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國內激烈爭吵“這是誰的錯”,專家:發揮作用後成美國棄子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4日批評該國政府決定讓台當局以“台灣”名義開設“駐立陶宛代表處”是一個“錯誤”,他本人沒有就此事“得到充分協調”,進一步撕開了該國政壇因開設“台灣代表處”造成的裂痕。該國總理希莫尼特5日稱對總統的言論“感到失望”,執政黨多名政治人物駁斥瑙塞達,稱其對涉台代表處一事“早就知情”,“為何現在才説”。立陶宛最大反對黨領袖要求外長“必須在為時已晚之前辭職”。立陶宛工商界人士則呼籲政府儘快糾正錯誤,使對華關係正常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5日表示,認識到錯誤是正確的一步,但更重要的是採取行動。“中立關係受挫的是非曲直十分清楚。為自己的錯誤行為開脱,無助於問題的解決,也無助於中立關係的改善。”

立陶宛國內激烈爭吵“這是誰的錯”,專家:發揮作用後成美國棄子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資料圖)圖自台媒

“立陶宛的民意正在變化”

據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4日報道,瑙塞達當日接受採訪時表示,該國讓台灣在立陶宛設立代表處和在台灣設立代表處都不是問題,“錯誤不在於代表處的開設,而是名稱。外交部並未就這個名字與我協商。”他表示,代表處的名稱現在成了影響立陶宛與中國關係的關鍵因素,“我們必須處理這個後果”。

據立陶宛主流新聞媒體“15分鐘”4日報道,瑙塞達在當天的採訪中批評外交部門沒有充分評估對華政策的後果。他説,“必須承認,制定我們外交政策的一些人給他人的印象是:將外交政策想象成坐在窗邊的懶人沙發裏,通過窗子對外大喊某些外交原則。僅僅坐在懶人沙發裏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先通過窗子看清屋外的情況。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走出房間與盟友交談,使我們正在實施的外交政策原則得到支持。我們需要首先在歐盟成員國之間達成共識,並且還要與跨大西洋合作伙伴進行對話。”

瑙塞達還提及立陶宛政府在2021年5月宣佈退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框架(俗稱“17+1”)。他稱,“儘管立陶宛並沒有從‘17+1’合作中獲得多少好處,但立陶宛離開這個機制後,我們一直無法説服我們的其他夥伴(跟隨)。”

“立陶宛國內的政治與民意悄悄出現了變化。”“德國之聲”5日報道稱,瑙塞達的發言格外引人注目,因為當地民調機構近日的調查顯示,他是立陶宛目前最受歡迎的政治人物。而第二受歡迎的政治人物、反對黨社會民主黨的領袖布林凱維丘婕近日也公開批評立陶宛現任政府的對華政策。她表示,若她的政黨執政,她會決定讓台灣以“台北”而非“台灣”的名義開設代表處,“我們不會做出導致立陶宛陷入經濟戰中的決定”。布林凱維丘婕警告,中國與立陶宛持續惡化的關係可能會在2022年嚴重影響立陶宛的經濟。

誰該負責,各方甩鍋

立陶宛憲法規定,立為議會制國家。總統由公民直接投票選舉產生,任期5年,最多任兩屆。總統是國家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就重大外交問題做出決策,經議會同意任命和撤換總理,根據總理推薦任命和撤換部長。瑙塞達2019年7月就任,現政府於2020年12月組成,主要執政黨為祖國聯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黨(簡稱“祖基黨”)。

瑙塞達稱自己在“台灣代表處”一事上“沒有獲得充分協調”的説法遭到“祖基黨”的猛烈攻擊。該黨議員米庫萊涅奈4日在臉書發文反駁稱:“錯誤的不是‘台灣代表處’的名字,而是總統的意見變了”。她指出,幾個月前,瑙塞達在與美國總統拜登會談、接受媒體採訪時,多次表示“立陶宛的立場不會改變”,並感謝美國的支持。該國議會議長維克托麗婭·奇米莉特-尼爾森質疑,瑙塞達為何沒有在前幾個月表示反對,“為什麼等到中國開始向立陶宛施加經濟和政治壓力之後,才批評這一決定”?立陶宛前總理庫比柳斯表示,作為總統,怎麼可能在批准設立“台灣代表處”前不向立陶宛外交部詢問其名稱是什麼?

瑙塞達的發言人5日解釋稱,政府就台灣設立代表處一事與總統進行了協調,但“台灣代表處”這個名字在2021年7月公開之前,沒有得到總統的同意。同日,立陶宛外長蘭茨貝爾吉斯表示,一直在與總統協調行動。

據立陶宛LRT新聞網報道,立議會第二大黨“綠黨和農民聯盟”主席、國會議員雷蒙納斯·卡爾保斯基斯5日表示,立陶宛外長蘭茨貝爾吉斯任職僅一年就給國家造成如此巨大的損害,無法想象他再任職3年會給國家造成什麼。他表示,立陶宛需要恢復與中國搖搖欲墜的關係,應該從蘭茨貝爾吉斯的辭職開始。他批評執政保守派所謂的“價值觀外交”與立陶宛的國家利益無關,而是熱衷於將俄羅斯、中國、白俄羅斯當做敵人施加打擊,“保守派的朋友只是美國國會中的一些人,他們只是將立陶宛作為實驗兔子來測試中國對立陶宛外交部不當決定的反應。”

商界呼籲糾正錯誤

“15分鐘”新聞網4日引述該國政治評論員的話稱,總統對外交部的部分批評是有道理的,但該國元首的立場本身就引發了質疑,分歧的意見將使外國夥伴對立陶宛的可信度產生懷疑。“由於這些分歧,立陶宛的外交政策正在變成一場鬧劇。”

立陶宛工商界人士則呼籲政府儘快糾正錯誤。“15分鐘”新聞網稱,維爾紐斯工商業協會主席貝薩吉爾斯卡斯表示,他同意總統的表態,“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將代表處名字更改為‘台北’。這不是退讓,而是糾正錯誤。我們做出改變,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從全球來看,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的力量正在增長。我們的決定是自殺性的,並沒有帶來任何實際的改變以及好的結果。”立陶宛工業家聯盟主席亞努利亞維丘斯表示,政府在決定用這個名字開設代表處之前,就應該計算一下潛在的損失。但他擔心,“很難説只改名是否足夠。很有可能我們改了名字,卻什麼都沒變。”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劉作奎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立陶宛政壇各方的表態説明,該國在對華政策上已經陷入某種程度的混亂。此前,立陶宛堅定奉行反華路線,但在中國與其國內的一些力量的持續壓力下,出現這種前後矛盾的情況,讓人感覺這就是一場“鬧劇”。這表明立陶宛現任政府是極不成熟的,決策缺乏充分的溝通協調,也沒有預測到這種不理智政策可能產生的後果。

劉作奎表示,隨着事態的發展,立陶宛執政者也發現,美國的支持只是口頭上的。另外,雖然歐盟給予了立陶宛口頭上的支持,但其對立陶宛的政策實際上是不滿的,因為立陶宛的行為已經損害到歐盟利益,損害到歐盟和中國的關係。劉作奎表示,事實很明顯,美國對立陶宛談不上信任,只是將其作為大國博弈的一枚棋子,棋子在發揮作用後就會變成“棄子”。在美國看來,無論是貿易、投資還是地緣戰略,立陶宛能帶來的價值有限,利用完後就會果斷拋棄,這也是美國實用主義外交的鮮明特點,這種情況已經不鮮見了。▲

本報特約記者 陳 朔 本報記者 趙覺珵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25 字。

轉載請註明: 立陶宛國內激烈爭吵“這是誰的錯”,專家:發揮作用後成美國棄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