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產上網 先過安全關

如今,藉助短視頻記錄日常、偶爾帶貨,成為不少人的時興選擇。但細究起來,這裏頭或有法律風險。最近,一位四川的豬肉攤主遭到起訴,原因是其自制的香腸沒有食品標籤和生產許可證,買家要求“退一賠十”。對此,賣家倍感委屈:自制的土特產,哪能證照齊全?當地小攤都這麼賣,為啥上了網就不行?

土特產上網 先過安全關

該案件引發關注,很大程度在於其普遍性。近些年,電商春風吹遍鄉間田野,從臘肉、鹹菜,到蜂蜜、柿餅,不少土特產都上了網。相較於大規模商業化生產,很多家庭作坊自產自銷的食品,以地道的家鄉味、家常味吸引了不少擁躉。一來二去,這塊市場漸漸做大,如上述這般的法律糾紛也隨之而來。從雙方的申辯看,賣家講的是“情”,自己不過賺個小錢,“顧客願買就買,不買就算了”;買家講的是“法”,認為既然是正規網購,就有權要求安全保證。前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後者的要求確實也沒毛病。這份糾結,也正是土特產上網種種現實糾結的集中體現。

目前,該案件已被法院受理,如何判決我們不妨靜心關注,但這毫無疑問是一個重要提醒。鄉村電商方興未艾,想從小打小鬧變成正規產業,遲早要在生產銷售等環節標準化、制度化。針對食品小作坊生產,很多地方都已經拿出了具體管理辦法,總體來看,標準和要求比商業化生產都要低一些。比如,一般散裝食品只需標明生產廠家、產地、生產日期、保質期等信息即可,可以説給自產自銷留足了空間。那些有心嘗試電商的商販,既然要與技術接軌,就要肯鑽研、守規矩,這算是一種必需的學習成本。況且,不管到什麼時候,安全都是消費者的第一訴求。配齊相關標識信息,讓買家買得放心、吃得安心,不更有助於生意本身麼?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一些現實困難。比如,家庭作坊做的是小本生意,而進行食品生產許可認證的成本不低,不做不行,想做太貴,咋辦?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和電商平台伸出援手。一些地區通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土特產進行統一認證,減輕個體户成本壓力,不失為有益探索。未來,我們期望更多方面能夠正視這些具體問題,舉一反三,拿出一攬子解決方案,幫助更多土特產過好安全關。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06 字。

轉載請註明: 土特產上網 先過安全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