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別的孩子玩,輸了就開始生氣、扔東西;
看電視看個沒完,強行關了就大哭大鬧;
喜歡的玩具沒有買到,就坐地嚎哭不止;
喝水必須要用自己的水杯,拿給TA礦泉水就大叫;
……
自閉症孩子的情緒問題,像一顆隨時會爆炸的炸彈,搞得家長提心吊膽,卻又不知所措。
01情緒爆發的原因及針對策略
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前事性干預:讓孩子學會自己用正確的語言提要求。
如,孩子喜歡吃餅乾,那麼我們可以把餅乾放在自己手裏,當孩子想伸手拿餅乾時,家長要用語言輔助孩子説“我要餅乾”,孩子説完才可以把餅乾給孩子。這樣反覆練習,逐漸過渡至物品不在眼前,直至孩子可以獨立表達。
◆後果性處理:等孩子發完脾氣,安靜下來後,再教孩子用恰當的語言提要求。
注意,這裏有一個誤區——千萬不能在孩子爆發情緒時,給予孩子想要的物品或活動。
所謂的“哄孩子”,只是孩子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然後暫時性地結束這種不好的情緒,但在往後的生活中,孩子依舊會通過哭鬧等不恰當的方式提要求。因此,這種不好的行為不但不會減少,甚至會被強化。
刻板行為被改變
◆增加活動及玩具的多元化。
每一種玩具都會有一種最平常的玩法,但是沒有人規定固定的玩法。我們要多與孩子互動,在玩耍的時候,嘗試去展示活動或玩具的多種玩法,打開思路,帶着孩子一起去玩,這樣不僅能夠避免刻板行為的發生,而且也鍛鍊了孩子創造性的思維。
比如説“小恐龍玩具”,都知道它會“咬人”,平常我們都會拿它追着孩子玩。其實你也可以讓它和烏龜賽跑,也可以讓它坐在火車上快速地跑,掉下來的那一刻做一個誇張的表情,然後“哎呀”一聲。這樣不僅有趣,會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還會增加互動。
◆差別強化兒童自發行為的多樣性。
如果孩子自發地出現了多樣性玩法,家長務必要給予強化。這裏是強化孩子被改變的行為,也就是“孩子沒有總是用同一種方式進行遊戲”。
還有些小朋友需要輔助進行不一樣的玩法,如果孩子沒有出現很強烈的反抗或情緒時,也一定要給予強化,因為孩子已經開始接受不一樣的事物了。
無法接受失敗
◆尋找替代行為。
有些小朋友不能夠接受自己的失敗,他們覺得失敗是不好的,這些孩子只要失敗了,就會出現情緒爆發。
這種現象在生活中很常見,我們可以從失敗發生的時候尋找替代行為。比如在遊戲中,孩子沒有搶到好吃的,我們可以輔助他説“我也想吃好吃的,咱們再玩一次吧”這類表達。
◆逐漸增加失敗的次數。
在進行一些活動時,前期使孩子成功的次數多於失敗的次數,然後逐漸增加失敗的次數,降低成功的次數,及時強化其接受失敗的行為。
不能接受分享
◆對象:熟悉、喜歡的家人/同伴
這種情況下,各位爸爸媽媽需要創造環境,告訴孩子“分享”是很好的行為:“你看剛剛跟你玩的小朋友不也把好吃的分給你了嗎?”。在練習分享技能的時候,先讓孩子將物品分享給自己喜歡的、熟悉的,並且更容易接受的人開始。
◆物品:不喜歡的--中性的---喜歡的
如果孩子不可以直接將自己喜歡的物品分享給喜歡的熟悉的人,那就先分享自己不是特別喜歡的物品開始。
首先輔助孩子完成分享的動作,然後拿一個比分享物品更有價值的強化物,以表揚孩子的行為,並且逐漸提升分享物品的強化等級。
無法等待
◆使用強化物逐步延長等待時間
先使用非強化物(孩子不是特別喜歡的物品/活動),從等待一秒到等待三秒甚至更長的時間,慢慢拉長等待的時間。其中每一次延長等待時間的時候,一定要強化孩子“安靜等待”的行為。
◆及時強化等待的行為
當孩子的情緒沒有爆發的時候,我們可以教授孩子一些替代的行為。比如“我想休息一下再看書”。慢慢地,孩子會發現哭鬧、打滾、逃避這些方法都不管用,他們會逐漸使用替代行為,而不是通過負面情緒進行表達。
02怎麼幫孩子調節情緒?
提前發現困擾
身體不舒適、遇到困難、對外界過於敏感……這些都可能會讓自閉症孩子感到不適,並引發情緒問題。但是在不適值還沒有到達爆發點時,孩子一般是表現得沮喪、憤怒、難受、焦慮或過度興奮,而這些跡象都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
如果孩子可以進行簡單的交流,那麼我們或許可以得到需要的信息,如果孩子沒有表達能力,我們要經常檢查孩子的情緒,排除讓孩子感到不適的事物,幫助孩子減輕壓力,避免情緒爆發。
佈置舒適環境
屋裏刺眼的燈光、隔壁傳來的音樂、窗户外吹進來的風……這些在我們看來沒有威脅的存在,卻有可能造成自閉症孩子的極度不適。
所以,我們平常要多尋找孩子所處環境裏會引起孩子不適的東西,並儘可能解決這些問題。
宣泄情緒
成年人壓力太大時,會暫時把煩心事拋開,“一個人靜靜”。
同樣的,自閉症孩子也需要釋放一下壓力。比如抽時間帶孩子出去走走散散心、教孩子打沙發打枕頭這樣破壞性小又不影響別人的方式發泄、隨意畫畫寫日記、聽歌運動等等,都是好的方式。
隨身攜帶輔助工具
如果孩子的情緒不太穩定,那麼家長如果預料到孩子會隨時爆發情緒,就可以隨身攜帶一些輔助物品,例如感官玩具、孩子喜愛的書籍或視頻等,都可以緩解孩子潛在的情緒問題。
儘管我們不提倡孩子太多的接觸手機、電視等電子產品,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在手機上保存一段孩子喜歡的視頻,或許是解決孩子情緒問題的“救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