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各界代表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烈士紀念園廣場參加2022年北京市清明紅色祭掃活動。新京報記者 浦峯 攝
新京報清明社論
自古以來,中國人在清明節都有“歌哭悲歡”的傳統。在這一天,人們慎終追遠,祭奠先人,澡雪精神,韋弦自惕。今天是壬寅清明,我們保持莊重的神情,向遠去的逝者表達哀思。
柳過清明絮亂飛,感時懷舊思悽悽。對中國人而言,清明懷遠,一方面是關涉個人與家族的私人情感活動,人們在清明節,墓前插柳,肅穆掃灑,寄託哀愁。但清明哀思,又不只是私人的,它還有着公共的一面。在今天,我們也要向那些為家國安康、社會安寧付出生命的英烈,表達深切的緬懷與紀念。
很多人在享受歲月靜好,社會安寧,可很多人並不知道,新中國成立以來,僅全國公安機關就已經共有1.6萬餘名民警因公犧牲,其中3700餘人被評為烈士;黨的十八大以來,有3600餘名民警因公犧牲,其中200餘人被評為烈士;今年以來,又有50餘名民警因公犧牲,成為了和平年代犧牲最多、奉獻最大的一支隊伍。
應急管理部也發佈消息,組建4年來,全國應急管理系統共有177人因公犧牲,其中,2021年有48人因公犧牲。
而疫情以來的兩年多,已有多位醫護人員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犧牲。前段時間,曾馳援過多地的山東醫生白曉卉因突發疾病搶救無效去世,就曾引發全社會哀悼。
▲4月2日,“清明節的銘記——緬懷英烈志 共鑄中華魂”主題教育系列活動啓動儀式,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圖/新華社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在具體的數字面前,這句話更有着直擊人心的力量。其實,和平年代,替我們負重前行的,何止公安英烈、應急戰士、抗疫先鋒,還有戍守邊疆的英雄官兵,還有基層奔忙的公職人員,以及各行各業無數日夜奮戰、勤懇為民的逆行者。有人負重前行,國家才安全,社會才安穩,國民才安心。
如果説戰火紛飛的年代,英勇捐軀的英烈築牢了家國的根基,那河海清宴的和平歲月,這些默默前行的孤勇者,就是護國周全的脊樑。
在兇險緊急的時刻,公安幹警挺身而出,維護公平正義;在熊熊烈焰面前,消防戰士不懼死亡,勇敢前衝;在疫情肆虐的當口,醫務工作者白衣為甲,築牢疫情防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一次次行動中被生動踐行,英雄無畏的精神百鍊成鋼,赤膽忠誠的品質歷久彌堅。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儘管時空輪轉,風雲變幻,但回想魯迅先生80年前的這句話,在今天仍不過時,能為中國脊樑之士者,也從來代不乏人。
這些負重前行者,未必總是壯懷激烈,功名盡顯,他們可能只是默默無聞的平民英雄,從未站在舞台中央。但這無損於他們的偉大。他們是真正拋棄了個人名利的人,在對事業卓越的追求中,在對責任忠誠的堅守中,他們一次次救民於水火、解民以倒懸,哪怕因此壯烈犧牲。
▲4月2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的“清明節的銘記——緬懷英烈志 共鑄中華魂”主題教育系列活動中,學生代表向抗戰英烈獻花。新京報記者 浦峯 攝
生而為英,死而為靈。一位位替我們遮風擋雨的英烈,託舉了今天安穩的生活。他們一身鐵骨,仗劍直行,義無反顧,計不旋踵,為世人樹立了職業精神的典範,成為指引時代前行的楷模。為眾人抱薪以驅風雪者,值得最隆重的禮遇與崇敬。
所以,在今天,我們要祭奠緬懷他們,這是情感與情感的和鳴,是深情對深情的回應。我們向他們致敬,將英雄的事蹟內刻於心,將無畏的精神外化於行,並從中汲取前行的動力,更勇敢地活下去。
不論是公安機關、應急部門開設清明祭奠英烈專題,供人們網上獻花、遙送寄語,還是各地開展的各種各樣紀念活動,都意味着我們從未忘記他們的犧牲與奉獻。“忘不了的人和事,才是真生命。”我們捧一抔土,燃幾炷香,獻一束花,或在“雲祭奠”中,向他們表達最真摯的感念與哀思。唯願逝者安息,生者堅強。
英烈已去,音容長存。在清明祭英烈,我們不只有哀傷哭泣,還有震盪意志,激勵精神。每一場跨越時空的致意,都會傳承英烈遺志,凝聚社會共識,在未來前行的路上,激勵國人風雨同舟,攜手並進。
編輯|何睿
校對|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