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9月8日電 (記者 李愛平)“在防治荒漠化的征途上,科技將漸次成為主角,帶動農民脱貧致富。”正在此間舉辦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上,多位受訪者對中新社記者表示,“當前在治理沙漠領域中,‘科技力量’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事實正是如此,來自內蒙古呼和浩特的邢國良在沙漠裏開發出的高科技產品一經亮相,就備受青睞即是明證。
在展出現場,邢國良共展出沙棘鈣果顆粒、沙棘果汁及各類女性化妝品等沙棘產品,不時引得中外賓客駐足,一位來自美國的賓客驚異於這些高端產品,與邢國良足足交談了半個小時。
作為沙棘全產業化運營奠基者與開創者,邢國良事實上在很早時候即用高科技讓沙漠創造效益,帶動農民脱貧致富。
邢國良對記者介紹説,作為公司負責人,他通過直接將荒漠化土地流轉到公司等舉措,讓農民種植沙棘,最終通過技術手段,“製作”出如今的高科技產品。不僅解決了農民的資金、找市場難、回報風險大的難題,還實現了沙棘的國際化。
據知,目前邢國良旗下的沙棘產品已批量銷售到美國、加拿大等30個國家和地區,沙棘也被成為“國際之寶”。
與邢國良在荒漠化土地種植沙棘,帶動農民致富略有不同的是,虞毅採用的“聚乳酸纖維沙袋沙障治沙技術”,也讓很多非洲賓客讚歎不已。在他的展台上,賓客們認真聆聽他的講解,並留下電話號碼,以備將來聯繫。
圖為虞毅與外賓交談中。 李愛平 攝
虞毅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介紹説,這一技術是中國學者發明的專利技術,實現了以沙治沙的原始創新。該技術經過近十年在中國多個地區的實地鋪設試驗,驗證了聚乳酸纖維沙袋沙障具有比較理想的平鋪式固沙沙障的防風固沙效果。
虞毅對記者説,對比傳統機械沙障而言,這一技術的使用年限能提高2--5倍,鋪設成本同植物材料沙障基本處於同一水平,比化學材料沙障的造價還要低廉。
中新社記者瞭解到,中國治沙企業億利資源集團,近幾年來在傳統的治沙模式上也與時俱進開發出更多高科技產品。
在治理庫布其沙漠的二十餘年中,該企業先後開發了水氣種植法、螺旋鑽種植法、水瓶植樹法等高科技技術,近幾年則與時俱進地利用大數據服務平台及無人機進行治理沙漠。
該集團相關負責人賀鵬飛對記者説,該集團依託近30年積澱的沙漠生態核心技術,與中科院、中國林科院等合作建設了“中國沙漠生態大數據服務”平台。採集數據已經覆蓋中國八大沙漠、四大沙地以及青藏高原地區,並正在向“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延伸,成為沙漠治理和生態修復科學決策的依據。
中國綠化基金會理事秦東魁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説,傳統的治沙方式儘管有其可取之處,但利用高科技手段治理沙漠,不僅能實現生態恢復,還能夠在沙漠裏掘出“金元寶”,這是一件雙贏甚至多贏的事。
“未來幾年,利用高科技治理沙漠肯定會是一種趨勢,治理沙漠的征程中,科技力量也將會逐漸成為主角。”秦東魁對於高科技治沙前景,信心滿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