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五七 本報記者 劉小榮
近日,我省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工作2020年度考核成績正式公佈,九江市獲得全省第一名。
近年來,九江市持續鞏固“治髒、治亂、治堵”工作成效,深入推進“功能修補、生態修復、特色彰顯、美好亮化、治理創新”等行動,充分調動廣大市民的積極性,凝聚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強大合力--
善施“謀城略”
城建為民顯真情
把中心城區作為一個大景區來打造。在庾亮南路歷史文化街區廣場,只見3處浮雕栩栩如生地再現了潯陽古城的地理風貌、風土人情,該市將潯陽樓、鎖江樓、琵琶亭、煙水亭、九江洋街、庾亮南路歷史文化街區等景點一一串聯、握指成拳,按照5A級標準全力打造潯陽江景區,使人們身在城區,如臨景區。同時新城區建設方興未艾,芳蘭湖濕地公園、賽城湖綠道一期全面完工,潯陽古城、國際垂釣中心、江旅漁樂方舟等文旅項目正加快推進。一個個項目普惠百姓,一組組數據情暖民生。去年,全市新建城市主次幹道114條182公里,打通斷頭路65條,新增公共停車位4.4萬個;新建中小學校、幼兒園80所,體育場館22個,新建改造醫療機構、福利院、敬老院105個;改造棚户區1.2萬户、老舊小區133個、農貿市場113個;整治背街小巷860條、沿街立面143條;新建改造城市公園、小遊園、小廣場151個,新增城市綠道163公里。
繪就“美城圖”
呵護環境優生態
“水裏的問題,根子在岸上。”在老城區,一度雨污合流、污水入河、淤泥堆積,形成黑臭河湖。九江市堅持系統性思維,將水環境整治作為重點民生工程加以推進,大力推進黑臭水體治理項目建設,因地制宜持續改善城市水生態環境,傾力打造水清、岸綠、景美的宜居城市。
沐浴暖陽,漫步賽城湖南岸綠道,一橋一物語、一驛一故事,滿目湖光山色,令人心曠神怡。在新城區,昔日荒山野嶺變身生態綠道,總投資4.2億元的賽城湖南岸綠道項目沿線設置的10個服務驛站和7座景觀橋樑,成為展示九江城市形象的又一張亮麗名片。
生態環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作為全省唯一的臨江港口城市,九江市聚焦聚力長江共抓大保護,堅定堅決向環保突出問題宣戰,全力推動系統化治理、工程化減排、資源化利用。青山掩映,綠水長流,在長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時代考卷上,該市以嶄新的姿態奮力書寫“九江篇章”:近三年來,以打造“水美、岸美、產業美”的最美岸線為引領,共實施非法碼頭整治、入河排污口整治、黑臭水體治理、礦山整治復綠、小化工企業出清、垃圾焚燒發電等重大項目82個,總投資240多億元。
隨着一批批項目相繼建成、投入使用,其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逐步顯現。去年,該市PM2.5濃度均值為有監測記錄以來最低值;中心城區劣五類水體基本消除,鄱陽湖國考、省考斷面水質優良率均為100%,長江干支流全部達到Ⅱ類及以上水質,確保了“一湖清水入江、一江清水東流”。
念好“連城訣”
打牢基礎利長遠
高處謀局、實處落子。提升城市功能與品質,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遠之計。九江市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懷,既用心做好滿足羣眾生產生活的“短平快”項目,又大力推進為未來發展做鋪墊、增後勁的長遠項目。
聚焦五大組團佈局,九江市着力推動中心城區由“老兩湖”時代進入“新兩湖”時代。老城組團以城市更新、完善功能、改善環境為主,經開組團重點推進產城融合,鄱陽湖生態科技城、高鐵新區、賽城湖新城3個組團堅持“先保護再開發、先地下再地上、先基礎再功能”的原則推進開發建設,實施了地下綜合管廊、污水管網、主幹路網、公園綠道、高鐵樞紐、高鐵站房、“高改快”互通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累計完成投入200多億元。
老城區品質提升,“八里湖”日益繁榮,“經開區”產城相融,“鄱湖城”科技先導,高鐵新區未來可期……如今的九江中心城區,五大功能板塊同頻共振、齊書精彩。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幹字當頭提升城市功能與品質,久久為功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奮進中的九江必將再次驚豔世人……
記者手記:
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是惠民工程、利民工程。九江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為民建城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羣眾出行難、停車難、上學難、就醫難、買菜難等問題,優先實施一批事關羣眾切身利益的項目,切實增強人民羣眾的滿意度,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百姓更具幸福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