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到二戰時德國的先進武器,就不得不説一下德軍的通用機槍。
一戰的失敗不僅讓德國的軍隊人員編制受限,還失去了領土的歸屬權和武器的使用權,受約於一戰後《凡爾賽條約》的影響,水冷式的馬克沁機槍不再被允許製造,這樣一款大殺器被禁止使用,可以想象一下德軍的心理陰影面積。
但是希特勒上台以後,德國人的野心開始慢慢顯露,不讓擁有超過十萬的軍隊那麼我就藉着演練的名義偷偷練兵,順帶修改一下服役年限。不讓使用水冷式,那麼就研發氣冷式的通用機槍。沒想到還真給德國佬搗鼓出來了MG34通用機槍,也就是後來MG42通用機槍的前身。
MG34通用機槍於1934年由毛瑟兵工廠製造,和毛瑟步槍使用相同口徑的子彈。既可以彈鏈供彈又可以使用彈鼓供彈,槍械易拆卸,還支持雙管聯裝強大的火力,對空可直接威脅飛機,對地可威脅敵軍的裝甲車和運輸車。
900發(可調)每分鐘的射速也足以應對各種情況,每挺機槍配有兩根槍管,一旦槍管過熱可以迅速更換(水冷式機槍被限造,只能改用氣冷式)。在複雜的戰場MG34通用機槍還可以根據需要在重機槍和輕機槍之間來回切換,隨時隨地的更換戰鬥模式,加裝兩腳架可以變成輕機槍,加裝三腳架就搖身一變成為重機槍,二者的射程分別為800米和1000米。
雖然武器質量好的沒話説,可是其生產工藝並不簡單,隨着戰局的不斷擴大,德軍的武器開始追求量產。MG34的性能很優越這點,不論是德軍還是盟軍都深有體會,不同的是一方殺人如麻一方被動挨打。可是因為槍械的結構和生產工藝比較複雜,而且其昂貴的生產價格也是導致此槍無法大量生產的原因。
因此,另一種使用衝壓式部件,結構更簡單成本更低廉的MG42通用機槍誕生了。
MG42的射速可以達到1200發每分鐘,對付其他國家的機槍綽綽有餘。這款槍也憑藉着大規模的應用給盟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盟軍根據他射擊的聲音給它起了一個外號“希特勒的電鋸”。
MG42通用機槍剛剛問世的時候,盟軍認為德軍放着好好的MG34不用,去使用MG42,一定是腦子進水了,或者説是德國已經後勁不足缺乏相應的資源了,所以才拋棄優良的MG34通用機槍。
結果事實很快就打臉了盟軍,這種槍的性能一點不輸MG34,零下四十度的蘇德戰場,三四十度的北非戰場都能看見MG42通用機槍的身影。而且其槍身還十分輕便,對比其他的機槍,它才淨重11公斤。一個身強體壯的士兵可以扛着它隨時隨地地更換作戰地點,這對於德軍來講更加靈活多變。
MG42採用導氣式原理槍機,並非自由槍機原理。並且採用滾軸式閉鎖原理。可以讓槍機在開閉鎖時機械動作小,讓槍械更加平穩射速更快,讓槍機循環週期更短。這樣槍機的機械運動速度就會更快。也就是讓槍機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開鎖、抽殼、復進、壓彈入膛,進而讓槍械保持較高的射速。
當然了除了通用機槍之外,德國還有一些其他的黑科技像是STG44全自動突擊步槍,軍用頭盔、噴氣式飛機,V2火箭炮,虎式坦克、納粹鍾等一系列高科技產物。雖然一些被成功用於戰爭,但是還是有相當大一部分處於孵化狀態。
而德國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新科技,也可以看作是德國臨死前的劇烈掙扎,將不可能的希望全都寄生於高科技,已經到了病急亂投醫的地步。
不過不得不承認的是二戰歐洲的確促進了世界科技的發展,雖然科技給歐洲各國帶來了不可彌補的損傷,然而也間接地改變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