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美國官方正式宣佈「重返月球」!

由 沈建伏 發佈於 綜合

  10月6日,美國副總統邁克·彭斯在NASA演講時宣佈:美國宇航局將再次啓動萬眾矚目的載人登月計劃。

  這是自1972年阿波羅17任務最後一次登月之後——45年來第一次由美國副總統正式宣佈重返月球計劃,也是美國官方首次公佈重返月球的太空計劃。

  在此之前,奧巴馬政府曾宣佈載人登陸火星計劃,里根政府曾宣佈重返月球計劃,但都由於種種原因,最終虎頭蛇尾。

  這次重返月球靠譜嗎?

  儘管這位副總統沒有具體時間表,但顯然底氣較足。

  先來看發射系統:

  NASA近年開發的深空發射飛船系統獵户座,以及私營太空探索公司SpaceX開發的新一代BFR飛船系統,都可以滿足登月要求。這是最基礎的技術要求,也是最有底氣的硬件條件。

  再來看關鍵下一步:

  NASA與俄羅斯航天局現已達成協議,聯合建造一個月球軌道或者月球表面的月球空間站。這將是重返月球、深度開發月球的關鍵一步。這一步要是邁出去,意味着一隻腳已經踩在月球上了。

  另外,率先建立一個永久性的月球基地——

  一直是特朗普信誓旦旦的政治口號,並承諾逐年增加NASA年度預算,再加上新一輪太空開發競賽的國際格局……這些都是促成重返月球的政治環境。

  現在看來,似乎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有人要問了,美國1960年代實現的登月計劃,居然能在10年內從無到有,但在接連45年間卻再沒有登月過,以今日科技較比當年科技,不知要先進多少倍。為什麼NASA重返月球計劃遲遲沒有落實?

  這個問題應該這樣理解。因為發展目標不同。阿波羅計劃是冷戰時代的產物,是美蘇太空競賽期間美國舉國之力的主導項目,出發點基於政治目的。

  而如今NASA的重返月球計劃,出發點基於實際開發,以開發月球資源和建立月球基地為目的。

  所以,跟當年插旗宣揚國威相比,其複雜程度是阿波羅計劃沒法比的。

  此次美國正式宣佈重返月球,這就意味着逐鹿月球將是下一個太空競賽的主要目標:此前日本宣佈計劃要在2030年之前將宇航員送上月球,中國計劃在2036年之前派宇航員登陸月球,俄羅斯、印度、歐空局都曾宣佈載人登月計劃。

  月球,作為人類踏上另一個星球的第一站,作為人類成為跨星際物種的試驗場,未來只會越來越重要。


  1969年7月20日,巴茲·奧爾德林在月表。

  作者 Alex Knapp

  94年前,《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在一篇有關羅伯特·戈達德(Robert Goddard)火箭試驗的社論中稱,使用火箭進入太空是不可能的。

  37年後,前蘇聯將首顆人造衞星斯普特尼克(Sputnik)送入地球軌道,同時吹響了美蘇“太空競賽”的號角,也證明了《紐約時報》是錯的。

  只過了四年,到1961年,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便成為進入太空的第一人,也是從太空環繞地球的第一人。1963年,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Valentina Tereshkova)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女宇航員。

  1965年,阿列克謝·列昂諾夫(Alexey Leonov)首次出艙活動,在皮膚和荒涼的太空之間僅隔一件太空服。

  與此同時,美國也在積極建設太空事業。但在重大里程碑事件上一直落後蘇聯一步。加加林進入太空後不到一個月,艾倫·謝潑德(Alan Shepard)成為美國進入太空第一人,但一直到1962年2月,也就是將近一年之後,約翰·格倫(John Glenn)才成為第一位環繞地球飛行的美國人。

  1962年9月,時任美國總統的肯尼迪在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發表演説,承諾美國將把人類送上月球,這些話至今迴盪在人們耳邊。

  “有人問,為什麼是月球?為什麼要選這作為目標?而這些人同樣也會問,為什麼要爬上最高的山峯?35年前為何要飛躍大西洋?萊斯大學(貓頭鷹隊)何苦去打德州大學(長角牛隊)?

  我們選擇了飛往月球。我們選擇在這個十年飛往月球,以及完成其他成就,不是因為這些事很簡單,而恰恰是因為它們很難,因為這個目標能將我們的能量與技能組織並衡量起來,將它們發揮到極致。因為這個挑戰是我們所願意接受、不願拖延的,是我們志在必得的,其他挑戰也是如此。”

  1967年,美國宇航局(NASA)開發了土星5號運載火箭(Saturn V),目標是用它將一艘阿波羅號(Apollo)太空船送上月球。土星5號是歷史上最強大的火箭——至今仍然如此。眼下正在開發的最強火箭是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獵鷹重型火箭(Falcon Heavy rocket)。但就算它能夠製造出來,也仍然不是土星5號的對手。

  一艘頂部搭載阿波羅11號的土星5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1968年,弗蘭克·博爾曼(Frank Borman)、吉姆·洛弗爾(James Lovell)和威廉·安德斯(William Anders)成為首次離開地球軌道的人類。阿波羅8號掙脱地球引力繞月飛行,隨後返回地球。

  之後的1969年7月17日,一艘土星5號火箭載着阿波羅11號與上面的3名宇航員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Cape Canaveral)升空。接下去的三天內,這艘阿波羅飛船飛往月球,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和奧爾德林(Aldrin)進入登月艙,與指令艙分離,並在月表着陸。

  着陸過程讓登月艙的計算機不堪重負——在一瞬間同時發生的過多事件讓它們無法應對——於是尼爾·阿姆斯特朗用人力引導登月艙在靜海安全着陸。這個過程幾乎沒有留給他多少誤差餘地——當“鷹號”登月艙着陸時,飛船所剩燃料僅夠它再維持30秒鐘。

  若干小時後,在地球上近5億人的矚目下,阿姆斯特朗成為邁上另一星球的第一人。

  “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他説。

  不久,奧爾德林也隨之出艙。兩位宇航員在月表的時間都用來收集岩石與土壤樣本了。他們留下了一面美國國旗,一塊登月紀念牌,以及一塊徽章,紀念維吉爾·格里索姆(Virgil Grissom)、愛德華·H.懷特二世(Edward H. White II)和羅傑·B.查菲(Roger B. Chaffee)——在阿波羅1號任務中喪生的三位宇航員。

  兩人隨後回到登月艙,從月表升空,並與月球軌道上的指令艙重新對接。飛船隨後發動火箭,歷經三天返回地球。1969年7月24日,三名宇航員安全降落在大洋之中。

  繼阿波羅11號之後,NASA又先後實施了六次登月任務,其中五次安全登月。(由於飛船故障,阿波羅13號未能登月便折返地球。)最近一次登月的是阿波羅17號的尤金·塞爾南(Eugene Cernan)和哈里森·施密特(Harrison Schmitt),而這已經是1972年12月的事了。自此之後便再無人登上過月球。

  阿波羅17號任務中,宇航員尤金·A.塞爾南在月表駕駛月球車。

  重返月球的前景似乎正日趨明朗。雖然NASA目前的工作重點放在派人登上一顆小行星以及火星的載人登陸計劃,但中國政府正在積極籌備載人登月任務。中國已經在月球上安置了一台機器人月球車,並正致力於在2015年前後實現載人登月。其他正籌劃載人登月任務的還有日本、印度和歐洲空間局(European Space Agency)等。

  商業宇航公司也心繫月球。曾將丹尼斯·蒂託(Dennis Tito)、阿努什·安薩里(Anousheh Ansari)等人送入地球軌道的太空旅行公司宇宙探險(Space Adventures),預計於2017或2018年發射一次登月任務,其中將搭載兩名旅客,票價為每人1.5億美元。

  另一家期待帶人重返月球的是金色道釘公司(Golden Spike Company),它的目標是從2020年起將旅客送上月球。金色道釘公司的飛船票價是每人7.5億美元。該公司的部分員工曾供職於NASA航天任務,並圍繞現有技術打造起了他們的計劃。但一傢俬營公司能否搶在中國與歐洲之前登上月球呢?

  答案似乎要過幾年才會揭曉。

  譯丁盈幸校李其奇

  (2017-07-23)


  癌症至今還是所有人心中噩夢,就像艾滋一樣,都是疾病史上難以抹去的陰影。但是黃馨祥(Patrick Soon-Shiong)想要顛覆癌症治療,在他看來,自己這個想法並不猖狂。

  1月12日,黃馨祥與業界、政府和學術界組成的聯盟一起宣佈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Cancer MoonShot 2020(2020 癌症「登月計劃」),這一計劃的目的是用類似訓練人類自身免疫系統的方法替代長期以來生硬的試錯治療方式。黃馨祥指出人體免疫系統在尋找和消除癌症方面具有完美嫺熟的精確度——只要它能一開始就識別出異變的細胞。希望這一方法能為癌症找到強大的治療方法,就像流感疫苗一樣。

  黃馨祥之前就已經取得了驚人成就,他非常着迷於新興的腫瘤學的力量和美麗,他對短期內的成果也感到非常樂觀。看起來,這似乎是對付癌症的全新時刻!以下是部分採訪內容:

  我們目前治療癌症的方式有什麼問題?

  目前,治療癌症的方式還是基於經驗的試錯和不完美的信息。我們現在擁有的信息比科學史上任何時候都多。而這些數據加強了我做為一位年輕醫生時一直所擁有的信念,即我們具有與生俱來的能對抗癌症、感染和傳染病的內在保護機制。我們在受到病毒感染或跟腱撕裂時身體的反應機制,與對抗癌症時身體的反應機制具有相同的生物學基礎。

  難道我們一直將癌症想得太簡單了?

  是的,我認為這就是我們一直失敗的原因。作為醫生,我們被訓練成了還原論者。我們嚴格遵循方案。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癌症不是線性的,它是完全非線性的;它屬於混沌科學,並不存在任何可控點。你需要跨越時空用非線性的方式攻擊它,監控它,並真正與之共舞。

  我知道這聽起來有些哲學,有些愚蠢,有些深奧,但其實並非如此。如果你在同一天對一位患有乳腺癌的病人進行兩次活檢,一次選取乳腺、一次選取淋巴結中的組織,你會得到具有不同序列的癌細胞。甚至即使你兩次都選取乳腺組織進行活檢,序列也可能不一樣。這種異質性(heterogeneity)直到最近才被發現。而這打破了所有還原論者的假設,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你該怎樣選取攻擊目標,選取的理由又是什麼呢?只是因為你活檢的是這裏而不是那裏?你是在打地鼠,但你不知道你打的是哪一隻地鼠。你打了這隻,另一隻又冒了出來。

  在我看來,我們唯一的機會是同時進行被我稱之為「微觀殺滅(micro killing)」和「宏觀殺滅(macro killing )」。微觀殺滅意味着需要追蹤小目標,甚至要使用一點化療;而宏觀殺滅的意思是手術、放療或免疫療法。

  癌症是正常生命的一部分?

  是的,我認為癌症事實上是你生理正常自我的一部分。細胞有一個被稱為「凋亡(apoptosis)」的過程,也就是説你的正常細胞會死亡,就像秋天樹葉變黃枯萎。癌症其實並不只是失控的生長——它也是預防死亡,意味着細胞拒絕了應該到來的死亡。

  現在我們坐在這兒進行採訪的時候,我們的身體裏也在產生癌細胞。但通常情況下,這些異常的變異細胞會被免疫系統中的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 )識別並殺死。我認為在進化過程中沒有保護我們免受感染和癌症威脅的自然殺傷細胞,人類就不會誕生。所以癌症是再生醫學和幹細胞的另一面。多年來人們甚至不相信癌症幹細胞(CSC)的存在。但它確實存在——它只是變瘋狂了的正常細胞。癌症代表着人類身體聯繫發生了中斷。

  你所説的這種細胞存在某種智能嗎?

  如果你看到相互作用的細胞運動時,你就會認識到它們非常聰明,我將它們的表現稱之為「蛋白質之舞」。自然殺傷細胞擁有大約30000個受體。它只是一個細胞,但事實上它能看見它的周圍壞境,並能打開、關閉、激活、抑制。而且免疫系統最讓人驚奇的是其美到難以置信的組織方式。一旦你理解了這種組織方式,就會發現使用它來治療癌症是如此驚人地簡單。

  黃馨祥具有多個身份:醫師、外科醫生、癌症腫瘤學家、免疫學家、NASA前科學家、前CEO。他説“癌月計劃”是一個非常宏偉的計劃,“我不是説我們會在2020年治癒癌症,但也許我們將有能力激活身體中的T細胞來對抗它。”免疫細胞的這種特殊能力,對於癌症來説就是潘多拉魔盒,而他們團隊的目的就是找到這個盒子,然後打開,看到癌細胞可控消失的那一刻。

  在氣氛沉悶的科學象牙塔,或許不猖狂的科學界不是好科學家。雖然目前來説,癌症的確還比較難治療。不過但凡能給人類帶來科技進步的的科學家,在我們眼裏看來是的猖狂,或許是科學家對攻克癌症的信心,解除癌症噩夢也需要這樣的科學家來開創新路。希望不久的幾年裏,我們能如宣佈對抗癌症的勝利!

  (2017-09-18)


  我們都知道人類在地球上是無法看到月球背面的面貌,這是因為月球正面一直被潮汐鎖定作用之後朝向了地球,所以月球背面究竟是什麼自古以來就是個謎。不過根據目前探測的近況,在月球背面的環繞探測器上拍攝回來照片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月球背面的坑坑窪窪現象,有着很多大小不一的洞,並且在灰暗的背景下,顯得尤為神秘。

  就在科學家們在對這些照片認真觀察時,卻看到了位於月球背面居然有兩個黑洞,根據多次的比對分析,這兩個黑洞的洞口寬度大約在40米左右,並且在這兩個黑洞的表面時常都有物體快速飛過。

  在影像視頻中可以探測到這些物體的飛行速度在每小時1300公里左右,可以説是非常快的運行速度,加上月球上的信號感應器發現這些物體在飛過時候會有雷達返回波動的現象出現,這些離奇的跡象都讓科學家對月球背面留有一絲恐懼之感。

  甚至都有科學家懷疑之前在月球背面出現的種種難以置信的現象,很有可能就跟這兩個大黑洞有關,包括之前在月球表面宇航員離奇消失的物體,有很大概率被黑洞吸收進去了。而那些關於月球背面外星文明的存在説不準就和這兩個黑洞有莫大關聯。

  故美國宇航局宣佈了不久之後對月球背面的探索計劃,將在兩年內重回月球去到月球背面一看其廬山真面目,並且加大力度對月球表面的成像監控,力爭在較快的時間內給大家一個明白的解釋。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火星~zZ”:人造衞星都可以十多公里每秒。。。一小時三萬多公里

  網友“小小英雄”:陰陽太陽為陽月亮為陰,如果有一天月亮飛走了,是否萬物生長有影響,發明人造月亮,勢不可擋。

  (2017-09-24)


  2013年8月26日,麥迪宣佈正式退役後,NBA就鮮有麥迪的消息,但球迷對他不曾遺忘,每年的中國名人賽,麥迪也是從無缺席。直至2017年4月2日,麥迪正式入選2017年奈·史密斯籃球名人紀念堂。

  據最新消息麥迪已和魔術簽約,擔任CEO阿歷克斯-馬丁斯的特別助理。

  這是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時隔四年,將再次出現在NBA賽場。雖然不是以球員的身份,但是助理其實相當於特別顧問,不僅可以在場外做些行政工作,還可以在場內和球員教練組進行一些交流,甚至做些戰術佈置。

  麥迪在2000年加盟魔術,效力四個賽季,在魔術是麥迪開啓巔峯的時期,在魔術四年麥迪場均能貢獻28.1分7籃板5.2助攻1.5搶斷1帽,更是連續拿下兩次常規賽得分王。

  魔術是麥迪夢開始的地方,這次以不同的身份重回故地,希望能給魔術帶來好運,祝福麥迪!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歲月已逝重新出發”:35秒然後沒了。。。真心記不住麥蒂的太多東西

  (2017-10-06)


  隨着這幾十年來地球人口的大量增加,挖掘高效能源成為擾科學家的首要任務。我們要開始減少使用煤炭這種會污染環境的一次能源,力圖找到二十一世紀的新型清潔能源,減少地球造成傷害。

  雖然按照如今有太陽能風能,完全足夠讓我們人類用上很長一段時間,但是為了祖孫後代,我們不得不去開採一些更加高效的能源,而我們科學家就開始在月球上進行一系列的探測任務。

  科學家們之所以選擇在月球上尋找新能源,那是因為在其表面上沒有大氣層干擾,加上良好的温和氣候讓礦物質得到完好無損的保護。讓我們喜出望外的是,科學家已經發現月球表面上有一種能提供大量能量的清潔能源物質。

  這種物質就是氦元素中的其中一種同位素氦三。早在之前,中國科學家在登月之後所帶回來的石頭中,都發現這種物質在月球上的存在。這種氦三所具備的能量可以説是讓人難以置信。

  根據科學家的實驗數據,80噸的氦三物質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人類從古至今所用能量的歷史總和,所以氦三100噸就能滿足全世界上萬年的能源需求。一旦在月球上開採成功,我們全世界就擯棄石油等傳統能源的使用,讓地球的能源轉型步入一個嶄新的新階段。

  再加上這種具有氦三能源物質,根本不產生輻射污染,與同樣少許就有大量能量的核物質截然不同。目前世界各國都覬覦這無可替代的月球能源,故月球上氦三的開發利用就成為現在各個國家的必爭之地。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冷眼看世界”:這麼説以後女生的親戚就不會來了吧。

  網友“福州用户29xxx963”:月球是外星人的宇宙飛船

  (2017-09-24)


  當中國面臨美歐國家重重封鎖的時候,有一個遙遠的國家不遠萬里來幫忙,幫中國挺過了許多難關,也幫中國少走很多的彎路。

  大家想必都知道這是哪個國家了吧!沒錯,這就是烏克蘭。

  隨便列舉一下,

  烏克蘭向中國提供了空空導彈R27,使得中國在導彈領域的小型化上獲得眾多啓發;

  野牛級氣墊船,那是世界上最大的氣墊登陸船舶,烏克蘭將連船帶技術都賣給中國;

  安-225,那是世界上最大的運輸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飛機。中國大飛機一直是塊心病,烏克蘭把生產基地放到中國,幫着我們建,當我們為發動機發愁的時候,畢竟那是可以載重接近600噸的飛機。烏克蘭又把安225的發動機放在中國生產。

  “瓦良格”號,也是烏克蘭低價賣給中國的,當中國為買不到艦載機為難的時候,他又一次將艦載機原型機和技術一併給中國送過來。

  ...

  無論空軍,海軍,陸軍,還是火箭軍,有很多武器都帶有俄製武器血統,這跟烏克蘭的密切幫助分不開的,儘管俄羅斯也賣,但是他怕我們仿製,總是留一手。

  烏克蘭做到這個份上,可以説是仁至義盡了,但是烏克蘭又向獻出了最後的壓箱底寶貝——登月艙!

  載人登月技術是最難的技術之一,對航天技術有極高的要求,至今仍舊是航天的一顆皇冠明珠。

  俄羅斯曾多次向烏克蘭討要,結果烏克蘭就是不肯給。

  現在烏克蘭決定把這項技術賣給中國,對急速發展的中國太空事業來説,無異於錦上添花,10年之內,中國人一定會在踏上月球。嫦娥仙子,我們來了(gm)

  (2017-09-16)


  本賽季中超接近尾聲,中甲聯賽也只剩下最後的3場比賽,在積分榜上,大連一方高居榜首,而北京人和在間歇期之前的最後一場比賽中2-1擊敗深圳佳兆業之後,領先第三名石家莊永昌7分,只需要在剩下的比賽中拿到一場勝利即可重返中超。而對於魯能球迷來説,又可以看到球隊隊史最佳射手韓鵬在中超賽場上的表演,這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畢竟在魯能那些年的輝煌中,這位土生土長的濟南漢子為球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相對於其他本土球員,韓鵬無疑是幸運的,在他的成長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良師益友。早在魯能首次拿到雙冠的99賽季,時任主帥桑特拉奇就在聯賽的間歇期將當時只有16歲的韓鵬提拔到一線隊參加訓練,讓他得到了與主力球員的交流學習的機會。2002賽季,19歲的韓鵬正式上調一隊,俄羅斯主帥涅波對他非常器重,那一年,韓鵬得到了18次的出場機會,打進2球,這對於一個球員的處子賽季來説已經相當不錯,而與魯能第一代中鋒宿茂臻同場競技也讓韓鵬受益匪淺。

  2004年,中國的職業聯賽進入中超時代,魯能也迎來了新任主帥圖巴科維奇,骨子裏都流淌着進攻血液的圖巴在他的第一個賽季更加信任李金羽和尼古拉斯的鋒線組合,但年輕的韓鵬也得到了10次出場機會並收穫3粒進球。期間對打比賽機會少不滿的韓鵬一度想回歸他的老本行中後衞,但被教練組拒絕,可見當時的魯能還是很看重他的潛力。2005年開始,韓鵬開始了爆發,即便在羅馬尼亞中鋒丹丘內斯庫把持鋒線主力的情況下,韓鵬也出場24次,打進6球,而他在比賽中體現出來的技術特點,甚至比丹丘更加適合擔任魯能的單箭頭。而這一特點,終於讓他在2006賽季一飛沖天,與日科夫、鄭智和李金羽組成了魯能無堅不摧的前場4重奏,29歲的李金羽、28歲的日科夫、26歲的鄭智,用他們超強的實力影響帶動着24歲的韓鵬,讓魯能第二代本土中鋒呼之欲出。那個賽季,韓鵬打進10粒進球,雖然比不上前面3位數據搶眼,但他在比賽中的空中優勢和牽制作用並非數據可以體現出來,有了他的掩護,鄭智和李金羽獲得了更多的進攻機會,最終都創下了自己的進球記錄。

  此後的幾個賽季,韓鵬都是隊內的主力中鋒,進球數也保持在一個很穩定的數字,2008賽季,他在10場比賽中打進8球,效率驚人,不過此後,他卻遭遇重傷賽季報銷,不過魯能最終艱難奪冠,最後一輪比賽結束後魯能兩大核心球員矯哲和韓鵬淚流滿面的情景讓魯能球迷至今難忘。

  2010賽季,魯能三奪中超冠軍,韓鵬打進17球成為隊內最佳射手,在4-1大勝瀋陽金德的比賽中,韓鵬5分鐘時間上演帽子戲法,將2006賽季隊友李金羽的最快帽子戲法記錄足足縮短了5分鐘,這是一個至今無人超越的中國頂級聯賽記錄。

  2012賽季開始,魯能開始轉變經營思路,韓鵬的主力位置受到動搖,甚至一度被球迷冠以“球霸”稱號。在楊旭加盟、庫卡上任之後,韓鵬已經徹底淪為替補。2015賽季倒數第二輪,他替補出場之後的進球幫助魯能客場2-2逼平領頭羊廣州恆大,打破了對手提前奪冠的美夢,而這個進球也成為韓鵬在魯能迄今為止的最後一個進球。在2002-2015的14個賽季中,這位山東本土中鋒一共為魯能打進121個正式比賽進球,其中聯賽93球,盃賽17球,亞冠11球。而88箇中超進球在所有球員中排名第一。

  2016賽季,韓鵬選擇背井離鄉加盟了中甲北京人和,不為其他,只是為了自己熱愛的足球,轉會的方式是零租借。魯能對這位功勳球員除了尊重他的選擇,還給出了兩個承諾,韓鵬可以隨時迴歸,退役之後會有隆重的退役儀式。下個賽季,韓鵬隨人和重返中超的可能性非常大,不過屆時他已經35歲,已經很難在聯賽中獲得出場機會,這意味着他重返魯能的日子越來越近,因為韓鵬承諾過自己會在魯能退役。而那一天,相信魯能球迷期盼已久。

  (2017-10-03)


  如今,火星是個不毛之地,然而空間探測器拍攝的照片顯示出侵蝕明顯的證據,這意味着火星表面不僅曾經有過水,而且有可能曾經維持過生命。尋找生命存在過的證據,即使是微生物都有可能在建立短期基地和較為長久的殖民地之間產生差異。

  長期使命計劃已經擺在了美國航天局的日程,航天局計劃到2020年人類重返月球,作為火星任務的跳板。月球探索的一個重大主題就是前往火星,在那個主題中,科學家將不斷思考我們將如何去玩轉火星,宇航員將參與研究人類將如何回應行星環境,他們的工作會有多艱苦,需要睡上多久,將如何協調任務管理。

  準備長期荒野之行的重要一步就是測試裝備,在本地籌備一切,確保你準備好了所需的一切有效可靠。同樣,在月球上建立基地也是為了在火星上建立基地的一個操練,我們學習掌握所有必需的設備的操控,讓一切都工作到恰到好處。

  所謂的一切,包括了多功能機器人,比如“ATHLETE”,是全地形六肢外星探測器的縮寫。ATHLETE的目的是在月球或火星上運輸,我們要帶的最重要的貨物將會是居所,那通常是所有人類使團所攜帶的最大物件。

  但是ATHLETE能做的遠不止運貨,機器的每一面都裝備有高清相機,具有360度的廣角,呈現給星球上或軌道艙裏的操作員,或者發回地球。每一條腿就像是自展式瑞士軍刀,它能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用它自己的一條腿從工具套裏取出工具,並利用工具進行挖掘。而一旦ATHLETE的一條腿出了故障,那麼鄰近的兩條腿就會抓取工具,拆除那條出故障的腿,進行截肢並將其丟在地上。

  有了ATHLETE這樣的設備,宇航員有可能在月球上建立起長期基地,測試他們如何做到自給自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知道我們是否已經為前往火星做好了準備。

  科學家對太空生活情況考量的真正嚴峻考驗將是送上一組隊員,比如説6個人,將他們放在月球的背面看不到地球的地方,會產生無法聯繫上地球的心裏劣勢,來觀察他們能否利用我們設計的系統靠他們自己生存一年。如果能夠做上這樣的測試和實驗,那麼就可以安排更多困難的組織方法,比如登錄火星。

  月球距離地球很近,大約24萬英里,只要3天的行程,是個很合適的試驗場。但是其環境與火星完全不同。火星與月亮相比,就好像是人類探索的早年時期的北美與格陵蘭相比。格陵蘭比較靠近歐洲,歐洲人最先到達那裏,然而最終其環境太差了,不利於人類文明的新分支去開發它。月球也一樣,月球靠近地球,我們最先到達那裏,但是作為安身之地,火星要強多了。

  火星的水和其他有用的自然資源要多於月球,它同時具有地球這樣的晝夜循環,只比我們這裏多出40分鐘,那就是為什麼火星協會,科學家,研究院以及航天局工作人員的一個組織認為人類應該完全跳過月球,直奔那顆紅色星球。

  (2017-09-24)


  1969年,阿波羅11號登月。隨着阿姆斯特朗邁出的一小步,成功實現人類的一大步,為人類登月埋下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是這一段歷史真實性已經遭受到質疑,質疑者是俄羅斯前發言人馬金。其質疑1969年美國宇航局並沒有真正登月,而且製造假證據迷惑全世界人民。

  在阿波羅11號執行登月任務時,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已經能夠完整錄製黑白影帶。所以俄羅斯發言人希望能夠再次去檢測影帶內容的真實性,再研究“月球岩石”是否真的由美國登月者帶回。

  人類登月任務並不可能參雜半點虛假,從人類想要登上月球出現的各種想法以及衍生出許多關於月球的文化藝術,這些早就成為了地球文明之一。如果這些都是假的話,地球人類歷史將會出現巨大漏洞。

  俄羅斯前發言人馬金希望能夠對當初的登月任務進行完整細緻的查證。為什麼馬金會有這一想法?

  其實主要是美國宇航局出現一些不當行為,導致馬金的懷疑人類首次登月的真實性。例如:8年前,美國宇航局刪除人類登月的原始記錄視頻。理由是減少航天技術資金無利的耗用。6年前,美國首席科學家模糊月球土壤和岩石存放位置,表明這些標本早已不見蹤跡,或許已經消失有半個世紀。

  美國宇航局當時發出登月視頻也讓許多科學愛好人士懷疑,比如:在月球上的那一面國旗是飄蕩的,但是月球沒有大氣。有些人也對這一現象做出解釋,在旗杆頂部有90°結構,類似阿拉伯數字7,當整個旗杆和國旗被拉直的時候,旗幟是看起來就是飄蕩的。

  在幾十年的時間中,這些歷史證據被時間慢慢掩埋。想要探索事情的真相,可能真的要尋找到美國高級機密檔案了。這談何容易啊!

  (2017-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