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在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清政府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共割讓土地160多萬平方公里,賠付的銀兩不計其數。
這些不平等條約,大都是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過,其中有個條約,竟然是和非洲的一個窮國扎伊爾(也就是現在的剛果金)簽訂的,名叫《中國與剛果專章》。這是怎麼回事呢?
(柏林會議)
眾所周知,剛果(金)地處非洲中部,擁有國土面積23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近8000萬,是非洲第二大國家。它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素有“中非寶石”之稱,其鑽石、黃金以及銅、鐵、錳等礦產儲量位居世界前列。
同時,剛果(金)的森林覆蓋率超過了60%,幾乎佔去了非洲熱帶森林的一半,盛產烏木、紅木、檀木等大量名貴木材。
但就是這樣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由於在歷史上長期淪為殖民地,加上連年的戰爭,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15世紀初,葡萄牙人首先發現了剛果河。隨後,歐洲列強紛紛涉足這塊資源豐盛之地。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僱用了探險家斯坦利,不斷在剛果河開闢新領地,和當地眾多的部落簽訂協議,成為了這個地方的實際佔領者。
19世紀70年代,世界列強為奪取“非洲心臟”的鬥爭,已呈現白熱化狀態,法、英、美、德等國紛紛加入。為調停各方利益,1884年,各國在柏林召開了會議。
由於利奧波德二世捷足先登,在此次會議上,各國承認了他對扎伊爾的實際擁有。於是,扎伊爾由此成為了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私人領地。
(利奧波德二世)
1885年4月5日,利奧波德二世成立“剛果自治邦”,成為這片土地唯一的主人。隨後,他又冠冕堂皇地設立了外交部、內政部、司法部等部門,組成了內閣政府。
自此,利奧波德二世開始了在扎伊爾的瘋狂掠奪。象牙、橡膠、礦產等,全部成為了他的私有財產。當地百姓必須無條件上交,一經發現有私自藏匿者,輕則毒打,重則殺頭。
同時,利奧波德二世還對扎伊爾人實施殘酷的奴隸統治,規定需要上交的資源數量。如果無法完成,就會遭致監禁、殺頭等後果。在利奧波德二世統治的短短兩年內,就有成千上萬的人被殺害。
但扎伊爾人的拼死勞動,還是無法填滿利奧波德二世的欲壑。於是,他將眼光放到了當時的世界人口大國——中國,希望從遙遠的中國引進吃苦耐勞的民工,到扎伊爾去修路、開礦,幫助他更快、更多地攫取扎伊爾的財富。
光緒11年,利奧波德二世派遣大臣前來中國,給清政府遞交照會。除了詳細介紹了“剛果自治邦”的情況外,還提出希望能和清政府“開通往來”,建立外交關係,以敦睦誼。並明確提出招募中國民工,前往“剛果自治邦”開發資源。
清政府對利奧波德政府的建議十分贊同,奕劻在給光緒的奏摺中寫道:“今該國既遣使來華定約,正可藉此多開一華民謀生之路。”
(李鴻章與外國使臣)
1898年,利奧波德二世派使臣餘式爾來到北京,和李鴻章正式簽訂了《中國與剛果專章》。其核心內容有兩條。
其一,中國與各國所立約內,凡載身家、財產與審案之權,其如何待遇各國者,今亦可施諸剛果自主之國。
其二,中華民人可隨意遷往剛果自主之國境內僑寓居住,凡一切動產、不動產,皆可購買執業,並可更易業主,至行船、經商、工藝各事,其待華民與最優國之人民相同。
這個條約,雖然名義上是兩個“自主之國”的協約,但其實兩國都無法“自主”。“剛果自治邦”是比利時的殖民地,而中國也是處於半殖民地狀態,一切都得聽人擺佈。
不過,這個條約,明顯有別於清政府簽訂的其它不平等條約,實際上,它就是一個招工協議。而且條約中對華工的待遇還算豐厚,華工不但享有人身自由,還能在扎伊爾置業安家。
協議簽訂之後,利奧波德政府從1889年開始,先後4次從中國招募民工數千人,幫助其修路開礦。部分民工甚至與當地土著婦女結婚生子,永久定居在了剛果(金),成為了最早開拓非洲的華僑。
(參考資料:《清史稿》《中國與剛果專章》等)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