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政治脅迫不得人心 聚焦經濟民生才是關鍵

孫超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2021年12月30日,一則熱點新聞奪人眼球,日本迅銷公司(優衣庫母公司)首席執行官柳井正在接受日媒採訪時表示他稱“美國(讓公司表態)的做法是迫使企業效忠”,希望“在中美之間保持中立”。

對於國際企業來説,保持中立相當困難。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和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美國在國際舞台上的“雙重標準”玩得可謂得心應手,也由來已久。比如,美國政府一面以“隱私權”和國家安全等為由阻止其他國家獲取企業數據,一面卻要求三星、台積電交出芯片相關數據。人們更不會忘記美國以政治脅迫對待國外企業的斑斑劣跡,近有2020年特朗普任期結束前不久對字節跳動的抖音國際版(Tik Tok)出手,企圖將該公司控制權完全轉給美國企業;遠如美國在資本的遊説下以政治和法律手段肢解法國阿爾斯通,最終通用電氣成功全盤收購該公司資產。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企業能夠保持中立,或許既是勇氣之舉,也是明智之選。

搞政治脅迫不得人心 聚焦經濟民生才是關鍵

一個企業的目的自然是追逐經濟效益,哪裏市場大、消費強、政策好就到哪裏發展,這是商界最淺顯的道理。説到底,美國以國家政治力量插手操弄商業或“綁架”各國,並不會真正有助於世界經濟的復甦和發展,反而會出現嚴重損害世界和損害美國自身的情況。比如2018和2019年兩起波音飛機737 MAX墜機事件,導致300多條生命無辜逝去。其背後的重要的原因是,作為監管機構的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居然將部分鑑定和檢查權責下放給波音工程師,造成嚴重的違規行為和安全風險,間接導致了737 MAX機型的安全問題。這看似不可思議的“波音監管波音”的場景,恰恰是建立在美國政府長年對波音的“寵愛”基礎上:以優惠政策助力波音對內壟斷市場、以國家之力幫助波音對外打壓空中客車等對手,並最終帶來災難的後果。

面對美國的政治手法,中國需要保持冷靜思考的頭腦。當今時代,世界貿易關係早已是“盤根錯節”。美國政客嘴上喊得兇,實際情況如何呢?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2021年前11個月,中國對美國貨物出口達5202億美元,美國對中國貨物出口達1626億美元,兩國間貨物貿易總額達6828億美元(均按前11個月美元/人民幣平均匯率計算)。全年數據未出,就已創歷史新高。雖然不可否認有匯率變化和貨物價格上漲的影響,但仍然可以有力地説明世界最大的兩個進出口貿易國家--中國和美國的經濟往來至少並未降温。此外,在聯合國貿發會議、經合組織等國際機構的數據中可以發現2020年和2021年(部分)美國和中國吸引外資總額均居前兩位。其中2021年美國資本進入中國的流量大概率是有增無減。現實表明,即便是在中美關係如此緊張的大背景下,企業自然能夠、也應該有權在市場中做出最佳選擇。這也可以視為中美兩國擁有的優勢和“財富”。

誠然,在兩年來疫情的持續影響下,當前世界經濟、全球供應鏈、多國高通脹等形勢依然嚴峻,地緣政治摩擦也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但仍有理由相信,人們更多關心的還是經濟和民生。事實上,中美兩國都有自己的“任務”,美國面臨實體產業佔比過低等“頑疾”,中國也有結構化轉型等艱鉅任務。不僅如此,全球環境問題更加迫在眉睫。任何國家、任何政府都應該把民眾最關心的事情放在首位,尤其如當下人類面臨共同的災難和困境時,更應該拋棄偏見、勠力同心。

好在令人鼓舞的是,近期有一些專家開始探討奧密克戎(Omicron)變種病毒比其他變種病毒的致命性低,更有數據表明其抗體可殺死德爾塔(Delta)變種,新冠疫情整體上有逐漸流感化的趨勢。隨着疫苗接種率在世界範圍內普遍提升的情況下,自然每個人都希望新冠疫情儘快過去。總之,平息疫情、發展經濟、合理減碳等關愛民生和人類命運的大事才是各國政府帶領企業應該集中力量應對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29 字。

轉載請註明: 搞政治脅迫不得人心 聚焦經濟民生才是關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