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説,新官上任三把火。而美國當選總統拜登20日入主白宮後,三把火還不夠燒,他可能要燒12把。一份公佈的備忘錄顯示,他將在履新首日,一口氣簽署約12項政令,扭轉特朗普政府造成的“最嚴重損害”。
“動力感”
16日,即將上任的白宮辦公廳主任克萊因在一份為記者準備的備忘錄中透露,拜登將在就任後的10天內,採取行動解決“四項重疊且複雜的危機”,包括新冠疫情、經濟低迷、氣候變化和種族歧視。
備忘錄顯示,在20日上任首日,拜登計劃簽署約12項行政令,扭轉特朗普最具爭議的政策並應對日益加劇的新冠疫情。《紐約時報》指出,由於行政令無需經過國會討論,這將為新總統施政營造一種“動力感”。
這些政令包括:宣佈美國重新加入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推翻特朗普4年前簽署的主要針對穆斯林國家的移民入境“禁令”;延長美國學生貸款的免息和暫停償還時間;發佈“在聯邦財產(建築和土地)內和跨州旅行時”必須戴口罩的百日強制令……所有舉措都是他曾經宣佈過的。
此外,加拿大廣播公司(CBC)17日報道,拜登上任首日簽署的行政令中,可能還包括取消美加輸油管道Keystone XL許可。該項目曾受到奧巴馬政府阻撓,但被特朗普政府以行政令放行。
就職次日(21日),拜登將簽署多項行政令,以“改變新冠危機進程,並且安全地重開校園、重啓商業”,措施包括“擴大檢測、保護勞動者、設定明確的公共衞生標準”。
就職第三天(22日),拜登將指示他的內閣機構“立即採取行動,為遭受新冠病毒危機衝擊的工薪家庭提供經濟救濟。”
1月25日至2月1日,拜登將繼續發起“行政令攻勢”,涉及增加對美國產品的政府採購,促進公平和支持有色人種社區,改革刑事司法系統,讓“低收入和有色人種婦女”等更多人能夠獲得醫療保健。
除了上述無需經過國會審議的行政令,拜登還在醖釀一系列計劃,它們均須國會過堂。例如,他擬於就職首日向國會提交新的移民改革計劃,為1100多萬非法移民創造一條獲得公民身份的途徑,併為“夢想者”法案所涉羣體、擁有臨時保護身份的外籍人士以及重要務工人員開闢快速通道。
此外,拜登上週提出的1.9萬億美元經濟救助計劃,也將送交國會審議。《衞報》認為,儘管屆時民主黨將以微弱優勢控制國會兩院,但拜登各項計劃能否獲批仍存變數。它們的命運將是一場“早期測試”——看看共和黨準備在多大程度上合作。
“翻燒餅”
4年前的1月20日,特朗普入主白宮後,短短7天簽署限制醫改、退出TPP、建邊境牆、禁止中東7國公民入境等多道政令,把奧巴馬政府的臉打得“啪啪響”。4年後,風水輪流轉,有評論戲稱,美國四年一次的“翻燒餅”又開始了,這次翻得更急、更猛、更打臉。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教授王浩認為,“翻燒餅”反映了美國黨派政治極化加重、社會對立愈演愈烈的現實。由於兩黨背後的基本盤利益大相徑庭、衝突烈度明顯,傳導到政治層面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內外政策隨着黨派更迭而搖擺、翻轉。“如果不這麼做,民主黨就難以及時回應支持者訴求。”
具體到此次“翻轉”,王浩認為,這首先是對特朗普“逢奧必反”的回擊,也是出於黨派利益考量的必然產物。“在拜登眼中,造成過去4年美國政黨和社會高度分裂的元兇之一,正是特朗普極端而激進的政策。因此,對特朗普時代的政策進行修正,掃除種族主義、逆全球化的政策遺產,被民主黨視為讓國家重歸正途、彌合裂痕的做法。”
“除了一些具有鮮明黨派色彩的政令,拜登的其他幾項政策主張,則更多出於應對美國內外困境的需要,黨派色彩相對淡些。”王浩説,“主要包括經濟救助計劃、強制佩戴口罩的行政令等。”
眼下,美國新冠病亡人數逼近40萬,就業崗位與疫情暴發初期相比減少1000萬個。拜登上週提出總額達1.9萬億美元的經濟救助計劃,包括將個人紓困補貼提升至2000美元等,被視作一份救急、復甦“雙步走”計劃。他還在多個場合呼籲戴口罩,並公開痛斥拒戴口罩的共和黨人士:“他們腦子是不是有問題?他們也該長大了!”
中國社科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認為,拜登擬頒佈的政令,主要還是集中於相對簡單、爭議較小的領域,一方面解決民主黨認為的“亂政”問題,一方面可以避免觸發兩黨激鬥。
例如,如果拜登頒佈政令取消特朗普針對部分國家的移民入境禁令,它不至於引起強烈反彈,因為美國海關本就因疫情收緊入境政策。“所以這方面象徵意義較大。”呂祥説,“而一些複雜的、可能存在爭議的話題,則被推延至今後做出安排,如對外貿易、中美關係等。”
“閃電戰”
美國鮑登學院教授、從事行政令研究的專家安德魯·魯達利維奇説,在特朗普動盪的執政風格之後,拜登可能急於展示一個更有組織的白宮,並按既定計劃推進四大優先事項。對此,英國廣播公司(BBC)認為,“這一策略實行起來並不容易”。
BBC寫道,拜登將不可避免地因使用與特朗普同樣的行政手段而受到抨擊,而特朗普的忠實支持者——一部分共和黨人的憤怒也會凸顯出來。至於那些送交國會審議的雄心勃勃的議程,能否獲得足夠支持更是未定之數。
《紐約時報》也指出,在税收、移民、醫療、開支等問題上,兩黨存在深刻的意識形態分歧,這將挑戰拜登政府在國會山的大部分議程。
不過呂祥認為,1月6日美國國會騷亂事件,為拜登推進政治議程帶來良機。這也是為什麼拜登要抓緊有利局面,發起行政措施“閃電戰”的原因。
“國會騷亂事件在社會、輿論層面掀起一場‘反右’鬥爭,使克魯茲、霍利等支持特朗普的共和黨人出言謹慎,稍一疏忽就會成為眾矢之的。更何況一部分共和黨人還面臨下屆選舉的問題,實在承受不起。”呂祥説,“因此,民主黨瞅準機會窮追猛打,為2022年中期選舉爭取更大優勢。而拜登任期也會迎來良好開局,就像2017年特朗普上任時那樣,除了在法院(勢力)上略遜於後者。”
呂祥説,由於共和黨激進派不敢發聲,再加上拜登會極力拉攏共和黨温和派,拜登上任的一兩個月之內挑戰可能較小。預計1.9萬億美元經濟救助計劃等議程有望獲得國會通過。但之後,壓力會逐步顯露——從黨內來説,民主黨左翼會把更激進的社會改革議程搬出來,“同室操戈”甚至比共和黨更難對付。從黨外而言,共和黨也會在一旁窺伺、作梗,爭取在中期選舉中再度讓拜登“跛腳”。
至於拜登可能的“政策翻轉”是否會刺激共和黨選民,引起社會動盪,分析人士認為在“1·6”事件發生後,如果共和黨支持者再次“出格”,只會成為被打擊的靶子,給拜登政府加分。他們難以干擾拜登在“百日新政”中樹立權威的目標。
“觸靈魂”
拜登“勝選宣言”中,曾提到“必須重塑美國的靈魂”,成為一個“不為分裂,但求團結的總統”。然而,如果新任期以“逢特必反”開場,“受傷的靈魂”還有救嗎?
《衞報》認為,美國因嚴重的不平等、白人至上主義恐怖主義以及大量認為“選舉被竊”的人而支離破碎。在此背景下,拜登治癒國家的承諾,可能被視為一種哄騙。
《衞報》説,拜登任務的艱鉅性,在國會大廈衝擊事件中表露無疑——時至今日,仍有70%的共和黨人同意抗議者的核心觀點,即去年大選被操縱。而特朗普也很可能繼續扮演首席鼓動者角色。“究竟什麼時候才能開始治癒這個國家?”
威斯康星州“馬凱特”民調機構主任查爾斯·富蘭克林認為,無論拜登短期內做什麼,政治極化都不會消失。他説,拜登能做的,充其量就是在一年時間內贏得多數民眾支持,讓他們對其施政不反感,並願意給他機會。戰疫表現將是一次試水,“人們很可能根據他加快疫苗接種步伐的能力,對拜登做出迅速判斷。”
美國政策分析師羅伯特·萊克認為,鑑於不少共和黨人在特朗普治下更加“右轉”,拜登真想“重塑靈魂”、彌合歧見的話,“中間路線”很可能走不通。但也有人表示樂觀:現在一部分共和黨人正與“特朗普主義”拉開距離,朝中間立場偏轉,就看拜登能否順勢而為。
前紐約州民主黨國會議員史蒂夫·伊斯雷爾説,“要戰勝‘特朗普主義’,拜登需要迅速行動,尋求跨黨派共識。不妨從疫情救助計劃或基礎設施投資上着手。如果成功,就能向整個國家發出信息:兩黨合作和靈魂治癒是可能的。”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楊立羣 文字編輯:楊立羣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曹立媛
來源:作者:張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