是最好的方法。
2、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75年的著名研究發現,那些愛做家務的孩子,擁有更多的幸福感,也更容易獲得成功。
他們的失業率、犯罪率,甚至是離婚率,都低於不愛做家務的孩子。
看到一則震碎三觀的新聞:
一位48歲的海歸名校博士生,回國後一直不願工作,有手有腳身體健康,卻吃住都靠母親。
他的母親已經80歲了,患有尿毒症,每月治病都是一筆不菲的開銷,本來指望兒子學成歸來,給自己一個依靠,沒想到奔五的兒子還得靠娘生存。
為什麼他不願工作呢?因為工作太累了。
從小到大連碗都沒洗過的博士,怎麼可能一夜之間學會獨立生存?
母親好説歹説,兒子就是不肯獨立,每月指望母親給點生活費,打死都不去工作。
眼看着日子快過不下去了,母親只能把兒子告上法庭。
她嘆氣説:
考上名校又怎樣呢?
沒有獨立生存能力,照樣垮得一塌糊塗。
你以為孩子的失敗是偶然,其實失敗是必然的。
積木成林,水滴石穿,小時候穿不好一件衣服,長大後也走不穩人生的路。
閨蜜的孩子8歲了,為了讓她好好學習,自己承包了所有家務。
結果一次運動會長跑上,孩子頭繩斷了不會扎頭髮,只能披頭散髮回到家,哭着説:
閨蜜這才意識到,相比同年齡的孩子,自家娃的生活自理能力太差了,即使學習成績不錯,還是會感到自卑,甚至被其他孩子排擠、嘲笑。
孩子還小時,幾乎每對父母都會操心:
孩子碰壞了怎麼辦?孩子傷着自己怎麼辦?孩子耽誤了學習怎麼辦?
為了解決孩子可能遭遇危險的焦慮,乾脆不讓他們做任何事情。
結果孩子長大後,父母操心的問題就變成了:
孩子不會做飯怎麼辦?孩子不會打掃房間怎麼辦?孩子啥都不會做怎麼辦?
在父母過度的保護下,孩子的肉體發育了,心靈卻停留在6歲,他們失去了照顧自己的念頭,成了一個需要父母一口一口餵飯的巨嬰。
《特別狠心特別愛》的作者説:
千萬別捨不得帶孩子做家務,必要的勞動鍛鍊,能讓孩子的腦前額葉發育健全,成年後處理生活和人際關係更加順利。
而缺乏獨立生存能力,成績再好也不容易成功。
做家務和學習並不衝突,適當做家務能讓孩子動力十足,所以真正優秀的孩子,往往是學習和勞動兩手抓、兩手都硬。
3、
那麼,如何引導孩子做家務呢?
給孩子制定關於做家務的規則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一次訪談中,透露教育孩子的秘訣,是制定關於做家務的家規,要求孩子必須完成。
比如:
一定要自己鋪牀;自己的事一定要自己做;玩具房一定要保持乾淨;一定要幫父母分擔家務……
即使住在白宮也不例外,每當完成家務,奧巴馬都會獎勵女兒一美元。
得益於此,奧巴馬的兩個女兒從小就能很好地權衡勞動和學習,如今不但考上名校,人際關係良好,還收穫了理想的愛情。
瞭解孩子成長髮育情況,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1歲的幼兒和12歲的兒童,處在不同的生理心理發展階段,為了保護他們的自信和安全,必須配合孩子的發展階段,只安排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
比如:教1歲孩子關門、關燈;教2歲孩子收垃圾、拿東西;
教3歲孩子疊襪子、掃地;教4歲孩子整理書架、澆花;
教5歲-8歲的孩子擦桌子、拖地,嘗試簡單安全的菜譜、疊衣服、梳頭髮……
教9-12歲的孩子打掃房間、洗衣服、獨立寫作業......
父母要根據孩子的成長情況,設置合理的家務,引導孩子從小學會生活技能,再小的事,只要學會了,都能讓他們受益一生。
當孩子掌握了做家務的基本能力後,再逐漸分配給孩子更有挑戰性的家務活。
父母用平和的心態引導孩子
教孩子做家務的過程中,最難的不是教會孩子做某件事,而是在教的過程中父母始終保持耐心,控制好情緒。
有時父母並非出於憤怒,而是擔心焦慮孩子做不好事,脾氣不由自主爆發了,這時候父母也不必過度自責。
為了避免孩子因為害怕搞砸事情被父母責罵,對做家務敬而遠之,耐心和孩子溝通,告訴他自己生氣是因為擔心,不是責怪,孩子是能夠理解的。
給完成家務的孩子一些鼓勵和獎勵
如果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家務,一定要及時給與孩子一些鼓勵和獎勵;
比如:誇獎孩子的認真態度、買一件新的小玩具、整理一次房間准許玩一小時遊戲、幫媽媽做大掃除就獎勵十塊錢……
孩子不一定能看到做家務的潛在好處,如果逼着他做不樂意的事情,孩子難免會產生情緒;
如果用金錢來刺激孩子做家務,又難以培養出真正的主動性。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精神獎勵+物質獎勵交替。
把做家務變成一種遊戲,彷彿巧克力盒子,每次打開都有不同口味的驚喜,從而讓孩子從勞動中體會到樂趣,打從心底認可家務的價值。
教育專家詹文玲説:
對孩子來説,做家務不只是學習一門技能,更是和父母的相處點滴。
如果孩子做家務的回憶是愉快而温暖的,成年後回想起來,不但對獨立生活充滿自信,也會為自己有一對明智優秀的父母感到自豪。
所以,別再用“學習好就行”阻止孩子成長了,在安全的範圍內,讓孩子放手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