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邱莊北巷紀事

作者: 孫升國

時光茌苒,日月如梭;人生如夢,歲月如歌。

時在2022年1月25日,農曆小年,閤家團聚的日子。

這裏是山東省諸城市密州街道興華社區的邱莊北巷,一個極其普通的居民區。包含春節、這應該也是邱莊北巷240多户的居民們在此渡過的最後一個新年了。因為這裏終於要拆遷了。自2019年,興華社區居委會就開始啓動該片區拆遷事宜,歷經三年,費盡周折,一朝實現,大家終於得償所願,欣喜慰藉。

許多往事歷歷在目,清晰如畫,於是便想着整理記錄下來,名曰《邱莊北巷記事》,也算是對那些曾經的過往的一種懷念和記念吧!

畢竟這裏承載了幾代人的奮鬥和生活。

在希望的田野上|邱莊北巷紀事

一、福緣

一條河,名曰扶淇河,市中心的位置,橫貫南北,將山東省諸城市分隔東西,這是本市的母親河。在我小的時侯,這條河還是自然形成的狀態。寬廣的河道,清澈見底的河水,裸露的沙灘,還有一片不太大但也很茂密的森林。大水的時侯,奔湧的河水一路北下,穿城而過,匯入濰河,流向大海。水小的時侯,小溪灣灣潺潺,魚翔淺底。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時侯,家家都沒有什麼太陽能、熱水器之類的,整個夏天,這裏便是洗澡的聖地,當然,還是專屬於一羣光溜溜的男人。河的東岸,則是一個熱鬧的自由市場,逢五逢十,人來人往,車來馬(驢)往,很是熱鬧無比。

現在隨着經濟的發展,城市的進步,這裏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河道己拓寬,兩面堤壩高築,橋樑林立,人設攔水工程已讓河道常年碧波盪漾,綠樹成蔭,恰似人間天堂。河道蜿蜒崎嶇,所以,現代人又稱這裏為九龍河。

在希望的田野上|邱莊北巷紀事

此去向南三里,便是本條河的源頭,三里莊水庫。因水庫的南部,是本市的南部山區,是以水流彙集於此,孕育了扶淇河的生生不息。

此去向北三里,聳立着一座高達幾十米的高塔——諸城市電視塔。建造時感覺很高,但現在看起來不像原來那樣的高大了。塔的頂部,是一個圓球狀的旋轉餐廳,坐在裏面就餐或觀賞,從高處瀏覽一下全市的風光,特別是扶淇河的婉娫,一定是一件特別開心快樂的事情。每當夜幕降臨,電視塔的燈光與全城的燈火交相輝映,尤如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深情地注視着身旁的巨龍,呵護着身下萬千的子民們,一眼百千年...

二、起源

古人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裏雖然沒有什麼名峻的高山,但川流不斷的一條河流,足以養育生生不息的人們。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在這條河的東岸,市政府經過規劃改造,在原來自由集貿市場的基礎上,建成了縣城最大的龍城市場,以及商貿城、九龍商城等商貿區塊,每天穿流不息的人羣演繹着商貿的繁榮景象。

龍城市場的西對岸,原來還是一片農業用地,歸屬於諸城市邱家莊子村。大約是在1986年左右吧,市裏根據城市建設規劃的需求,便在沿河西岸劃出了一片土地,用於安置城裏的一些需要拆遷的居民。來這裏的人們,大多是一個叫副業大隊,現在叫第一居委會的居民。

在希望的田野上|邱莊北巷紀事

説起副業大隊,這是一羣特殊的人羣。原來都是一些在城裏做買賣生意的人們。新中國成立後,便把這羣人集中起來,成立了一個叫副業大隊的組織,散居在縣城不同的地方。沒有農業生產用地,居民們吃國家供應糧,每人每月二三十斤的定量,粗細七三分,能有個基本温飽。大體記得隊裏還有幾個工廠,比如摩托車配件廠、麻袋加工廠(所在還有一座小樓,人們都叫麻袋樓)、大糞廠等。這羣人便是人們口頭常説的"城裏人″。

響應政府的號召,這羣人便開始了一場大的遷徙之舉。

三、福址

建房,對於普通的居民來説,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那時。一是缺錢。那時的人們是沒有什麼大的積蓄的。孩子多,掙錢的門路少。很多家庭的孩子上學只能上到初中,能上高中的,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找一個廠子做臨時工,維持全家人的生活,便是一種現實的選擇。一些勤勞的人們平時就會見到一些破碎的磚瓦石塊、木料等撿回家,放在靠牆的某個角落,為的就是將來某一天蓋房的時候能用上。二是缺材料。因為那時還是計劃經濟時代,國家經濟基礎薄弱,生產力跟不上,水泥、鋼筋等主要物資缺乏,如果不是走後門、託關係,是很不容易買到的。即使買到了,有些不是大廠生產的,質量也不是很好的。

記着開始建房的時侯是在夏天。地裏的玉米、豆子等農作物還在生長,但也等不到它們成熟了。於是,先得到地皮的人們便開始了劃線、挖地基等工作了。

我家原來居住的是四間房,經過父母努力爭取,得到了七間房的地皮。但我家兄妹四人,從長遠子女成家立業打算,顯然是少了些。於是在父母據理力爭下,又爭取了二間房的地皮,不過是有償的,每間房地皮又繳了二千元,等於是花錢買了二間房的地皮,兄弟三人每人三間。沒辦法,那個時代,還是一個重男輕女的年代。

各家各户都在傾盡全力,精打細算的開始建家大業。有的請建築隊建房,有的親戚朋友會建築的,便請來幫忙,全家男女老少齊上陣,只為了早日住上新家。

這裏的土質很好,簡單的挖出來,用水和一下,又黏又軟,是天然的砌磚的材料。那時候,由於水泥的短缺,好多居民是不捨得全部用水泥建刻房的。房屋的後牆,通常都是25cm的主要的承重牆,因為厚,所以可以用泥土、再加一點石灰,便可以用來砌牆了。關鍵是地下半米的地下,還有一小層的沙土,挖出來,正好建房用。我家的房子,有一部分沙土就取自這裏。

過程是艱難的。記着我前排的一位老兄説過,他自小父母雙亡,硬是靠自己的一雙手,蓋起了三間大瓦房。其中的艱難,是可以想像的。

一至二年之內,鞭炮聲便陸續響起,其中包含着對上樑大吉和喬遷新居的祝福。邱家北巷——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村莊誕生了。

中國人民是勤勞智慧的人民,邱莊北巷人同樣如此。無論生活多麼艱難,無法阻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偉人毛主席説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此時,耳邊畔響起了一首屬於那個時代的歌,《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

幸福的花兒心中開放,

愛情的歌兒隨風飄蕩,

我們的心兒飛向遠方,

憧憬那美好的革命理想。

……

四、喜慶

幸福的生活是相似的。

人們結村而居,重大的事情無異於結婚、生子和過大年了。

那時的老人們子女多,又沒有其它的房子,全家老老少少生活在一起,很是熱鬧。特別是遇上誰家有喜事,鄰居們便相互來祝賀,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最熱鬧的當屬結婚了。那時是不興去飯店的,當然也請不起。在家裏搭一個蓬子,再請一個大廚,煱碗瓢盆不夠就向鄰居們或親朋借一下,再購置一些肉菜等,便可以開工了。由於物質生活的匱乏,那滿巷飄蕩着的飯菜香,便時時勾引着人們的食慾,聞着味就能吃掉一個饅頭。

在希望的田野上|邱莊北巷紀事

仔細地想想,那時侯的飯菜,最值得回味的,應該是糖醋鯉魚、炒蹄筋以及撥絲山藥了。應該説,那時候的大廚們,還是極具工匠精神的。鯉魚要用幾乎一鍋的油,烹炸定形成鯉魚躍龍門的形狀,然後再熬製糖醋汁澆製,外焦裏嫩,鮮香可口。蹄筋也是要買回生料,經過再三的泡發後才能使用的,入口筋道。撥絲山藥那是要趁熱吃的,一上桌,人們便紛紛拿起筷子夾住一塊,用力地夾起來,由於糖醋熬製的很到位,所以便拉出道道細細的絲線,好玩又好吃。現在的人們吃遍了山珍海味,卻再也吃不出當年那些菜的味道了。

再一個最熱鬧的事,就是過大年了。還是要先説到吃。每逢過年,家家户户最想擁有的,便是一個豬頭、一副豬下水了。將豬頭及豬下水洗淨、大鍋煮熟後,豬頭肉及豬肚、豬蹄等再經過燒烤,便是我們諸城人最有名的燒烤了。剩下的湯再加入雞絲、雞爪等,做成肉凍,就又是一道美食。但那個時候,豬頭也是要憑票購買的。一旦擁有,便勝卻人間美味無數。

然後家家户户貼春聯、貼福字、擺供桌、包餃子,如此等等,這都是中國人幾乎千篇一律的風俗和傳承。

最值得記錄的,還是那浩浩蕩蕩的拜年大軍。人人都穿着新衣服,或以家庭為組織、或以家族為組織,人多、熱鬧,挨家挨户地去拜年,有時幾支隊伍碰到一起,把主人家都塞滿了,過年好的祝福聲此起彼伏,到處都盪漾着滿滿的年味。

現在的人們也拜年,但可能是都分散居住了,人也少了,便再也看不到那樣的景象了。

往事只能回味。

五、我家的人和事

俗話説,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我家是在邱莊北巷南邊第二排的最東户,父親孫煜文、母親鍾麗華。我們兄妹四人,分別是孫升民、孫升寶、孫升國、孫杰,加上我們的孩子,也是在這裏出生長大,這裏就養育了我家三代人。

記得有一年春節,我想了一幅對聯:福壽康健財運至,升民升寶升國家。橫批:人傑地靈。兄妹四人的名字便全部包涵在內,祈福新年。因周圍沒有會寫春聯的人,便自己寫了出來。雖然字寫的不咋樣,但也屬於自創,看着也能樂在其中吧!

在希望的田野上|邱莊北巷紀事

還有一件挺驚險的事。有一年的冬天,我二哥的女兒惠惠,我的兒子迪迪,二個小孩也就一個六七歲、一個四五歲的樣子,二人一起去河邊玩耍。那時還沒有像現在這樣修整,河道還保持着原始的樣子。水位很淺,也就沒到腳腕的地方。冬天,結了一層冰,二人便攙扶着走下大壩,來到河邊,嘗試着劃冰。但因為冰並不厚,二人便掉進了冰冷的河水裏。由於沒有大人的陪伴保護,二人就拚命地呼救。不知過了多久,兄妹二人被一個路過的人發現,把他倆拉了上來。那時我們都上班,只有母親一人在家,等我們回到家的時候,只見二個孩子被母親捂在被窩裏,目光裏有着幾份驚嚇。

現在他(她)們二人都己長大,每每説起此事,二人還都記憶猶深。只是遺憾當時救他倆的人,雖經多次打聽,但至今全家都不知道是誰?或是哪一個鄰居,或是一個路過的人?

在此,只有深深地祈盼祝福,好人一生平安!

六、街坊鄰里的人和事

在北巷人生活開始的頭幾年裏,還沒有通自來水,於是家家户户都要打一個壓水井,以解決生活用水問題。夏天的時侯,打出來的水清涼透沏,用來泡一個西瓜或一些西紅柿,清甜爽口,可比現在冰箱裏冰出來的要好吃多了。當然晚上還要用來洗澡,感覺爽快極了。冬天的時候,打出來的水,好像還冒着熱氣,洗臉刷牙不用再兑熱水。用現在的話説,節能環保。

壓水井的另一個作用就是澆地澆花了。那時,蓋起正房已實屬不易,若要再蓋南屋,很多人家都是力不從心的。於是,空置的院子正好部份可以用來種菜。我家九間屋的地方,一眼望去,嫣然一個長長的大院,很長的一段時間,在西邊便僻出了一塊東西長約十五米、寬約三四米的菜地,西紅柿、黃瓜、扁豆、豆角等純天然蔬菜,便充實了生活的一部份。

人們一年中大部份的時間是簡單而平淡的。生活工作之餘,也在尋找着一些樂事,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最為常見的,就是街頭巷的棋桌了。午後或傍晚,人們拿出棋桌一擺,便三五成羣聚在一起,開啓棋盤上的爭鬥。下棋的人聚精會神,圍觀的人自願當起軍師指揮,旁邊還有孩子們的嘻戲,一幅美好家園的圖像。

記得我家的門口,就擺着一個棋桌。當時常在這下棋的人,有我的父親孫煜文;有一個據説棋藝較高的大叔,名叫李延年,一個乾瘦的小老頭,戴着一幅高度的近視眼鏡,下起棋來整個人好像趴在棋盤上一般。這裏,想起了一個他自己講過的一個笑話:有一天,他在生火做飯的時候,發現鍋台上有一坨灰,便要張嘴去吹。不料剛張嘴,還沒怎麼用力,那坨灰卻習快的逃走了。開始還覺得挺納悶,後來仔細一想,原來那是一隻小耗子。有一個我應稱為二哥的人,住在我家這一排的西鄰隔門,老一輩人都稱呼他為二宮;還有一個我也稱為大叔的,名字叫王方彥。還有幾個人,我已記不起他們的名字了。

回憶起這些人,不是因為他們有多麼光榮偉大的歷史,他們只是一羣平凡普通人,但他們卻是邱莊北巷的主要建設者。而如今,上面提到的這幾個人都已過世,成為歷史。

可謂斯人己乘黃鶴去,惟留福址佑後人。

還是讓我們多記憶一下吧!

七、名人逸事

説起我們邱莊北巷走出的名人,當屬王太利了。

他的父親,就是前面提到的王方彥,他的母親姓池(或是姓祁?記不清了),我叫她池阿姨。家就住在我家西鄰,是我家最近的鄰居。王太利還有個哥哥,據説學習很好,後來去了國外定居生活了。

少年時的王太利酷愛唱歌,於是時不時的,就從他的家裏傳出陣陣的歌聲。

一首好的音樂,可以讓人感受到人世間的或喜或悲,或憂或苦。但是,但是,一個歌唱家成功的背後,又有着多少的辛苦呢?天天不厭其煩地唱,只為了掌握和領悟歌唱方法歌曲內涵等等,唱的人有時尚且煩燥,而況乎身邊天天聽的人?

在希望的田野上|邱莊北巷紀事

於是,每當家裏歌聲響起的時侯,就會時常見到池阿姨來到街邊路口,碰到正在閒坐的人便説,聽聽,我們家那位(孩子),又在家裏“鬼哭狼嚎”了。

音樂的魔力正在於此,它讓真正喜歡它的人為之痴狂,那怕為之不吃不睡、貧困一生也不言放棄。

王太利大慨是1969年生人,小我6歲,我們之間沒有太多交集。加之我是較早搬離北巷住樓房的,所以沒有太多他的消息。只是隔三差五在回家看望父母時,有時會偶爾聽到他的訊息,説是高中畢業後又外出求學,然後又獨自闖蕩北京,當起了北漂。

轉眼十幾年、二十幾年過去了。忽然有一天,在北巷老家同家人吃飯時,聽妹妹孫杰説起,王太利火了,他的″筷子兄弟″組合(和一個叫肖央的,現在也很火的)唱了一首《老男孩》,很火。於是一家人就趕緊在手機上上網查詢,搜出來後一邊一遍遍的仔細聽,一邊津津樂道地説起他以及他的家人的一些往事(那時他的父母也己經搬離了北巷)。

再後來,他們筷子兄弟的神曲《小蘋果》橫空出世,大火了!不但火遍了全中國,還火向了全世界。

又後來,一首《父親》誕生了——

總是向你索取,卻不曾説謝謝你,

直到長大後,才懂得你的不容易,

每次離開總是裝作輕鬆的樣子,

微笑着説回去吧,轉身淚濕眼底......

聽的讓人蕩氣迴腸、潸然淚下。這是一首好歌,直得人們永久傳唱的。

太利兄弟雖然不在邱莊北巷出生,但卻在邱家北巷生活、成長。懷揣着對音樂的摯愛,從邱莊北巷走出,實現了他的人生夢想。我們在為他驕傲自豪的同時,也明白一個道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幸福的生活是靠自己創造的!

還有一個是去年給我們帶來驚喜的不算名人的"小名人″,那就是我小妹孫杰的兒子,我的外甥——楊皓。

他今年二十二歲,目前尚在浙江師範大學上碩士研究生,電影專業。

他可是一直在我們邱莊北巷出生並長大的北巷人。記得我家剛得到王太利《老男孩》消息並搜索、欣賞、談論的那天,他也在場,一幅很痴迷的樣子。沒過幾天,再見到他時,他竟然己在哼唱了。看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將來某一天,等見到他王叔叔的話,就可以對他説:我是聽着你的歌長大的!

因為專業的緣故,讀研期間,他把目光聚焦在浙江義烏的一個叫“北下朱”的小鎮,這裏是一個專業做電商直播帶貨的小鎮,就像當年的廣東做鞋、做小商品而成為一個專業市場一樣。這是一個在當今信息化時代新興的產業,人們紛紛當起了主播,將產品推向全國乃至世界。據他説,他是用了一年的時間追尋着這樣一羣人,櫛風沐雨,不辭勞苦,與他們同吃同住,真實地記錄了他們的生活現狀,回來後製作了一個獨立紀錄片《野生導演》。一經推出,其敏鋭的視角便得了圈內一些專家老師的青睞和好評,各種獎項紛至沓來。先後獲得了深圳青年影像節的最佳紀錄片導演獎,成都Minute國際短片節的非虛構短片獎,2021年12月,又赴北京參加了由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舉辦的中國紀錄片學院獎的評選及頒獎儀式,斬獲了唯一一個最佳大學生紀錄片獎。這是本項獎項自創辦以來首次由一位如此年輕、沒有任何資歷的人獲得。

年紀輕輕、又名不見經傳的一個毛頭小夥,在高手如林的眾多前輩面前,走上了紅地毯,舉起了金光閃耀的獎盃,走上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高峯。孺子未來可期!

年前,我還對皓兒説,有時間話,就用你手中的像機多記錄一下我們邱莊北巷吧!這可能是最後的記錄了,拆遷後這裏將不復存在。而他告訴我,説他己經拍攝了好多,己經積累了兩年多了。這是一個有心的年青人,是我們邱家北巷人的福氣。

江山代有才人出,這是一個讓人奮進的年代。一代又一代的北巷人,不負老一輩人的福佑和囑託,砥礪前行,正在創造着屬於他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期盼將來還會有更多更新的一代創造更輝煌的成就。

祝福他們!

八、期待蜕變

小的時候,最為開心的事,莫過於在夏天傍晚和晚上的時間,大人孩子一起去樹林裏去摸節流鬼(地道的本地方言,學名叫什麼不知道,好象應該叫蟬蟲吧)了。這是一種生命很頑強的蟲子。據老人們講,它在幼蟲的時候,專靠吃樹汁生存,蟄付在某顆大樹的根下,一呆就是三年。三年後,它便要破土而出,爬到高高的樹頭,開始它的蟬變。先是從它的頭的背部,慢慢地裂開一個口子,然後一個白色的蟲子,便奮力地一點一點的向外掙扎而出,先是頭的上部,然後是身子,最後是薄薄的一雙翅膀,晶瑩剔透。最美的是它用兩支大爪子緊緊地抓住自己蜕變下來的軀殼,整個身子舒展地掛在它的軀殼下,迎着朝陽,美得就像是一件美麗的玉掛件!

然而,它的這種美,只會停留置在這樣一個短暫的瞬間。一旦太陽昇起,它便慢慢地變成了黒色,剩下的便是它們此起彼伏的蟬鳴聲了。

節流鬼破土而出的時候,一般都是在傍晚,特別是在晚上的時間。所以這個時候,就是人們捉它的最好的時候。大人孩子齊上陣,一遍又一遍地圍着樹林,反覆地尋找着。最好還是用手電筒,不管是地上,還是樹上,都在反反覆覆地、一遍又一遍的不停的尋找着。還有的,就在一片空曠的地上,點起一堆火,不時的,就有一些蟬兒,如飛蛾撲火一般的向着火堆撲下來,成為人們手中的獵物。白天的時候,還有的人,便找來一根長長的杆子,用粘粘的麪筋糊在上面,用來粘一些尚在鳴叫着的蟬兒。

人們把撲捉來的節流鬼或節流(蟬兒),放在自家淹鹹菜的大缸裏,過幾天,撈出來用油一炸,香甜可口,美味無比。

自然界的規律,也許就薀含在這生生滅滅中吧!猶如蟬變、猶如鳳凰涅槃。

轉眼三十幾年過去了,彷彿彈指一揮間。經歷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艱苦奮鬥年代,經歷了“振興中華”的激情豪邁年代,經歷了“改革開放”的飛速發展年代,走上了“國家民族復興”的輝煌年代,由貧窮到温飽,到小康,我們是一羣實踐者和見證者。

所以,我們的邱莊北巷老了!

過去,滿大街的自行車——金鹿、鳳凰、飛鴿三大名牌,那些我們曾經的最愛,現如今,已被各式各樣的小汽車取代;電視機——飛躍牌、凱歌牌等等,已被人們裏的手機取代。周圍的房屋,已被林立的高樓大廈取代。道路已失修,變得支離破碎、泥濘不堪。大部分人家的房屋,牆面已開始脱落,屋頂開始滲水漏雨,猶如哭泣一般。得到了良好教育的一代孩子們,都已遠走高飛。生活逐漸富足的人們,都已搬去了高樓大廈。孩子們的歡笑聲,也已經漸漸地遠離了這裏。剩下的,便是一些行動不便和戀舊的老人了。

老舊的村莊,歷經四十多年的興衰變化,已經到了一個蜕變的時刻了。

當然,蜕變的過程會是艱難的!有的想讓它孕育成為一個美麗可愛的女兒,有的想讓它孕育成為一個健壯的兒子,還有的想讓它孕育一對雙胞胎兒女,如此等等。但是,不管怎樣,在經歷一番痛苦的掙扎過後,它一定會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

扶淇河,那條猶如巨龍的母親河,仍在一如既往的守護着;電視塔,那一眼百千年的美麗少女,也在一如既往的守護着;

期待着......

在希望的田野上|邱莊北巷紀事

壹點號陌上風文藝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535 字。

轉載請註明: 在希望的田野上|邱莊北巷紀事 - 楠木軒