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問我,他過年回到家,家裏的小夥伴都買車了,開着車出去玩,很是風光,考慮是不是也買輛車,想聽聽我的建議。
我於是問他,你買車是為了風光,還是真的必須要用?
我這麼一問,他心中就已有答案了。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如果真不是錢多得慌,真的不建議買車,尤其是在大城市裏,公共交通這麼發達,如果真遇到個急事,叫個滴滴就是了。
當然,如果你在一個公共交通不發達的地方,比如在我的老家農村,去個縣城坐個公交車太難了,一天都沒幾趟,而且末班車天還沒黑就沒了,也沒滴滴出租車可以叫,這種情況下你買車還是很有必要,但我還是建議買經濟實惠型就足夠了,沒必要買個奔馳寶馬,否則蹭一車泥巴,跟拖拉機沒啥區別。
很多人搞不清車子是什麼?只覺得買車了就有面子,臉上有光,甚至不惜貸款買車。
如果是這樣,你就是為了面子而買車:瞧,我買車了!
可是我想提醒你的是,你到底是想低調的變富還是高調的變窮呢?
因為為了面子甚至去貸款去買車,你説你不是高調的變窮是什麼?
而我目前做的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買車。
買完之後才發現,我當初太蠢了!
因為,在一線大城市,車就是個累贅:
1)在一線大城市,大部分你要出行的時間都是高峯期堵車,在高峯期開車耗費的時間跟乘坐地鐵幾乎一樣,甚至更長,如果算上油費,根本就不划算;
2)在一線大城市,另外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是停車難,我記得有一次週末去爬山,因為比計劃的時候晚起了一個小時,到了之後轉悠了半個小時愣是沒找着一個車位,一氣之下直接回去了;
而這兩個問題,在買車之前並不是沒有聽過,我仍然清晰地記得有一個同事跟我説過,不要買車,説車就是個負擔,一線大城市公共交通這麼發達,叫出租車也方便,完全沒有必要買車。
而促使我買車的唯一因素,跟很多人一樣,完全是為了面子。
農村出來的我,小時候每次過年時,姑媽姑父他們都會開車來家裏跟我們團聚,而小時候的我覺得,就算有個親戚朋友能開車到家裏,都是臉上很有光的事情。
那時候常常做白日夢,要是自己有輛車,那該多風光啊!
工作之後,經濟上開始能夠自立了,稍微存了點錢,加上自己的哥哥表哥們等都買車了,心裏就更癢癢了。
終於有一天,按捺不住自己的衝動,去4S店訂購了一台車。
所以説,促使我買車的動機,是面子,完全跟需求無關!
如果我當初能夠理性一點,從需求角度出發,很有可能就不會買車了,而且我還會用買車首付的錢,拿去做理財,因為——我不想高調的變窮,而要低調的變富。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做決策,俗話説: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説的就是決策的重要性!
但要如何做好決策呢?
瑞達利歐,橋水基金的創始人,成功預測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在他的著作《原則》中有一條原則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做決策:
要認識到1)影響決策的最大威脅是有害的情緒;2)決策是一個兩步流程(先了解後決定)。
面子的本質是一種心理防禦,如果有人讓某人很沒面子,那很有可能會引導某人的情緒反應,比如憤怒,所以面子也是一種影響決策的最大的威脅,愛面子的人往往會作出不理智的決策,尤其是中國人更為如此。
如果你能摒棄面子和有害的情緒,那麼你就邁出了做好一個決策的50%,而剩下的50%,取決於你是否先了解了相關信息。
在買車這個案例中,如果我不愛面子,也沒有負面情緒,我可能仍然還是買了車。
緣何如此?
因為我並沒有瞭解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麼?這個城市的交通情況和車位情況如何?這個城市的公共交通運行效率如何?如果我不買車,我能因此而受益還是有所損失?
現在的我,經過認真瞭解之後,我所在的一線大城市情況如下:
1)我的需求是出行,即使沒有買車,我也可以出行;
2)這個城市的交通常常很擁堵,尤其是早晚高峯期,車位是非常緊張的;
3)這個城市的公共交通非常發達,有四通八達的地鐵線路,公交車及出租車,可以隨時隨地出行,其中在高峯期地鐵的通行效率最高,不受堵車影響;
4)我的損益如何:
a)如果我買車了,我的支出會遠遠高於使用公共交通,包括:汽油費,停車費,保養費,時間和車輛(車子是損耗型資產)損耗;
b)如果我不買車,我的支出很低,包括:低廉的公共交通費,而買車時支出的時間成本,在我不買車時,反而變成了收益,因為我可以在乘坐公共交通(地鐵)時學習和閲讀(而我目前就是這麼做的);
經過這麼兩步流程之後(摒棄負面情緒和麪子,並做了解),答案不言而喻。
如果我們能按照瑞達利歐的兩步流程法來做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決策,我的決策質量就會高出許多,犯錯的機會也會大大降低。
而犯錯的機會大大降低,是投資界極其重要的理念,巴菲特説過:
第一條原則:永遠不要虧錢。第二條原則: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原則!
我們該如何不高調的變窮,而是低調的變富,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即使不做投資,也不要在生活中虧錢,而買車大部分情況下是一種虧錢的行為。
因為,車不是一種好的資產,還記得我前面提到過的“損耗型資產”的概念嗎?車子這種資產,就跟我們工作中接觸到的電腦這種固定資產一樣,是損耗型資產,無論你用不用它,只要你開出4S店,它就在一天天的貶值。
當你買了一個損耗性資產,同時還要花費大量的其他成本來維持它,尤其是當你把這項損耗性資產丟在停車場,十天半個月才用一回的時候,更是如此,這不跟你買了一台新電腦,然後放在辦公室幾個月都用不到一樣嗎?
對於損耗型資產,每天都在貶值這種性質你無法改變,你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最大化地利用它,比如你買了新電腦就天天用它,天天用它來寫文章,把它每天的損耗給發揮出來,就像你買了一根蠟燭一樣,如果你點亮了它,就用它來看書學習,那麼這根蠟燭也就發揮了其價值,即使蠟燭最後化為了灰燼。
而這就更要求你在對待損耗性資產時,一定要從實用性角度,也就是從需求的角度來看待它,使用它,而不是為了面子。
我曾經聽到這樣的故事:某人騎着自行車去了房地產中介,全款買了一套房。
在聽到這個故事之後,我認真想了下,如果要我做下面這個選擇題:
A、某天我騎着自行車去4S店,全款買了一輛豪車(什麼品牌大家腦補,喜歡啥就補啥);
B、某天我騎着自行車去房地產中介,全款買了一套房;
我想我會毫不猶豫地選B,因為我要低調的變富,而不是高調的變窮,我估計我餘生都不會為了所謂的面子而豪擲千金買我不需要的所謂“損耗型資產”了。
我想這就是所謂的交學費吧!好在這不是最慘的,因為我交了學費,是真的學到了,而且還附贈了一輛二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