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拜登政府這是什麼操作?一方面強調不對抗,一方面小動作不斷,對中國搞“拉打結合”,合作誠意何在?

由 回秀蘭 發佈於 綜合

中國網評論員 戚易斌

近一段時間,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頗難預測。這是因為,在與中國的互動中,美國似乎一直採取拉打結合的戰術。

一方面,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訪問上海,與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舉行了會談。雙方達成應對氣候危機聯合聲明,重啓中美氣候問題對話渠道。有樂觀者期待,氣候領域的對話能像50年前的“乒乓外交”一樣,成為兩國關係的“破冰船”,為進一步合作叩開大門。

而另一方面,在克里訪華前後,美國則是小動作不斷。不久前,美國參議院拋出了“全面對抗中國”法案;而在克里訪華同期,美國政府不顧中方反對,派遣低級別代表團訪問台北,並與蔡英文等人會面;緊接着在4月16日,美日發表聯合聲明,在台灣、釣魚島、涉港、涉疆、南海等問題上表達了極不友好的言論,粗暴干涉中國內政。

儘管拜登多次強調不尋求與中國對抗,但美方的所作所為,卻明顯是在中國核心利益的議題上反覆試探、觸碰底線,這種嘴上一套背地裏一套的做法實難令人信服。

類似的還有上個月的中美阿拉斯加高層對話,這是拜登上任後中美首次重量級會晤。在兩國關係持續走低的背景下,通過這一對話修復關係本是正常預期。但從會晤前到會晤中,美方從議題設定、涉疆制裁再到會談程序,無不展示出強硬乃至挑釁的姿態,為會談增添了諸多不和諧氣氛。

可以想見,美方種種做法,將不可避免地為中美兩國在其他領域的合作蒙上陰影,消磨中方謀求合作的意願和耐心。正如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所説,中美在具體領域的合作不是“温室裏的花朵”,必然與整體的中美關係息息相關。

細究起來,拜登政府這套拉打結合戰術有其自身邏輯。拜登政府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標是重返並維護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主要手段則是加強盟友關係,集合盟友力量實現目標。首先,美國內部正受困於疫情、種族矛盾等社會問題,樹立中國這樣“給美國帶來挑戰”的假想敵,容易獲得國內民眾對政府的支持。其次,中國越來越被視為“可與美國匹敵的競爭對手”,對於拜登政府來説,遏制中國發展已經成為一種“政治正確”。再次,以意識形態為工具,時不時“敲打”他國,有助於實現拜登“團結盟友”的目的。

但問題是,這只是美國一廂情願的政治邏輯,在處理兩國關係時,這種邏輯既不合理,也難以看到其合作誠意。歸根到底,美國習慣性地認為自家邏輯“放之四海而皆準”,顯然是霸權主義思維作祟,無視浩浩蕩蕩的全球發展大勢。美國應該還沒有真正意識到,這種持續了幾十年的傲慢姿態,已經不適合今天的世界了。

還是那句話,為了人類的共同利益和未來,中美擱置爭議和分歧,在氣候等領域攜手同行是可以期待的。但美國當前一些做法,毫無積極作用可言,反而讓兩國合作乃至和平相處的空間愈加變窄。

日前,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接受美聯社專訪時説,合作應該是平等的、互惠的,而不是單方面提要求、拉單子。希望美國在與中國打交道時,能走出狹隘的霸權迷思,學會理解和尊重,拿出合作的誠意,向世界詮釋“偉大國家”的核心要義不是國強而霸,而是有容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